陈佐波
摘 要:在粤剧演出中,锣鼓具有渲染舞台气氛、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统一舞台节奏的重要作用,是粤剧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粤剧锣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与运用展开了探讨,分析了锣鼓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其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粤剧;锣鼓;作用;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140-01
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之一,不仅在广东以及港澳地区流行,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在粤剧演出中,锣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戏曲节奏的支柱,不仅具有渲染舞台气氛、配合语言韵律以及掌握伴奏音乐的节奏和速度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控制全场节奏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粤剧戏曲表演中合理运用锣鼓,发挥其在粤剧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粤剧锣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粤剧锣鼓是粤剧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以掌板为主要支撑作用,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旋律进行中、演员表演中,在掌板的领奏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弥补。有分有合,穿插变化,各显其能,共同以他们的音响音律、表演技巧,奏出一幅和谐的乐章,使整个表演形象有血有肉,有灵有气,多棱而立体。掌板对剧情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导演的意图、表演者的风格、乐队中乐器表演者的风格,以及各种乐器在音乐中表现的功能,都能了如指掌。经过反复推敲、构思,设计鼓点,配合音乐、表演。如能恰到好处,那不仅和谐好听,且能美化旋律,丰富音乐内容,增加表现能力,使角色的感情变化有了色彩的衬托,使角色的性格、形象更突出更有感染力。
如在《芦花荡》中张飞出场锣鼓的运用:
(鬼担担) 双火炮头
渐快
‖:0多七七仓七仓七| 仓七仓七| 仓大仓:‖
(出场) 多叻
转长锣鼓、冲头、做手、散才七 星
(过位) (踏七星收)
这段锣鼓,一开场给人一种火一样的热浪迎面而迫来,接着一连串的动作、锣鼓,表现出张飞的勇猛、粗犷。
接着一串英雄白:
白:头带(冲头) 草帽鱼翁装(二才过位)
胯下(冲头) 一匹乌骓马(二才过位)
脚踏(冲头) 一双芦草麻布鞋(二才过位)
手提(冲头) 一支丈八蛇矛枪(顺三才)
俺 (包才) 燕人张飞(二才埋位)……
这段一白一做,中间锣鼓穿插,把张飞刚猛、善战、豁达又不失鲁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单纯表演,或只配音乐,而没有锣鼓,那么张飞就不是猛张飞,只是一个粗陋的渔夫了。
在一些悲怨的场面,锣鼓的运用,也能把整个气氛衬托得更动人、更有震撼力。
如《红梅记》之鬼怨:李慧娘出场
这段音乐锣鼓,人未出场,已经感觉到李慧娘的悲和怨,而且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接着一段凄怨悲壮的音乐,配以锣鼓,到李慧娘冲向阳界被反弹回来时,音乐骤然加速,终于在积骤了极大的能量后一泻千里:
由慢渐快
到这里,音乐由慢渐快,到“天啊”时积聚力量,456向前冲击(大鼓齐击),到 0时受到阻碍, 庄严、低沉,把李慧娘的怨气、怒气、傍屈气溶落在一起,化作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拼发出来。由于找不到出路,只能冤屈在阴间。于是乎,悲壮的音乐加一下风锣,把整个戏中的气氛表现出来。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音乐、节奏、锣鼓的配合,与人物的内心情绪的外在表演高度统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意境的渲染都收到了极其满意的效果。
二、粤剧锣鼓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
上述例子表明,锣鼓在粤剧戏曲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归纳起来,锣鼓在粤剧音乐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出场、亮相,动作配合,配乐中衬托气氛等。
(一)出场
在整场戏中,角色的出场、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出场,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观众从这一印象中来揣测角色的性格、人物定向(好、坏),也会将这一先入为主的形象带到以后的剧情中,也就是说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判断。所谓第一印象,终生难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出场形式,但不管什么角色的出场,都离不开锣鼓:要么是音乐配锣鼓,要么是纯锣鼓,不同类形的角色,也有不同类形的锣鼓,在粤剧中有文场、武场两种,文场的用文锣或文京锣,文丑则用川配文锣,武场的用高边锣、文或武京锣,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的小生出场,多用文场“大撞点”接唱“长句二流”(如《宝莲灯》刘彦昌出场,《红梅记》裴舜卿出场,一个简单的“大撞点”,将人物的风流倜傥性格、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衬托得恰到好处。而用其他的音乐锣鼓,也就不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花旦、青衣类的多用一些音乐配锣鼓,或用慢板长序契锣鼓来出场(如白蛇传》的白素贞出、《平贵别窑》宝钏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纯音乐,没有锣鼓则好象歌剧、音乐剧,而没有了粤剧的“剧”味,一听到锣鼓,观众就会觉得“就那么回事”。
而一些武场人物,如小武、花面或女将等武将多用武场锣鼓,如《水淹七军》中关羽的出场,一段牌子后,一个大“四击”转“长尖”(跨长)再“亮相”。将关羽威武、自傲、雄风万丈的气势,象泰山一样“压”向观众。这是任何音乐都不能代替的。还有上文提到的张飞,在《芦花荡》中的出场,也是一个特定的锣鼓(鬼担担),而一些小武有用七才头(平贵别窑之平贵出场)有用“跳架”(凤仪亭之吕布)等,都有一些适合角色性格的锣鼓,让他们出得合理,出得舒服。
(二)亮相
众所周知,亮相是戏曲表演中至为重要的表演特色之一,任何一个表演动作,如果没有亮相,即就好象一段美妙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一段美好的旅程永远没有目标,终站。一个亮相,要有动作,是“力”和“点”的配合。而“力”的来源,就是锣鼓,不管你做多大的动作,用十足的真力,如果没有音乐锣鼓的衬托,给人感觉是没有“劲”。如上文所提的张飞在《芦花荡》中的表演,如果没有锣鼓的配合,看上去就是一个有孔武有力的傻渔夫在跳来窜去,一点效果也出不来,但配上锣鼓后,猛张飞的形象就出来了。所以说“亮相”,如果没有了锣鼓,戏曲表演就象白开水,没味了。
(三)配合动作
戏曲表演“唱做念打”四大要素,都要有锣鼓的配合,特别是“做”和)“打”更离不开锣鼓。有一些动作,不论用什么来配,都不如一个简单的锣鼓来得贴切,如《宝莲灯》中的二郎上场遇灵芝时的“仄才”慢“推磨”,一个“大仄才”将二郎的多疑、残暴、刚愎自用和灵芝的机灵、镇定衬托得恰到好处。打场更不用说了,如果打场没有了锣鼓,那么恐怕变成杂耍了,不要说气氛,就是演员自己打都没劲,所谓一“鼓”作气。锣鼓一响,精神振奋,动作也变得流畅、有力,“收”“扎”也有“度”了,气氛自然也就出来了。
还有在音乐中衬托气氛的,也非常重要,如上文《红梅记》“鬼怨”中一段戏,如果没有锣鼓,那么就真的没味了。一些开场曲、间场乐,由于有了锣鼓的衬托,显得更紧凑、更干净,更有性格。
所以,锣鼓不是戏曲音乐中的陪衬品,他有其独特使命。就粤剧来说,演员的出场、表演如果没有了锣鼓的配合,那就不成戏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锣鼓,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锣鼓。
如《醉打蒋门神》武松出场的“锣边花”,喝酒时的“云云”;《赵子龙催归》中的“锣边花”;《双下山》中小和尚下山的“小罗相思”等锣鼓,都将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得淋漓尽致。不论是文场、武场、唱腔、悲情喜剧场面,锣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能力。如果设计得合理,那么它不仅仅是伴奏,而是剧情效果的催化。而掌板更是乐队的指挥、灵魂,全剧节奏、气氛的制者,导演的助理,演员的知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粤剧戏曲表演中,粤剧伴奏乐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锣鼓对于粤剧演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整个戏曲的气氛和表演效果。因此,在戏曲表演中,演奏锣鼓的乐师要熟练掌握相关演奏技巧和方法,配合音乐唱腔及表演动作,掌控戏曲表演的整体节奏,充分发挥锣鼓的优势和特点,以达到最佳效果,向观众呈现精彩的粤剧戏曲表演。
参考文献:
[1]黄韵华.粤剧锣鼓的分工与作用[J].南国红豆,2012(03).
[2]欧飚.粤剧锣鼓的作用与运用[J].南国红豆,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