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摘 要:路易斯·厄德里克是是美国当代印第安英语文学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本论文试图从后殖民角度切入,探寻本土美国人如何在两种不同的社会中立足。通过分析指出本土美国人摆脱无根状态的根本出路就是接受杂糅身份,重新定位“家”即霍米巴巴所构想的第三空间。
关键词:杂糅;后殖民;路易斯·厄德里克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70-01
自欧洲白人踏入美洲大陆以来,原住民原本和谐安宁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在《爱药》中,厄德里奇描绘了在白人阴影笼罩下的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不断地压迫使印第安人无法找到归属感,处在两种文化的游离状态。如何找到“家”,厄德里克在小说中做了一些探寻。
一、社会自我的探寻:融入白人社会
白人入侵印第安部落后,实行了各种政策以图同化印第安人,把印第安人吸纳到主流社会中来。殖民政策下困顿混乱的居留地生活,加之白人文化的影响,促使一些印第安人逃离居留地,进入白人社会打拼。小说中的尼克特就是典型代表。从白人学校毕业后的的尼克特被星探发掘,进入好莱坞拍电影。虽然只是作为临时演员,但拿到印第安人最大戏份的他无比高兴。在戏中,他“抱紧胸,从马上摔下来。意识到“印第安人在电影里最多只配演死人”他,决定结束这种受歧视的生活。之后在高报酬的诱惑下,他做了一位白人画家的裸体模特。在画中:“我从悬崖上跃起,跳进满是岩石的河流,当然我一丝不挂。必死无疑”。他依然没有避免“死亡”。最后尼克特回到家乡。可以看出的是,并不是尼克特不够勤奋努力,只是没有被白人社会接纳。白人眼中的印第安人野蛮,粗鲁,谎话连篇。印第安人融入白人生活的梦想被打破,只得返回自己的部落,寻求家的温暖。迫于白人社会的现实,他们的归家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文化自我的探寻:传承部落文化
欧洲白人到达美洲大陆后试图同化美国印第安人。为了把“野蛮的”印第安人变成“高贵的”白人,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他们在远离居留地的地方创办了寄宿制的学校。把印第安学生与本部族的文化传统隔离开来,把白人的文化,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学生。学校实行全英语授课,因此就像《爱药》中所看的一样,会讲部落语言的印第安人已经寥寥无几,会打猎的人也就只有伊莱利普夏在玛丽的请求下帮其寻找爱药以重新获得尼克特的爱。“我四处徘徊了好几天,为找到有用的法子而绞尽脑汁”。这让利普夏陷入了痛苦,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找爱药。他从小接受的是白人文化的熏陶,对印第安古老的文化一知半解。为了不让玛丽失望,他把拿到教堂赐福的鸡心视作爱药。尼克特服用“鸡心”后窒息而死。从小上白人学校的印第安人对自己的部落文化感到陌生。渴望回归又无法回归的利普夏离开了居留地,来到白人世界找寻你自己的归属感。这不仅是利普夏的困惑也是印第安部落年青一代的困惑无助。
三、个体自我的探寻:成为“中间人
流淌着印第安的血统却接受白人文化教育的印第安年青一代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路易丝.厄德里克在《爱药》中描述了生活在两种文化冲突之下的印第安人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和挣扎。小说中的年青一代已经不会说部落的古老语言,对于部落的传统文化也一知半解。正如小说中描述到的利普夏一样。他对自小信仰的白人基督教提出了挑战,但同时对自己部落的信仰意识模糊。他帮助玛丽获取爱药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的冲突。生活在两种文化交织下的利普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他逃到了白人社会。“他的离家并非对于保留地的绝望,而是要跨越文化边界,在白人与印第安两种文化的冲突交融之中寻找并实现自我,以新的身份回归故乡。”在白人社会的一系列经历,利普夏意识到自己的根在居留地。然而此时的居留 印第安与白人文化交织的混杂文化,纯粹的印第安文化已经不存在。因此选择带着母亲灵魂一起回归居留地的利普夏实际上接受了自己的混杂身份,并实现了对两种文化的跨越。白人文化侵蚀下,纯粹的印第安身份只是幻想。他成为“中间人”即霍米巴巴所构想的第三空间,永远生活在混杂的文化中。
四、结论
生活在印第安文化与白人文化交织下的印第安人已经不可能具有纯粹的身份。他们既无法完全融入白人社会有无法回归印第安部落。他们只能接受自己的“混杂”身份。这也给生活在多元化文化中的人一些启示:传承自己的本族文化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如此本民族才能延存。
参考文献:
[1]Erdrich, Louis. Love Medicine [M].New York: Harper,1993.
[2]路易丝·厄德里克.张廷佺(译).爱药[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邹惠玲.继承与改写:厄德里克的《爱药》与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归家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