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摘 要:广西民众自古以来能歌善舞,他们善于利用乐舞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思想感情,由于是青年男女利用乐舞对爱情的表达更是,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粤西诗载》中的诗词窥见广西青年自由恋爱的景象。
关键词:《粤西诗载》;自由恋爱;乐舞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16-01
在我国上古时期流传着女娲的传说,特别是关于他用泥土造人和“职昏、通行媒”的传说,更是和人类的生存,血族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她开始用泥土造人,后来觉得老是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功效太慢。于是便定制婚嫁,教男女自行婚配,生儿育女,延续后代。
在原始社会的生存条件下,氏族的血缘延续是一件大事,人们为了纪念女娲的这一丰功伟绩,便尊称他为“神禖”奉为母性始祖和管理婚姻的神。一直到后世还是用很隆重的祭典来祭祀她。
据后世记载,祭祀她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仲春二月,祭祀期间也是男女青年聚会的盛大节日。青年们集合在供奉女娲的“禖宫”前,歌舞游乐,通宵达旦。这时候的男女青年就自行挑选对象,选上了就可自行结合,事业不能妄加干涉。类似的风俗在各族人民中表现的形式各有千秋。但这些活动作为男女青年表述爱情的歌舞盛会则是共同的特征。
同时传说“女娲”还发明了“笙簧”,也就是葫芦笙。葫芦笙既是青年男女聚会游乐时的乐舞伴奏的乐器,也是舞具。唐人樊绰撰《蛮书》记述了当时岭南“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南宋末年成书的《溪蛮丛笑》根据朱辅自己在辰州的见闻撰写,其中记述“飞紽”习俗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即绣球。
周去非《岭外代答》称“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又说“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古代广西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以唱歌跳舞抛绣球的乐舞方式谈婚论嫁,不但在书中有所记载,在诗词中更有充分的描述。
元朝陈孚的《思明州五首》其二“手捧槟榔染蛤灰,峒中妇女趁墟來。蓬头赤脚無铅粉,只有风吹锦带开。”这首白描诗浅显易懂,却情趣盎然,峒中女子手捧槟榔,长发飘然,素丽无铅,身穿锦绣饰,赤脚踏地疾促而行,风儿吹开了她的绣衣锦带。她打扮的漂漂亮亮,手捧槟榔,急匆匆的去干吗?是去赶,还是乐舞相亲,恐怕只有才她知道吧。
明朝解缙《龙州》其二“菠萝蜜树满城闉,铜鼓声喧夜赛神。黄帽葛衣圩市客,青裙锦带冶游人。”菠萝蜜的香甜味充满了龙州城,铜鼓声声响彻夜空,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戴着黄帽,穿着葛衣的英俊小伙,一群群相拥穿过集市,青裙锦带面含羞涩的怀春少女,一簇簇急匆匆地穿过人群,她们去干嘛?乐舞相亲。
明朝刘大夏《闻从者谈土俗写怀柬王宪佥》“邕州壤地接交南,凄楚夷风不忍谈。男女歌谣成卺礼,官民尔汝集茅庵。瘴来山谷云应黑,毒入溪河水尽蓝。漂泊独怜吴楚客,故园回首意何堪。”这首诗写南宁地理风貌,风俗人情。“男女歌谣成卺礼”描写了青年男女通过歌舞相亲,自由恋爱,婚配成双的风俗人情。
明朝桑悦《记僮俗》其二:“饮食行藏总巽人,衣襟刺作文身。鼠毛火净连皮炙,牛骨糟酣似酒醇。小语相侵随致怨,清欢互答自成亲。趁墟亦有能装束,数朵银花缀网巾。”这首诗写柳州当地的风俗人情,在赶集的路上,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裙,头戴银花绸巾。男子身穿绣衣附有图案。窃窃私语,欢歌乐舞,互答成亲。
明朝王一岳《上林吏隐歌》,摘录“妇持筐篚夫锄犁,南亩东墟各努力。陌头春色岁华新,男女行歌两抛掷。蓬头跣足去来忙,瑶僮持戈当路侧。”这首诗写在王一岳的德政下,上林人民勤奋劳作,五谷丰登。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男女两行,互抛绣球,载歌载舞,互选情人,无媒婚配。自由相恋,恩爱一生。兮哉!美哉!
明朝冉庸《谪居灵川》:“昔闻岭外偏江滩,今日方知行路难。越鸟啼时红槿发,潭蛟潜处碧波寒。唱歌跳鬼家家重,击鼓招宾夜夜欢,独有风尘流落客,每思乡国动长叹。”这首诗写作者对灵川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的描写。鸟鸣木槿发,春光无限媚,唱歌又跳舞,家家娱神鬼。击鼓乐舞欢,夜夜兴无寐,乐舞传情怀,婚姻无须媒,呜呼,美哉!婚姻自由,自由恋爱。
广西民间乐舞自古至今,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就是它直接的表达了民众对生活的情感。乐舞是人类一种抒情的精神活动,是人的思想情感的直接表现。爱情是最动人心的,是人的情感最强烈的波动,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言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而乐舞是表现人类爱情最强烈的艺术。所以,爱情乐舞永远是乐舞中的常青之树。
参考文献:
[1]汪森(清).粤西诗载(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季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
[4]崔梦花.残足折舞——宋代以后缠足陋习兴盛与舞蹈艺术衰落关系浅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