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2016-11-03 14:24张碧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环卫工人思维能力课文

张碧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很不习惯主动探究问题,往往需要教师反复引导点拨才敢发表见解,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语文学习。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转换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思考、交流和实践的空间。

一、设计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

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必不可少的,是要善于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和探索问题。学生只有主动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学习的功效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惊弓之鸟”中“惊”的意思。我提问:大家知道,用“惊”组词,可以有惊讶、惊喜等诸多词语。那么结合课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惊”在这里代表什么意思呢?有同学马上回答:是惊吓的意思。随着教学的深入,我又给同学们提出问题:“大雁忙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这让同学们又回到课文中,在细读课文的过程很快找到了答案。

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加深对语文学习的认知

语文的学习,是对文字、语言的系统学习。学生要掌握的,很大程度上是运用语言的技巧。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多动脑、动手,才能让自己的语文水平得到提升和发展。

我在教完一课后,往往会让学生做一个课程小结,展示一下他们所收获的知识以及为之付出的努力。学生们的课程总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生词学习,二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和探究的结果,三是还存在哪些困惑。通过这种课程小结,我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学习和语文学科的认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能力。当然,教师引导学生做这种小结,要把握好节奏,使之真正乐在其中、学到知识。

三、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课后实践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略语文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有益身心的主题活动,让他们的语言能力从中得到锻炼、发展。

例如,我在组织小学三年级“走近环卫工人的生活”主题活动时,就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参与到环卫工人的日常劳动中,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环卫工人在炎炎烈日下劳作的辛苦,体验工人工作的状态。这种团体活动,让学生们体会到环卫工作这种平凡职业的伟大,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加爱护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活动结束后,学生拿起笔来,发自内心的感受汩汩流出,其文字表达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学习特点,认真思考,有针对性地去探究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的脑筋动起来,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责 编 东 方)

猜你喜欢
环卫工人思维能力课文
11岁女孩连续4年请环卫工吃饺子
跟踪导练(五)(4)
环卫工人 工会一直在你身边
我想设个“环卫工人节”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