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谭祥花
富有理性精神的人善于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追问问题的成因,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既有批判能力,也能智慧地处理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汉语里,“理”的原初意义之一是指“玉石的纹路,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条理”。韩非认为:“理者,成物之文也。”此处的“理”指事物的规律或者准则。“理”有时也特指古代社会的伦理纲常,即做人的准则。英语中的reason和rationality都可以翻译为“理性”。西方古典意义上的理性指逻各斯(logos)。客体事物中的逻各斯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体中的逻各斯就是人的理智能力。reason意指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即基于事实的思考、理解、形成观念和做出判断的能力。而rationality一方面指人的理解力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指人的想法和行为具有合理性。可见,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世界万物存在条理、准则和规律,而人有认识它们的理性能力,具体表现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概言之,理性有三个基本的含义,首先是指事物的条理与规律;其次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再次指人的精神状态,即理性精神,相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相信人有理性认识能力。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教育的理性之光是教育变革的希望所在。教育的理性之光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第一,理性的教育,即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需要接受理性的引导和规范;第二,培养理性的人,即通过理性的教育培育具有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人;第三,通过理性思考改良教育,教育的改进与变革需要有理性思维。
一、教育实践的展开需要依据教育的内在理路
不可否认,教育与其外部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关联性,教育外部机构应该为教育提供经费保障、制定宏观政策等。然而,在教育内部,教育的管理者应该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员担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重在制度建设,追求教育的公平,做好服务工作,解决突发性事件,同时要积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把学校的办学权归还给校长,让校长享有相应的权力空间。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学校的办学活动应该由校长选择和组织,选聘优秀的校长才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责任。同理,校长需要有办学的先进理念,也需要理解、承认和尊重教师的教学差异。如果办学理念窄化、把教育理念落实的路径单一化,对教师不信任、不尊重,如不提前打招呼就推门听课,教师的自主活动与专业权利就容易被剥夺,这是在校长层面让教育失去理性的表现。同样教师也可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失去理性。概言之,教育活动失去理性的表现在不同的层级都可能发生,尽管形式多样,但其本质特点就是相关人员或组织对自身的岗位职责不清,做事没有边界意识,不尊重其他相关者的权利,肆意干涉他人的活动。
尊重教育活动的规律是教育具有理性之维的重要表现,要依据教育的内在条理与规律开展教育活动。这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教育外部人员要理解和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专业人员;二是在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校长和教师的权利,让教育家来办教育;三是校长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给教师相对自由的空间;四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心理特点,以学定教。在四个不同的层面,教育活动的主体权利应该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护,教育外部人员与教育内部行政、校长、教师都应守住自己的权力边界,避免越俎代庖。
二、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
人来自于动物,自然具有动物层次的感性与情欲,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更在于人有高贵的理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具有理性的哲学王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一个人有植物性、动物性和理性灵魂,理性处于个体灵魂的最高位置。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能够把做人做事的准则内化为自己的信仰,隐化为潜意识。然而近代以来,理性的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西方忽视和否认理性的哲学思潮在我国文化氛围中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和回应,那些具有煽情性的教育著作和论文受到青睐,那些具有情意性的教育话语成为流行的口号。在这些情意话语、诗性语言的教育理论影响下,教育活动中的煽情受到认可和肯定。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情绪是否被调动起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的理性发展则处于微弱的尴尬地位。教育活动的展开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但是不应该忽视理性的培养。
有一堂小学语文课,讲小鸟生活的树林被砍伐,小鸟的巢穴没有了,小鸟失去了栖息地。就环境保护而言,确实不应当过度砍伐树木;就情意而言,确实应该同情小鸟。但是需要理性思考的是,适度地砍伐树木也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如何在满足人类需要与保护环境之间达成动态平衡,这不仅需要有情意,也需要有理性。可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基本上都是情绪性的,都是对伐木工人的愤怒声讨,对课文的理解几乎没有理性的声音。即使在科学课堂上也是如此,小学的科学课堂上,主题也是环境教育内容,讨论某些洗衣粉对水质的污染。一个学生回家后就把家里的洗衣粉倒掉,家长感到莫名其妙。但是老师知道学生的行为之后,却感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学生的这一行为是非常简单的,也是情绪化的行为。而富有理性精神的人善于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考察,追问问题的成因,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既有批判能力,也能智慧地处理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教育的改进与变革需要有理性思维的追问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教育的现实是一方面问题丛生,另一方面是改革在持续进行。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探索与改革教育的热情相当强烈。教育者面对色彩缤纷的观点和举措体验到了不知所措的迷茫和鉴别、选择的艰难。
首先,教育者应对流行的教育口号保持警惕。颇多的口号容易产生歧义,误导教育的走向。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据此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没有不好的教师,只有不好的校长”等结论。为此教育领导者应该适度学习教育理论,并对多种理论加以比较,同时组织和支持教师们的理论学习,避免把教育理论浓缩为简单的口号,特别要把理论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
其次,教育者应对那些具有轰动效用的所谓高效模式保持警惕。教育者要有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要借鉴其合理的内核就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即考察实践的真相和追问理论的内在逻辑。
最后,教育管理者要对权力的冲动保持警惕。自觉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握好自身岗位责任的边界。教育者和学习者若没有权利,就没有责任,责任与权利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责任感和动力源。区县层面强行推行某种教育模式,本质上是教育局权力的僭越,是剥夺校长和教师探索教育的权利。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鼓励各学校进行多样化的探索,鼓励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转型。各级各种权力都需要有理性的驾驭,真正树立起法治意识,在规范的制度下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教育事务。依据教育的内在理路而不是权力的变换变革教育,这也是理性变革教育的表现。总之,理性的教育变革是教育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