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璨
摘 要:中国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于中国又传扬于世界,世界各国尤其是位于亚欧海陆的各个国家,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早在距今七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汉学也从一个被视作是脱离现实、无关痛痒的冷门科目,逐渐蜕变成了,以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体的中国研究,而主导这一历史进程的,正是美国。本文主要以央视的大型文化纪录片《纽带》作为重要支撑材料,在其中的美国的中国学的基础上提炼精华,扩大时空范围,并对中国文化的内涵继续进行深化。
关键词:《纽带》 中国学 文化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对话的纽带,追述演绎着跨文明的交流史。中国文化“通”中外,在各国文化的传播中不断加入新的内涵、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中国文化“通”古今,在不同的时空中同舟共济、同担责任。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亚欧的“汉学”到美国的“中国学”,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时空纽带的传承则少不了以下六位美国的中国学学者的功劳。
一、因撰写中国现实问题而开启中国学之路的“美国的中国学之父”——费正清(1907-1991)
费正清,美国南达科他州出生,他是“美国的中国学之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又称“头号中国通”,是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1932年,为撰写博士论文《中国海关的起源》,费正清第一次踏入北平城,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研究视角落在了中国的现实问题上,延续三百多年的汉学,就此出现了分野,为区别起见,后人将美国的中国研究,称作中国学。1936年,他回到美国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位中国史教授,使美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史。1946年,他出版了《美国与中国》,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专著。1955年,他不顾美国右翼叫嚣,在哈佛大学的支持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推动了东亚研究中心的成立。1966年,在越战当中陷得很深的美国希望走中国这条路,通过北京,然后撤离河内,费正清钻研了近四十年的中国学,终于能重见天日,并开始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发挥作用。
二、因海外梁启超研究开山之作而成为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开拓者——列文森(1920-1969)
列文森,美国麻萨诸塞州出生,哈佛大学博士,他是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费正清的学生,跟随费正清做中国学研究。1953年,他出版了跟随费正清期间的研究成果《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这是海外梁启超研究的开山之作。随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卷本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列文森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并设立了列文森图书奖。然天妒英才,1969年他在游泳时被突发山洪淹没身亡。
三、解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谜团和悬案的中国史学家——魏斐德(1937-2006)
魏斐德,美国堪萨斯州出生,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列文森的学生,他解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谜团和悬案,为冷战时期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打开两国学术交流的大门起到了重要作用。1960年,他选择拜入列文森门下,研究历史的内在机制和历史的思想史。1970年,魏斐德完成了《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一书,试图解答一位“旷世伟人究竟靠什么思想予以滋养”。1992年,当选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的魏斐德发表了独具特色的就职演讲《远航》,讲述了自己六岁随父亲驾帆船远航中国的经历,但因船舶抛锚,旅程半途而废。1998年,他因医疗事故导致左腿终生残疾,但仍致力于“间谍王”戴笠的研究和东亚研究所的管理之中。2002年,他出版了《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国人并非‘被动的苦力或是剥削者怯懦的牺牲品,恰恰相反,他们身上有一种积极主动得多的反抗、不服从”,这种“反抗不服从”在他的著作中有着最直观的展示。
四、中国晚清以来的社会史、政治史研究者——孔飞力(1933-)
孔飞力,英国伦敦出生,哈佛大学毕业,美国著名中国学家,他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1970年,他出版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之后,十几年来再没有新的专著问世。有关费正清选错了中心主任的闲话便流传开来。1984年,孔飞力再次来到中国,不经意间,他找到了一批乾隆年间,关于“叫魂案”的资料,第一次接触到“叫魂”①这个词。1990年,他出版了《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本著作不仅斩获了当年的“列文森奖”,也彻底终结了所有闲言碎语。
五、中国历史研究的“小说家”——史景迁(1936-)
史景迁,英国萨里郡出生,耶鲁大学教授、历史系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与孔飞力、魏斐德一起被称作为“汉学三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史景迁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接触到一本中文收藏《福惠全书》,其中有一位叫王氏的女人,他结合《聊斋志异》,撰写了以人性为关注点的小说《王氏之死》。1980年以后,很多美国人、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都源自于史景迁的作品。史景迁曾写过一些有关美国对中国认识的书,《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及《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等,这些书呈现了相对理性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及这些认识的变化,还写到了中国是如何惊艳西方的。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
六、中共发展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史华慈(1916-1999)
史华慈,美国麻萨诸塞州出生,哈佛硕士毕业,通晓多国语言,二战期间,他被派到了华盛顿破译日军电码,并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犹太人家庭,这一方面,让他对那些经济上落后的学生充满了怜悯和仁慈。他总是慷慨地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对各种文化内部张力的敏感性和思想意识批判的犀利性。1951年,他再次回到哈佛,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中国研究著作《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这本书,他提出了一个预测,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会走自己的道路,不会跟苏联完全一样。他自觉地与学术上的功利主义保持了一定距离。他更愿意纯粹地探讨中国文明和人类文明,以自己的博学把中国学研究拓展至人类文明研究。
美国的中国学不再是对博物馆中的中国狂热的爱或偏颇的恨,而是现实中息息相关的两个大国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美国近两百年的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近两百年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虽相隔太平洋,但早已跨越了时空,中国文化就像纽带一样,通过这些中国学学者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更加正确地认识中国。从欧洲学者的传统的文献、语言和文学的汉学研究到从社会问题到近代史、思想史、政治史等历史问题的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国文化的纽带不仅仅连接着美国,也连接着各个国家与地区。
21世纪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将世界文化的交流连接在了一起。当然,我们在说“中学西渐”的同时,中国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说经济是国际间合作的硬道理,那么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便是交流的软实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文明日益多元、相互包容的时代标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这句话不仅提醒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不要在中国文化传播海外、海外汉语热的同时,忘记了对自己国家软实力根基的夯实。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独特的传统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才是我们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而做的。
注释
① 叫魂是石匠、道士、和尚等江湖术士们通过做法,能让人发病甚至死去,并偷偷取走受害者的魂魄.
参考文献
[1] 纪录片《纽带》团队.纽带:东学西鉴四百年[M].中信出版社,2016.3
[2] 孟庆波.美国中国学的发端史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 刘任来.软实力的跨文化传播——以中美文化交流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2008.
[4] 刘德定.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