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玟燕
20世纪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了整合思维的科学方法——思维导图,就是将某些有联系的元素统一来建立一种非常直观的结构网络。实践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反映普遍的思维过程,也能反映写作的思维过程。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训练,而思维导图侧重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变得更加清晰,使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作文题目,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 ,分值为60分。作文又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甚至在生活中,作文在学生分析、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这就把习作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研究通过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研究,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的目标
1.在“全脑教育理论与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全程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寻找出属于自己的语文作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
2.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而言,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意识的同时,将构建起一种高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于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
3.本实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模式和训练体系,并检验是否能够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否能够大面积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写作水平,从而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4.本研究的自变量为运用思维导图优化中学作文教学,因变量为中学生习作的兴趣、积极性及写作质量和水平,评价指标选取了学生的平时习作(随笔),采用定期组织学生竞赛等形式,通过学生自评、老师自评、师生交流、家长评价等,及时检测试验情况。通过实验变量的选取,试图了解学生通过依托思维导图工具和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技巧训练后,在作文习作兴趣、积极性方面发生的变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调查和实践。
三、研究的步骤
1.实验开题前期准备:确定实验班级,确定学生参与的方式和角色,如分学习小组、选定组长和副组长及明确组员等。
2.在实验班级做开题报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验意识。
3.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在2017届5班实验应用。 从中考作文的考察目标入手,寻找立意突破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情—目标—知识—支架”写作原理方案。在这一阶段中,重点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核心理念,并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大化地应用到作文实践中,训练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2017届5班实验总结。
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为支点,收集、整理已有知识素材,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思维方式,保证谋篇布局的快速、合理完成;能简单的应用思维导图解决作文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主动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有价值的素材、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和生活随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简约呈现)等。
四、研究内容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选材立意、篇章结构、语法修辞等诸多要素,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讲评方式的规范和创新。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运用“学情—目标—知识—支架”写作原理进行作文训练,如下图所示。
1.分析诊断学生写作学情,依据学情确定需解决的问题。学情探测的策略为作文批阅、习作切片、深度访谈、实验探测等。
2.依据学情定目标。主要包括课例、学情、目标和知识。
课例:描写人物教学。
学情:学生描写空洞、不具体。没有突出人物典型性格。
目标:选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
知识: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方法。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照“学情—目标—知识—支架”写作原理,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而且长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而能够达到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