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武帝时期,宇文氏家族权力转化为皇权,皇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周宣帝通过滥杀和对六官人事变动的调整,使皇权在这一时期迅速强化,而这一强化过程也与后来的杨坚代周立隋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北周;周宣帝;皇权;加强
中图分类号:K23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界对北周皇权的发展,以及周宣帝时期皇权加强的过程和影响缺乏深入考察,而自从西魏恭帝三年(556)开始实行的六官制度则是北周政权主要的行政制度。因此,本文就主要围绕周宣帝时期六官人事任职情况和人事变迁,来讨论北周宣帝加强皇权的手段以及皇权加强与杨坚篡权的关系,兼论皇权在北周中前期的发展过程。
一、从家族权力到皇权
魏永熙三年(534)春正月,贺拔岳联合侯莫陈悦讨伐灵州刺史曹泥,二月至河曲,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一时间大军群龙无首,此时其外部环境也不断恶化,侯莫陈悦陈兵洛水,孝武帝见机也想收回贺拔岳的这支军队,而东边的高欢也蠢蠢欲动,意图一举吞并贺拔岳部。在此危难关头,赵贵等武川将军提出由宇文泰统领全局,并且派赫连达前去夏州送信,宇文泰收到命令“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1]3随后整顿军队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率众很快便兼并了侯莫陈悦部,并且获得了魏帝的认可。当年,趁北魏孝武帝想摆脱高欢控制之时,宇文泰抓住时机,将孝武帝迎至长安建都,并在同州建立自己的霸府与东魏形成对抗的态势。宇文泰后来毒死孝武帝,立文帝,又废掉文帝另立恭帝,在不断的废立中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还制定三十六条新制;建立府兵制;仿周礼建立六官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西魏朝廷中的北镇、关陇军功贵族向封建官僚转变,宇文氏家族也成为北镇军人乃至后来的关陇集团的核心。
虽然宇文氏在北镇军阀中处于核心地位,但是说到底宇文氏家族还是属于西魏元氏的臣子,权力随时有可能旁落。《周书》《晋荡公护传》记载:“太祖崩殂,诸子冲幼,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1]182在宇文泰刚刚去世时,宇文护便积极策划,并且最终成功改朝换代。但是新的政权并不稳固,宇文护辅政得不到一些军功贵族的认可。
即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1]248
虽然众大臣皆不服宇文护,都想执掌大权,但宇文护是宇文泰钦点的宇文家族的领袖,而且宇文觉执政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宇文护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宇文氏家族,所以关陇贵族们反对宇文护就是反对宇文家族。深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等夷”观念的困扰,①不认同宇文家族代替西魏的合理合法性,无法接受宇文氏家族即将从臣子一跃成为正主给自己所带来的心理落差,这种巨大的不满带来的结果就是北周建立初期关陇贵族的广泛性反抗,先是赵贵、独孤信,后是李植、李远,并且贵族们常常以“军国之政,当归天子,何得犹在权门”[2]5164来作为攻击宇文护的借口,由此看来宇文护在北周初期继续进行霸府统治是北周政权不稳的一种表现,是对宇文氏政权的一种保护,宇文护自己说“公儿遂有异谋,非止屠戮护身,乃是倾危宗社”。[1]422所以在孝闵帝登基后,宇文护立即对勋贵中的代表人物赵贵和独孤信开刀,并对六官和三公进行了大幅度调整。[1]46宇文护自己任大冢宰,于谨为太傅、大宗伯,大司空侯莫陈崇加太保,贺兰祥为大司马,达奚武为大司寇,李弼为太师,李弼于孝闵帝元年(557)十月去世,宇文护遂居太师、大冢宰,在宇文护执政时期将六官制度中的五官府(指春、夏、秋、冬、地官府)全部总于了天官府,[1]64这样天官的长官大冢宰就成为了真正的宰相。宇文护调整高层人事的另一措施, 就是晋封了六个资历较浅的将领为柱国, 通过加官进爵来笼络人心,这样的安排也确实发挥出了强大的效力,杀死赵贵、独孤信以及挫败高平李氏家族的李远李直父子叛乱便是证明。由此,北周由宇文泰时期的“等夷”进入了宇文护时期的“家天下”。
宇文护死后,周武帝宇文邕则进一步的将宇文家族的权力转为皇权。周武帝首先从人事入手。太师的位置原来由宇文护充任, 诛护后, 就由原太傅尉迟迥担任, 大司寇陆通迁为大司马, 大司空李穆迁为太保, 大司马齐王宪迁为大冢宰, 赵王、与卫王分任大司徒和大司空,越王盛仍是大宗伯。六官中竟有五人为北周宗室。不久陆通去世,赵王招于“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为大司马”,[1]80这样兵权间接的从实力较强的齐王宪手中转到了实力较弱的赵王招手中,周武帝通过这样就增强了对军队的掌控。王仲荦先生认为:
五府不总于天官,大冢宰没有实权,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元首——皇帝把国家一切最高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固然,日常性的政务工作,仍可以由六官来处理,但大事决策,必须要和皇帝很接近的官僚才能胜任。这样,天官的御正大夫,‘任总丝纶,就成为中书监、令之任了。纳言大夫出入侍从,就成为门下侍中之职了。春官的内史,由于‘朝政机密,并得参详,地位非常重要了。[3]4
胡三省也认为:“盖中书舍人之职也……然则御正者,亦代言之职,在帝左右,又亲密于中书。”[2]5314北周明帝也曾为了对抗宇文护而提高御正大夫的地位“明帝以御正任总丝纶,更崇其秩为上大夫,员四人,号大御正,又以徽为之。”[1]557御正大夫任总丝纶(即诏敕之官),纳言大夫出入侍从,这样御正大夫实际上成了中书令或者中书通事舍人,纳言大夫就像门下省的侍中,而六府就好比尚书了。终于权力由宇文氏家族权力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皇权专制。
二、周宣帝时期皇权的迅速加强
当周宣帝从武帝手中接手时,权力已经相当集中了,但宇文赟却想要掌握更加高度集中的权力,任何人拥有过分的权力都会引起他的猜疑和迫害。这一时期周宣帝的政策与北齐文宣朝非常的相似,放眼整个朝廷,先皇亲信与宇文宗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和迫害。与此同时,宇文赟又紧锣密鼓的开始对自己即位初期的亲信手中收拢权力。在登基后宣帝就立马将岳父隋国公杨坚调入京城,任命为大司马,但是没多久,宣帝又对杨坚产生了厌恶,想要在朝堂上杀死他。
迫害和滥杀只不过是周宣帝加强专制集权的一种较为强硬的手段,宣帝朝在巩固皇权的方面其实有更深层次的人事调动和机构设置值得我们关注。在西魏恭帝三年正月仿周礼改革中央官职后,处于中央核心地位的就是六府制度,六府的长官是六官,所以我们就以周宣帝登基的宣政元年(578)六月到大象元年九月北周中央的六官人员和担任四辅官的人员迁转作 为依据,通过周宣帝对人事的调整来考察宣帝朝专制集权的加强。虽然三公在南北朝时期只不过是用来优待德高望重的老臣和皇室,没有什么实际权力,②但是由于成为三公那么也就意味着依旧身处中央,在中央政局发生急剧变化,三公的身份可以提供参与中央政局的机会,这一点对于有继承权的宗王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也将其列入考察范围。
北周宣政元年六月至大象元年九月六官,以及北周大象元年正月至八月的四辅官排列顺序、迁转补位和空缺尚须厘清,故作出以下两表,如表2-1和2-2:
北周宣政元年六月至大象元年九月三公、六官迁转表(表2-1)
大司徒 大司马 大司寇 大司空 大冢宰 大宗伯 太师 太傅 太保
宣政元年六月 杞国公亮 侯莫陈芮 独孤永业 韦孝宽 越王盛 达奚震 赵王招 陈王纯 无
宣政元年七月 杞国公亮 杨坚 独孤永业 韦孝宽 越王盛 斛斯征 赵王招 陈王纯 无
宣政元年八月 长孙览 杨坚 永昌公椿 王 谊 越王盛 斛斯征 赵王招 陈王纯 无
宣政元年十一月 长孙览 杨坚 永昌公椿 毕王贤 越王盛 斛斯征 赵王招 陈王纯 无
(或十二月甲子)
大象元年正月 于翼 无 永昌公椿 毕王贤 无 宇文善 赵王招 陈王纯 无
大象元年二月 于翼 无 永昌公椿 毕王贤 无 宇文善 赵王招 陈王纯 越王盛
大象元年八月 于翼 无 永昌公椿 无 无 宇文善 毕王贤 无 无
大象元年九月 于翼 无 永昌公椿 无 鄷王贞 宇文善 毕王贤 无 无
资料来源:《周书》卷七《宣帝纪》第115-126页
北周元年正月到八月四辅官人事变动(表2-2)
大前疑 大右弼 大左辅 大后丞
大象元年正月癸巳 越王盛 尉迟迥 李穆 杨坚
大象元年二月戊子 尉迟迥 代王达 李穆 杨坚
大象元年七月庚寅 杨坚 代王达 李穆 司马消难
大象元年八月壬午 杨坚 无 韩建业 司马消难
资料来源:《周书》卷七《宣帝纪》第117-126页
这两张截止时间是大致相同的,根据《周书》中的记载,周宣帝在大象元年九月以后就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动,[1]121因此人事调整集中的宣政元年六月到大象元年的九月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首先我们先对表2-1进行分析。周宣帝于宣政元年六月即位,当时的六官和三公是武帝时期的,大司徒为杞国公亮,他是宇文泰的长兄宇文颢的孙子,宇文亮以前与宇文护关系较为紧密“晋公护被诛,亮心不自安,唯纵酒而已。高祖手敕让之”。[1]157 因此他被擢升为大司徒肯定对武帝感恩戴德。大司马为侯莫陈芮,是侯莫陈崇的儿子,他父亲的功劳不必多说,但是侯莫陈崇后来被宇文护杀害,所以他的儿子自然也就成为武帝阵营的人,而他在随武帝平齐的过程中也有相当的军功。[1]270大司寇独孤永业,他本是北齐将领,在武帝北伐过程中归周,被封为上柱国、应国公,他在北周的根基非常的浅薄。[5]524大司空是韦孝宽,资历老而且在北周历次战争中都有功勋,与武帝私交甚好。[1]540大冢宰是越王盛,是在周武帝时期对齐作战中逐渐崛起的宗王,被武帝赏识。[1]204大宗伯是达奚震,是开国元勋达奚武的儿子,自己本身战功也较为卓著,受到周武帝厚爱,于建德五年被封为上柱国,在灭齐后被任为大宗伯。[1]526太师是赵王招、太傅是陈王纯,都是周武帝自从杀宇文护后开始重用的宗王。所以纵观整个宣政元年六月的任职六官、三公的人员来源,共有四个宗室,两个开国武川军阀的后代(达奚震、侯莫陈芮),一个北齐降将(独孤永业)和关陇豪强(韦孝宽),因此在周武帝去世时留下来的是一个以宗室为主,以其他利益群体为辅,互相牵制的辅政群体,这个群体的最大特点就是成员大多都是周武帝时期提拔起来的新贵,虽然在北周平齐过程中有一定战功,但是他们大多在朝中资历不深根基不稳,实力较弱,并且来自武川集团、宇文氏以及关陇豪强等不同利益群体,既能互相牵制,又能够在政策决策上考虑到不同利害方的利益,对于北周皇权的加强较为有利。可以看来,武帝安排出这样一种格局颇费了一番心机,但是这个格局却被宣帝在上台伊始打破了,那么宣帝为什么会打破这一较为有利的局面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个人事格局中都是与武帝有着紧密联系的人。众所周知武帝宣帝之间的父子关系并不融洽,大臣们也曾多次建议武帝废除太子,于是宣帝与武帝的亲近大臣之间有较大的隔阂,《周书》《尉迟运传》载:“时宣帝在东宫,亲狎陷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于是以运为右宫正……宣帝即位,授上柱国。运之为宫正也,数进谏于帝。帝不纳反忌之。时运又与王轨、宇文孝伯等皆为高祖亲待,轨屡言帝失于高祖。帝谓运预其事,愈更衔之。及轨被诛,运惧及于祸,问计于孝伯,语在孝伯传。寻出得为秦州总管、秦渭等六州诸军事、秦州刺史。然运至州,犹惧不免。大象元年二月,遂以忧薨于州,时年四十一。”③宣政元年七月宇文赟任命杨坚为大司马,任命斛斯征为大宗伯。杨坚自不用多说,而关于斛斯征,《周书》《斛斯征传》记载:
由精三礼,兼解音律……后高祖以征治经有法,诏令教授皇太子。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授业于征,仍呼征为夫子,儒者荣之。[1]429
杨坚和斛斯征都是宣帝登基伊始仅有的几个信得过的人。经过宣政元年七月的人事调整后,八月宣帝再次进行人事调整,任命长孙览为大司徒,王谊为大司空,永昌公椿为大司寇,韦孝宽则被免去了大司空,被封为上柱国,由于突出的军事才能,大象元年九月被派去伐陈,后就再也没有回中央任职。[1]116而至于北齐降将独孤永业,后来安排不详,但是独孤永业本身就是北齐降将,在北周政坛是无足轻重的。《隋书》《长孙览传》记载:“武帝在藩,与览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4]1327《隋书》《王谊传》记载:“帝临崩,谓皇太子曰:‘王谊社稷臣,宜处以机密,不须远任。”[4]115长孙览和王谊都是武帝较为器重和信任的大臣,两人也曾经都在武帝身边工作,是武帝的亲信,但是为何宣帝在八月的人事调整中把两个本不属于自己这一边的先皇旧臣安排进六官呢?原因有三方面:一、处于拉拢的需要。为了充实自己的亲信阵营,周宣帝将目标锁定为这两个周武帝的旧臣,而拉拢的行为在宣帝上台伊始就开始了。
辛巳,以上柱国赵王招为太师,陈王纯为太傅,柱国代王达、滕王逌、鲁国公尉迟运、薛国公长孙览立为上柱国。进柱国、平阳郡公王谊为杨国公。[1]115
而后的八月又将长孙览、王谊任命为大司徒、大司空,拉拢的意味就更加明显。二、韦孝宽是武帝所安排的六官人事格局中,名望最高的的一位,于是周宣帝就策划了借王谊入六官而排挤韦孝宽,但是又为了表示安抚,所以在无功的情况下授予韦孝宽上柱国。三、周宣帝刚一登基就处死了在朝中名望很高的齐王宪,而后又调杨坚、斛斯征进入六官,如此短的时间内朝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动难免会人心惶惶,周宣帝违背武帝不须滥诛骨肉遗诏的做法,也可能引起了大臣们对皇帝是否会全盘推翻武帝朝政策、纲领的担忧。为了稳定人心,也为了宣扬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和对武帝朝政策的认可,周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诸宗室亲王和武帝亲信进爵加封以表安抚。
以上柱国赵王招为太师,陈王纯为太傅,柱国代王达、滕王逌、卢国公尉迟运、薛国公长孙览立为上柱国。进封柱国、平阳郡公王谊为杨国公。[1]116
举办大量的祭祀活动以显示自己的正统性。“秋七月辛丑,月犯心前星。乙巳祠太庙。丙午,祠圜丘。戊申,祠方丘。”[1]116并且于八月颁布内容有关公正司法、整顿吏治、关爱鳏寡的诏书作为他的施政纲领稳定人心。[1]116
随着宣帝政权的巩固,被宣帝素来认为是武帝亲信的王谊和长孙览也被排挤出中央,宣政元年十一月王谊卸任大司空,第二年(579)正月长孙览卸任大司徒,而接替他们的分别是于翼和毕王贤。于翼是老臣于谨的儿子,颇有才干和战功,于大象初被拜为司徒后“诏翼巡长城,立亭鄣。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1]526于翼被拜为司徒后就被派往修长城而没有过多参与中央事务。毕王贤是明帝的儿子,建德三年(574)被封为王,而后出为华州刺史,迁荆州总管,在北周的政治舞台上活动也只有几年而已,能够进入中央也是靠周宣帝的一手提拔。[1]207
帝后肆行非度,虐日甚。征以荷高祖重恩,尝备为师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见高祖,乃上疏极言,指陈帝失,帝不纳。译因僭之,遂下征狱。[1]433
斛斯征对宣帝的进谏引起了宣帝的不满,再加上郑译的诋毁,所以被宇文善取代。宇文善是宇文贵的儿子,《周书》《宇文贵传》附《善》传记载:“以罪免,寻復官,除大宗伯。”[1]134因犯法被罢官,是周宣帝一手将他迅速提拔成为大宗伯,他对周宣帝是绝对服从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象元年正月的官员调整中,杨坚与越王盛被调出了中央,到新成立的机构—四辅官中去任职。大象元年正月周宣帝下诏设立四辅官,那么四辅官又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由于史料有限,所以记载四辅官在北周实际职能的史料很少,而在主要相关人的传记中也是一笔带过,但是既然北周的制度来源于周礼,那么他初设的四辅官也应该与西周时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
《礼记》载:
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官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6]1407
《大戴礼记》载:
明堂之位曰,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义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下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絜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7]54
卢辩注云:“立道于前,承于后,置充于左,列谏于后,顺名义也。道者,有疑则问,故或谓之疑。充着辅善,故或谓之辅。”[7]54《隋书》《高祖纪》记载:“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俄转大前疑,每巡幸,恒委居守。时帝为刑经圣制,其法深刻,高祖以法令滋彰,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4]2在宣帝朝,杨坚是担任四辅官时间最长的一人,而其他人或因为在任期间没有事迹,或者因为任职时间太短的原因,在他们的传中都没有留下关于四辅官职权的描述。因此我们不能确切知道四辅官这个机构主要的职能权限,但是从《礼记》与《大戴礼记》的记载来看四辅官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皇帝顾问的机构,并且具有向皇帝进谏的义务,但是并不具有处理政务的权力,只是一个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况且此官职设立于大象元年,当时通过一系列的滥杀、排挤以及调整,周宣帝在朝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但是由于前期的集权导致权力集中政事增多,所以他就不得不设立一个机构来辅佐他,分担政务,但是却仅仅作为顾问机构,而权力是皇帝授予的,权力的大小由宣帝规定,《周书》《李穆传》记载:“大象元年迁大左辅,总管如旧。”[1]529当时李穆正为并州总管,迁为大左辅以后竟然可以不进入中央,继续当大总管,而杨坚同为四辅官却要“恒委居守”,由此可见皇帝授予四辅官权力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大象元年将越王盛和杨坚调出六官,是将他们从一个有权力由法律固定的官职系统调到了一个权力由皇帝确定的系统内,可能宣帝也是由于政事太多能力有限而设置这个机构,但是我们认为设立四辅官更是宣帝集权的一个手段。
当杨坚和越王盛被调离六官后,那么六官就只剩下了于翼、毕王贤、永昌公椿和宇文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宣帝一直故意对六官进行弱化。首先,周宣帝继承了武帝的“五府不总于天官”的方针,大冢宰不能成为宰相,沦落成与其他五府长官相同的地位,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之间互相牵制。其次,周宣帝对人事不停的进行调整和变动,与武帝时期显示出鲜明的差别,武帝时期人员虽然也有变动,但是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并不是很大,而分析周宣帝时期的六官迁转表就会发现,平均两个月就要调整一次,六府的掌管大冢宰、大司徒、大司空等职位任职越不稳定就越有利于权力从六府到皇帝的转移。另外,弱化是周宣帝对六官的安排的一贯方针,不仅从人员的实力上弱化,而且从人事规模上弱化,大象元年正月到八月,六官之中只剩下了四个人,而其中于翼还被安排去巡视长城,因此实际只有三个人:宇文善、永昌公椿、毕王贤,而他们的资历、功劳都远远与他们的地位不符,这更加便于宣帝控制,而老臣就会被以各种借口调离中央,即使不被调离中央,宣帝却已经为他们开设了四辅官,可以继续为宣帝处理政事谏言谏策,但是实际权力却极大的削弱了。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帝王集权手段有相同点,“即在一个系统或者一个机构中,名实不符;在不同系统之间,此一系统的权力为旁一系统所侵夺,这是一个通则。”[8]184而此时的六官系统也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有些名实不符。
三、周宣帝加强皇权与杨坚代周立隋事件的关系
史载周宣帝去世后,他的两位宠臣御正下大夫刘昉和内史上大夫郑译矫制让杨坚辅政。随后,杨坚迅速掌握政权,半年多后就正式代周立隋,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9]332近代史学家岑仲勉也认为:“不出一年,便移周祚,得国之易,未有如坚者。”[10]2杨坚能够轻易地篡取政权,除了一些客观条件以外,也与北周政局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周宣帝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皇权所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弱化六官,但同时,三公却非常稳定地一直由宗室担任。太师太傅一直由赵王招和陈王纯担任,越王盛也一直没有远离中央,曾经担任太保。自从齐王宪去世后,北周中央的宗室实力有所减弱,但是无论是论资历还是辈份以上三王在朝中还是一股较强的宗室势力。即使皇帝不测,此时的宇文氏宗室还有能力接管权力,因此只要他们在朝中,那么辅政者一定轮不到杨坚,权力会继续在宇文氏内部传递。周武帝明白这个道理,他的遗诏中就提到了“不准滥杀宗室”,但是宣帝却没有遵循。大象元年五月辛亥,宣帝逼令唯一几位有能力辅政和接管政权的宗王离开了中央,亲自切断了宇文氏的“救命稻草”。杨坚就曾经对宇文庆说:
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又复诸侯微弱,各令就国,曾无深根固本之计,羽翮既剪,何能及远哉?[4]1314
虽然有学者认为这段史料并不真实,是杨坚在为自己做篡权舆论准备的情况下编造出来的,但是我们不管它是否是编造出来的,这都代表了当时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周宣帝将五王逼令就国的举措是导致周隋禅代的重要原因。
宣帝在不断集权的同时,对自己亲自设立的“四辅官”也进行了调整,大象元年时四辅官分别为越王盛、尉迟迥、杨坚和李穆,虽然李穆“迁大左辅,总管如旧”[1]529并不身处中央,但如果这样的格局能够保持到宣帝去世,杨坚就不会轻易成功甚至根本轮不到他辅政。但越王盛被逼就国,尉迟迥被派任相州总管,四辅官任职人员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先后有代王达、司马消难短暂的担任四辅官后又转任地方,因此大象元年九月后,六官与四辅官中除了永昌公椿、鄷王贞、宇文善、毕王贤等几个既无实力又无资历的宗亲和北齐降将韩建业外就只剩下了杨坚。这就为杨坚的篡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杨坚篡权时中央存在的阻力大大减弱。
但权力的集中必会伴随着政事增多,皇权的加强也使宣帝感觉力不从心,而且宣帝在历史上是一个沉溺于酒色的君主,因此宣帝更加依赖郑译、刘昉和颜之仪等人,在大象元年提升他们的地位,以便辅佐自己处理政务。 谷川道雄先生论曰:“北周的周礼国家强烈追求古代的形态,试图以此解决当代的政治课题。而北周的各个皇帝在致力于恢复并强化皇权时,所遇到的障碍很可能是这一建国以来的国策,可是又不可能将其废弃。就是自称天元皇帝的暴君宣帝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那就是强化御正、内史诸官。在周礼的形式之内取得皇权的优势,这一目的可以说显露无遗。”[11]258郑译、刘昉等人与皇权有紧密的依附关系,当皇权得到加强的同时,他们自身权力也随之急剧膨胀,从而有能力左右历史的进程。
总之,北周皇权的集中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这个突变的过程就发生在宣帝朝,而六官以及四辅官的人事变迁是加强皇权非常重要的措施,但是,皇权的加强反而促进了杨坚改朝换代的成功。
注 释:
①“等夷”之词见于《周书》卷十一《晋荡公护传》:“及太祖崩卒,诸子冲幼,
群公怀等夷之志,天下有去就之心。”;另见卷十五《于谨传》、卷十六《赵贵
传》。
②按汉代今文学家说,天子立三公司徒、司马、司空,立九卿,二十七大夫,八
十一元士,凡百二十人;按古文家说,天子立三公,太师、太保、太傅,立少
师、少保、少傅,谓之三孤,又立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参看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
页。因此北周的三公应该是按古文经所立的“太师、太保、太傅”三公。而“至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宋)马端临:《文
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第450页。
③参看《周书》卷四十《王轨传》、《宇文神举传》、《宇文孝伯传》皆有类似记载;
另参看曾磊:《周武帝、周宣帝亲信人物与军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
第3期。
参考文献:
[1](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中华书局,1971.
[2](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56.
[3]王仲荦.北周六典[M].中华书局,1979.
[4](唐)魏征等.隋书[M].中华书局,1973.
[5](唐)李百药.北齐书[M].中华书局,1972.
[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80.
[7](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中华书局,1983.
[8]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9](清)赵翼,王树民校.廿二史札记[M].中华书局,1984.
[10]岑仲勉.隋唐史[M].中华书局,1984.
[11](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兆宇,男,陕西渭南人,作者单位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杨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