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 创意再生
——以《椅子的设计》为例谈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素养

2016-11-02 05:54冯国健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少儿美术 2016年9期
关键词:椅子设计学生

■文/冯国健 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元素 创意再生
——以《椅子的设计》为例谈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素养

■文/冯国健 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元素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吸收所有民族优秀文化经过高度凝练的创新因子,更是美术教育的优秀资源。当创意实践成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教学。聚焦中国元素,从创意的萌生、丰盈、再生、享受的过程中升华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与认知,衍生、重构教学与创作新的可能性,通过美术学习的创意实践,实现中国元素的创意再生,使学生逐步获得创意实践素养。

中国元素 创意再生 创意实践

2004年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一次广告业内的聚会中首次提出“中国元素”概念。随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元素”精彩绽放,不仅让国人为之兴奋和骄傲,更让世界为之赞叹和痴迷。

“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中国元素是一个符号, 符号背后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国元素不但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是吸收所有民族优秀文化经过高度凝练的创新因子。”深受大家喜爱的“中国印”“祥云火炬”“福娃”乃至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都是中国元素创新的产物。

内容丰富的中国元素为我们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大舞台上,用好中国元素绝对不是设计形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融会贯通东西方神韵后的再体现”。因此,小学美术“设计·运用”学习领域运用中国元素开展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对中国元素融会贯通的理解,更应关注学生设计创作和教师教学的创意统整。试想一位不知道如何产生创意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呢?

创意并非玄乎得不可触及。“创意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教学创意亦然,是衍生于一节课、一个个主题的教学可能性的新重构。

《椅子的设计》是中小学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经典课例(图1),也是浙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如果聚焦教材上承载中国元素的明式圈椅,可以从创意的萌生、丰盈、再生、享受的过程中升华对中国元素的理解与认知,衍生、重构教学与创作新的可能性,通过美术学习的创意实践,实现中国元素的创意再生。

一、萌生创意:读懂传统圈椅的设计元素

站在时代前沿的奇思妙想能生发创意,置身于我们身后的历史文化、身边平常事物中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著名设计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说:“我们能否发现一把开启我们创造力的钥匙,不是在那全社会瞩目的遥远目标处,而是在一种从往昔纵览社会的目光延伸处。未来在我们面前,我们背后亦有着历史的广大积淀——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份资源。”70多年前丹麦家具设计师汉斯·威格纳基于中国明式圈椅的创意再生,赋予“中国椅”现代审美气息,一举成名。当我们引领学生欣赏明式圈椅时,不是对威格纳创意的模仿,而是读懂圈椅造型与设计的经典性,品味圈椅承载的文化与中国元素的设计魅力,从而萌发新的创意想法。

(一)绘半把椅子,找结构特征

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作为“设计·运用”领域的学习,导入的形式上追求开门见山,关注圈椅的造型。“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把椅子的另一半画下来吗?(图2)”简短的导入后,伴随着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学生以线条的形式,努力尝试描绘还原椅子的另一半。三分钟后,老师选择完成速度最快的三件作品交流,并请作者谈作画感受。有学生感叹:“看起来简单,真正画下来,不容易!”描绘半把椅子的课前热身尝试,将学生的常规欣赏,结合动笔描绘,浸润于线条,学生更关注描绘对象的造型与结构,特征品悟更深入。

(二)赏传统圈椅,品形式美感

作为明式家具巅峰之作的圈椅,造型优美。围绕“圈椅造型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图3)?”引发学生探究圈椅形式之美的兴趣。“哪些地方运用了直线?还有其他形式吗?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变化?”在问题的追问与探究中学生品味圈椅的形式美。发现圈椅圆弧形椅圈与直线的椅脚、横档、椅面形成对比呼应,富有曲直、长短的交叉变化,平直的座面与弯曲的扶靠有沉稳与流动的对比之美,形成了明式圈椅形式美感的变化。

(三)识天圆地方,悟文化意蕴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你能找出圈椅设计上的方与圆吗?”“假如此时坐在这样的圈椅上,你的坐姿将是怎样的呢?”在对明式圈椅有所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从圈椅造型与形式上去认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理解方圆的哲学思想,明白古人的坐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文化。

随着教学的层层推进,学生对明式圈椅的认知、感悟从多个维度建构了立体与丰富的视觉图像世界,也为圈椅的创意设计奠定了认知基础。只有对传统认识越深,传承与创新才会更到位。

二、丰盈创意:品悟中国元素的活态传承

中国元素涵盖内容广泛,物质文化的明式圈椅是中国元素,精神文化的设计理念——“天圆地方”也是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创意衍生需要欣赏启迪、顿悟等活动的承载。选择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圈椅设计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生发、丰盈创意构思,为灵活创生中国元素的新圈椅设计而奠基。

(一)识《钱椅》,探创意灵感

传统是创新的魂。2012年意大利米兰设计周,一把“钱椅”赢得了西方设计界的一片喝彩。设计师朱小杰用寥寥几笔将“钱椅”的精神勾勒出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设计崛起的力量。从明式圈椅绘画游戏的感悟到钱椅的欣赏,观其形、悟其义是根本,探寻创意是关键。一把圈椅浓缩了太多的经典,一把钱椅却可以成为学生设计学习创意思维的源点。

1.赏整体,观造型

根据费德门教授的美术鉴赏理论,描绘观察到的现象是鉴赏的第一步。当课件出示钱椅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谈看到后的第一印象“你看到这把椅子有什么感受(图4)?”学生迅速读到了钱椅简单、简练的线条,继而追问:“简约到了怎样的程度?”“这寥寥几笔的一把椅子,你能找出明式圈椅的影子吗?”同学们在图像的识读中,从欣赏的直觉体验中寻求升华,慢慢走进钱椅,走进设计师的艺术世界。

2.赏细节,悟灵感

从直觉的观看转化到对设计艺术的理解时,巧妙利用图像的分解,提问:“如果在这把椅子的上方打一束灯光,你再来仔细观察一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从关注整体到对设计本质的理解,从开始时对图像的观看,进入对图像(钱椅)作品的识别和解读中。“你认为这把椅子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便有学生答道,“我看到了古代铜钱。”“椅子在垂直灯光照耀之下,椅背的圆与椅面的方和座面上的圆孔,形成一个古代铜钱的投影。”“寥寥几笔,外形简约,却十分大气。”在作品图像解读中,深入欣赏的核心,探究设计灵感的源泉。

3.赏创意,探文化

当学生从图片分解赏析中找到铜钱的创意灵感后,围绕问题“设计师为什么要将古代钱币设计到圈椅中呢?”学生再度展开讨论。“我认为铜钱的外圆内方就是明式圈椅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的传承。”历经一番讨论,一位学生的回答将朱小杰“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的设计理念完美诠释。在一段微视频中,提升学生对设计师“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的庄子意境与做人处世艺术的理解,读懂设计的创意灵感是设计师文化观念与思想的浓缩。

钱椅外圆内方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元素“天圆地方”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诠释了中国元素创意的再生之美。

(二)解《云龙椅》,析设计要素

学生对中国元素的丰富认知、体验是创意的基础。钱椅是学生对新圈椅与中国元素的初步感知,通过问题情境预设的云龙椅欣赏,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创意思维的遐想,认识与中国元素融会贯通的创意重构方法,近距离亲近设计的语言与形式。

1.赏中国元素,寻形式美感

2011年获上海中国家具设计奖金奖的云龙椅(图5),取义于中国圈椅。设计师温浩运用了“非传统”的材料与工艺,其硬朗的铜质主体,和明式文人扶坐、文质彬彬的花梨圈椅完全两种意境,椅背精美切割的云龙纹,将圈椅的空简“秒变”成雍容。学生们理解设计师的思路是需要通过对具体图像的识读承载实现的。“你在这把椅子上能不能找到中国元素?”当大部分学生发现圈椅的椅背上采用的是鱼鳞的元素后及时追问,“鱼鳞是哪个有中国特色的创生动物的典型元素?”于是学生想到了龙的鳞片的创生灵感,将典型的中国元素——龙的局部特征迁移到设计中。

对比欣赏,发现形式美感。学生发现设计元素后,引导他们从造型上将《云龙椅》与传统圈椅展开对比。“椅面、椅脚形成的半圆形与上面的龙鳞纹的半圆形成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造型形式给人怎样的变化与美感?”在美感形式上,从疏密对比中帮助学生寻找对比与均衡的变化,感受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2. 以元素替换,找设计方法

尽管在造型上《云龙椅》的许多细节较之明式圈椅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圈椅的意蕴犹在。学生在发现云龙椅的设计元素时,巧妙预设问题“云龙椅是怎么设计的?”解析作品具体的设计方法。在师生互动式讨论中理解龙鳞连接代替了圈椅的靠背板,这是设计中的替换方法。此时继续拓展:“你觉得除了龙鳞之外,还可以用哪些中国元素去替换?如何替换才巧妙?”随后学生交流,采用祥云纹、如意纹等装饰。从关注设计元素转向对作品表达方式的探析与设计方法的解读,是欣赏层次的递进,也能启迪学生后续的自我创作。

三、再生创意:衍生中国元素的多维生发

再生是一种再造与重生。中国元素的创意再生是学生对它的深度理解与感知,是多形式的赏析方法、多方位的思维互动、多角度的视觉感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的创新思维与行为的生发。再生旨在突破欣赏、示范等的思维束缚,激活思维,唤起创意和个性化设计的可能。

(一)头脑风暴,激活创意思维

学生思维处于天马行空的自由遐想时,更能产生新的思维发散与链接,形成新的创意。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创意思维需要与同伴、师生与自我的对话,在多交集思维的头脑风暴中,再生创意。

1.元素聚焦,点燃创意

欣赏《钱椅》《云龙椅》和中国元素的新圈椅作品,学生通过这些认知实践、交往实践和自我内在实践,建构起了对中国元素的直观感知、感悟。此时,课件出示中国元素——祥云、竹子、丝绸、中国功夫、苏州园林,预设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设计师会怎样选用这些中国元素进行圈椅的新设计?”他们围绕课件中给定的素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交流各自的构思思路,畅所欲言,碰撞思路,点燃了创意火花。

2.自主欣赏,启迪创意

聚焦在给定元素上的头脑风暴,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激活状态,为进一步启迪创意,特别是将设计元素与具体创作对接,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师会如何去演绎这些中国元素呢?看看作品(图6),这些设计和你的想法吻合吗?”开展自主性欣赏。当作品一幅一幅出现后,学生在识图中思考“最欣赏哪件设计?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启示?”边欣赏边与同伴交流,在解析作品中,读懂创意设计与创意表现,也为自由创作构思铺垫。

3.多维赏析,点拨创意

“延续传统不是翻出老东西,而是理解潜藏于传统中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思想本质,并和人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审美取向碰撞,从而创作出真正崭新的作品。”当课件中出现“潜藏于传统中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思想本质”的作品时,赏析时需要适度点拨创意,化解难点。

《苏州椅》(图7)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吕永中作品,预设了三个大问题:“这位设计师是怎么把苏州一座城市设计在一把椅子中的?在这把椅子中,你从哪里发现了苏州?”“为什么要将窗棂、小桥等苏州园林的元素融入椅子设计中呢?”“你认为这样的椅子可以放在哪里?”从苏州元素特征的启发到园林元素的创意设计再到苏州文化的挖掘,解读苏州园林窗棂、小桥、明月意境的再现,品味吟唱评弹的江南风情,品味苏州的秀美,提升对设计文化与环境的认识。

(二)手绘演示,落实设计创作

美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演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实践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的正确性”。教师的演示是课堂中学生直面作品的有效通道。学生通过欣赏和与中国元素的对话,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教师的演示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师的设计创作方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实现构思与创作的无缝对接。

当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鼓韵》的作品题目时,旨在引导学生去构思和鼓相关联的主题设计。随后教师手绘演示(图8):用鼓面作圈椅的椅面,用连续敲打的鼓棒作椅背,用打鼓人的红腰带作为扶手。边演示,边请学生思考,“鼓为元素,椅面、椅背还可以怎样替换?”在师生的互动中演示变得更加开放。一位教师在课后评课中写道:“多少年没有在公开课中看到用粉笔画画示范了,返璞归真的美。”其实,任何形式的演示只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创作服务。

(三)元素再现,生成创意构思

中国元素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圈椅的天圆地方,钱椅的古钱币,云龙椅的云龙纹,苏州椅的园林小桥、窗棂,到唐代锦缎、祥云、中国功夫等元素的椅子,一把把椅子述说着不同中国元素的创生故事。“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教学中精心预设学生创意再生的思维再生路径,引导他们将中国元素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作品)。赏析圈椅、钱椅、云龙椅,师生共同探寻中国元素的创意灵感、设计方法等。想元素,猜作品,给予学生创意思维遐想空间。教师创作示范,欣赏小伙伴的手绘作品(图9),这些为完成创意构思向创作成果的转换,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创作之前,以课件(图10)形式再次展示和交流熟悉的中国元素。中国结、如意、青花瓷、京剧脸谱等图片的出示,极大丰富了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知储备。有层次梯度的教学为拓展学生创意再生提供了具体策略。伴随着古筝背景音乐的响起,学生运用中国元素,开始了椅子的设计。课后学生王怡说:“这节课能让我们有自己的设计想法。其实,以前很少会有什么设计的课,能让我们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让那些被青年人忽视的中国元素,在我们00后的脑海里留下印象,永不褪去,让我们古老的中国元素发扬光大!”

四、享受创意:领略中国元素的再生之美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以学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所有的教学活动要真正产生效益,必须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和积极实践。学生在课堂作品、创意思维与行为的真正发生处,享受创意的愉悦过程,领略中国元素创意再生的力量之美。

(一)自由表达,挥洒创意个性

站在儿童视野,摈弃教师惯用的看学生作品的眼光、思维,而应该走进学生创作意识和意图的世界,去感受、发现他们对中国元素自由的想象和那份灵动的创意。艺术是存在于制作者的意识和意图之上,经由后人的眼光而被“发现”、实现“重生”的。课堂作品是再现学生创意意图的最好载体。尊重创新意识主导下学生个体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行为,学生才能自由表达,挥洒创意个性。

在创意设计中郭欣写道:“整个椅子的椅面和椅背以葫芦为元素展开设计,椅脚和扶手我联想到了葫芦里的酒,就以波浪线为主。”金笑琰说:“我设计的这把庆年椅,是取了庆贺新年的意思。用了平常庆贺新年的两样东西:鞭炮和灯笼。为了符合天圆地方的理念,我用鞭炮盘成椅面,用灯笼做成椅腿。”谢惠仪说:“我使用的是‘竹’这个元素,我非常喜欢竹子的翠绿,有一种很清新的感觉。所以这次用了竹子的元素,来突出中国元素。”余昊轩说:“我画的五福葫芦椅,通过葫芦表示吉祥,而每个葫芦上的五角星则表示五福,通过传统的形象来表示吉祥、如意。”

学生创意(构思)转化后的成果(作品)或许没有写得精彩,但学生享受这样的创意再生过程。“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不能穷尽对所有中国元素的罗列,但却可以激发学生对竹子、鞭炮、灯笼、葫芦等中国元素的探究与运用。“学的课程”应该是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单元主题、作为主题探究的资源素材和资料,以及促进学生的探求和交流活动的学习环境等,而且对该单元中学习发展性的预见也非常重要。小小设计师们精彩的画作配上设计思想的说明,这是对创意行为最好的诠释,也是完美的预见。

(二)魔法展示,提升创意品质

展评环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设计稿粘贴到作品展示版上,师生围绕评价要点,展开互评,感受了同伴的精彩设计。这时教师提问:“请看我们的作品展板,这是什么造型?”“徽派建筑的马头墙。”“请闭上眼睛,我们变个魔术,来个超级变变变!”当学生睁开眼睛的时候,被眼前的作品惊呆了。贴满椅子设计稿的两堵马头墙不见了,变成了两把大圈椅。看到学生的惊叹,教师继续提问:“你可以给这把圈椅取个什么有意思的名字呢?”学生有的说“马头墙椅”,有的说“徽州椅”。此刻,所有的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记住了,设计可以这么好玩,展示可以那么酷。

展板魔法秀,秀出了设计的真谛:把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来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将想法变成作品,这样的设计会更有价值与意义。课堂需要学生触手可及的课堂创想实践的视觉体验。课后余昊轩同学写道:“这堂课非常完美,先进行了有趣的画出椅子的另一半,最后老师让我们设计关于中国传统元素的椅子,画好后贴在板上,最妙的是最后将展板折一折变成了一把椅子,令我惊奇,点赞!”学与教的创意品质在课堂结束时完美升华,课堂达到了高潮!

当年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今天我们喊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时候,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与表达更显重要。中国元素传承与创新意识主导的新圈椅微设计、微变革,追寻的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与教的创意再生,致力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的价值取向。“致广大而尽精微”,于课堂的创意再生处见实践的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时代已经来临,创意实践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这不是“创意”和“实践”的相加,而是辩证的统一,创意依赖实践的物化,实践需要创意的主导。我们关注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不妨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意义,只有教师教的创意实践,才会实现学生创意实践的素养提升。

猜你喜欢
椅子设计学生
不想当椅子
看不见的椅子
赶不走的学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离家出走的椅子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生写话
椅子会摔跤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