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第七协奏曲》曲式解析与演奏理解

2016-11-02 06:50赵佩珺
关键词:主音罗德回音

赵佩珺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罗德《第七协奏曲》曲式解析与演奏理解

赵佩珺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罗德《第七协奏曲》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典型作品,多年来被诸多大师与业余爱好者演奏。分析这一乐曲的曲式,包括颤音、回音、跳弓等技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乐曲的风格,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风格;乐曲分析;演奏方式;罗德

雅克·皮埃尔·约瑟夫·罗德1774年出生于法国,是著名的古典主义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12岁登台演出,因演奏维奥蒂一首协奏曲成名,25岁在Berlin、England、Hamburg、Holland等多地举办音乐会。正值辉煌时期的他却于1803年迁居圣彼得堡,被亚历山大一世授予皇室小提琴家。当罗德重返巴黎时,法国被浪漫主义音乐狂潮所笼罩,盛行的古典主义音乐潮流受到极大的冲击,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已不适应时代潮流,罗德不得不放弃演奏,其健康也逐渐恶化,于1813年逝世。其代表作有《24首随想曲》、《13首协奏曲》、《12首练习曲》。

罗德的创作在风格、结构上都遵循古典主义音乐形式。由于协奏曲在这一时期曾达到顶峰,罗德的《13首协奏曲》(尤以第七协奏曲为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行起来并为众多大师及业余爱好者所青睐。

古典主义音乐中奏鸣曲式最为常见,乐曲有明显的对置主题,规整的结构。常规的构成部分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部。旋律和织体明确,强弱对比分明。

一、曲式分析

《第七协奏曲》-a小调第一乐章使用了奏鸣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刚柔并济。多个主题的创作手法使其奏鸣曲式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引子(1~46)

引子:独立材料。由两种不同情绪组成,开始前两小结的音符直接呼应标题,确定调性为a小调。两组单音八度跳进,给乐曲增添了庄严华丽的色彩,紧接着休止39小节后,旋律开始以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变快,力度增强。经过一系列上方二度模进跟重复,最终结束于主和弦,表现出深沉的情感与不安的情绪。

曲式分析表

(二)呈示部(46~138)

主部(46~101):两个主题,为开放性、转调性和展开性结构。

1.第一主题(46~82) 开始三个音为主调(a小调)主三和弦分解,以七小节一个乐句为基础,由此构成两个平行乐句。旋律悠扬、力度轻柔,进入61小节之后,旋律变快,形象开始以二度模进为基础,颤音的不断出现增强了二度音程的特殊效果。乐曲不断发展重复、变奏以及分类,使第一主题自然进入第二主题。

2.第二主题(83~101) 随着调号的变化,乐曲逐步转向A大调。主题二与主题一呼应,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符点四分音符、休止符及不同时值组成的音符,凸显出作品活泼的风格。第98小节,反复出现#D,标志着E大调即将来临。织体旋律以16分音符为主,经过下方五度模进及大跳推动着乐句的发展。

连接部(102~108)新材料。属准备阶段,出现反复的#A,将乐曲推至B大调。织体以16分音符为主,102~103作为连接部基本结构,经过不断重复与变奏,最终结束于B大调主音,引出副部主题。

副部(109~124)为主部主题对置调性。转至E大调。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旋律中四分音符的迁延与32分音符的短暂对应,织体以E大调的分解和弦与颤音结合表现出急促、紧张的气氛。

(三)结束部(125~138) 与副部主题的调性一致,采用T-D持续进行、强调调性,由两个平行变奏的乐句组成,前乐句为2+2乐节。每两小节一主题,重复变奏多次,形成新的主题。后乐句在前乐句基础上做了相应的扩展与开放,最后经过模进、旋律持续上行,进入主功能。结束于E大调。

(四)展开部(138~161) 引入部分(138~152)使用了主部材料的变形,经过连续模进分裂并使用二度关系的布局,经过二度模进,引出E大调。

基本展开部分(152~180)主要是副部材料的展开,于E大调上展开。首先是8小节的强奏,二分音符的悠长与32音符的精简,形成鲜明对比,使音乐轻柔简洁。之后乐曲进入弱奏部分,经过分裂、平行、模进,力度又逐渐增强至180小节,到达准备阶段。

展开部(属准备 183~191)首先 #D、#A 反复出现,乐句转至B大调,旋律织体开始以16分音符为主,通过上方三度模进与重复,到达乐曲高潮,运用D-T持续进行,结束到属音。

(五)再现部(162~245) 再现部省略连接部,形成缩减再现。

副部再现(216~230)在主调同名A大调再现。大调旋律明快、色彩明亮、情感稳定。

结束部再现(231~246)副部同为主部A大调再现,经过T-D-S-T-D的形式,在属音上进入尾声。

(六)尾声(246~252) 以主音开始,并没有重复结束部材料,而是将不同主体材料相结合,形成一段新材料,收拢于主调A大调主和弦上,在强奏中结束。

二、《第七协奏曲》演奏理解

(一)颤音 颤音是小提琴演奏中较为常见的装饰音,由相邻两个手指均匀交替抬落形成的一种特殊音效,分为快颤、慢颤等。

假使主音无前、后倚音,那么从主音经上方音转回主音。乐曲64小节处出现前倚音并且本音时值较短,这种情况演奏方法与波音相似。从前音“B”迅速进入主音“A”再落到“B”。到67小节前倚音与后倚音同时出现,本音时值较长,演奏时从前倚音“E”开始跟本音“#D”匀速交替,结束于后倚音“#C、D”。

(二)回音 古典作品中回音是作曲家最为常用的装饰音,有顺回音与逆回音之分,《第七协奏曲》则以顺回音为主。4个音符顺回音,由主音上方音符转至主音,过下方音符落到主音;5个音符顺回音,从主音到上方音符次到主音,再经下方音符落到主音124小节回音下方的升号,表示主音下方音升高(#D)。

(三)跳弓 小提琴演奏中,跳弓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弓法,它的演奏原理是利用弓自身重量弹性落在弦上弹跳时发出的声音。将弓子中段放于任意弦上,运用右手食指的力量(可以将其余三个手指放开)进行垂直打、放练习,频率由慢到快。待垂直练习熟练后,在此基础上,弓子前后小幅度移动,移动幅度像小“V”,以此循序渐进进入乐曲练习。演奏124小节时,弓子放于中段,手给予弓子的力量不可太强,每两个八分跳音之间频率相同,音符要处理的干净、果断、颗粒感强。进入125小节出现连音跳弓,此时要注意速度平均,时值相同,不可忽快忽慢。

罗德作为古典主义典型代表,其作品的结构、风格将古典主义音乐体现的淋漓尽致。帕格尼尼鲜少演奏其他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唯独在自己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奏罗德《第七协奏曲》,由此可见《第七协奏曲》的优秀程度,本协奏曲情感丰富,乐曲中多次利用调性转换的手法及复杂的节奏变化,为听者展现出形象的艺术感,作品中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式的特性。今天,罗德的《24首随想曲》、《13首协奏曲》、《24首练习曲》已被小提琴学习者作为必练曲目。

[1]吴祖强编著.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青年出版社,2003.

[2]李 虻主编.音乐作品曲式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宝智编著.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Rhodes“Seventh Concerto”

ZHAO Pei-jun
(Musical School,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Rhodes "seventh Concerto"is a typical works of the classical period,over the years has been played by many masters and amateurs,through the music form analysis,including analysis of vibrato,echo,pantograph jumping skills,so that we can better grasp the style of music,so as to play a better effect.

style;music analysis;play;Rhodes

J605

A

1674-0882(2016)03-0107-03

2016-03-25

赵佩珺(1984-),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主音罗德回音
和声小调音阶
回音筒
贫穷如我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巩辰卓申请罗德奖学金时的个人陈述
罗德公关宣布中国管理层三大人事任命
回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指纹在哪里
《甜心先生》(节选)
邮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