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秀芬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
管秀芬
(河北省隆化县中医院, 河北 隆化 068150)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临床表现随机选取120例入我院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益气活血散瘀汤加减配合电针艾灸等综合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服及肌肉注射等西医治疗。结果:用中药益气活血散瘀汤加减配合电针艾灸等综合方法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60%,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突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 医; 综合疗法
笔者于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益气活血散瘀汤配合电针、艾灸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12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120例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入我院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中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例数男/女年龄(月)病程(月)发病部位头面部、四肢、躯干部治疗组6036/2472.8±8.152.6±1.1628 8 24对照组6040/2073.2±8.082.8±1.0626 8 26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1.2.1.1 益气活血散瘀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炒桃仁12g、红花12g、白芍30g、赤芍15g、柴胡15g、陈皮12g、生地黄15g、全蝎6g、乳香10g、没药10g、元胡10g、甘草10g,水煎服1日1剂,1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同时忌食辛辣油腻,禁烟酒。
1.2.1.2 电针治疗:局部选取主穴:胁痛点(阳陵泉穴直下1.5寸,系自创穴位)、三阳络、阳辅穴,均取患侧,毫针刺,用泻法。配穴取阿是穴:沿疱疹分布带边缘,进行多针斜刺,一般每间隔2~3cm刺入1针,每个皮损区约刺8~10针,形成密集的围刺状。体穴治疗,头面部加刺风池,百会,上肢针刺曲池、内关,合谷。胸肋腹部加刺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均取双侧,然后再加刺足三里,阳陵泉,行间,捻转泻法,刺激稍强,所有穴位进针行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观察疗效。
1.2.1.3 温针治疗:局部以肋痛点、三阳络、阳辅穴为主穴与阿是穴每隔3~4个针刺点放艾段1.5cm,夹脊穴、足三里毫针柄加艾段2cm温针灸每天1次,剧痛者每天2次,2周为一疗程,评定疗效。
1.2.2 对照组:卡马西平片剂100mg,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口服,腺苷钴胺片0.75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隔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统计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疼痛疗效评定:使用VAS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病情程度进行疗效评定,治疗前以10分作为疼痛分值,对患者治疗1个月后,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本人对疼痛程度的自述判定。具体做法[2]:在划一条10cm的线与纸上,线的左端为0,表示无疼痛,右端为10,表示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疼痛的感觉在纸上划记号,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
1.3.2 疗效标准:疗效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无疼痛,局部感觉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影响。显效: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无症状,局部感觉偶有隐痛不适。有效:疼痛较诊治前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治疗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通过对两组的VA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减少,治疗组在治疗后10d、2d、 30d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期VAS评分比较(±s)
表3 两组不同时期VAS评分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例数治疗前10d20d30d治疗组608.19±1.564.09±2.06**1.78±1.57**1.38±1.46*对照组608.19±1.485.59±1.873.63±2.682.59±2.42
2.3 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6例呕吐,恶心,胃脘部不适等。然而治疗组没有出现类似的不良反应。
带状疱疹是一种临床常见发病率高的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辨证多采用活血化瘀药诊治。活血化瘀药易耗伤气血,服药时间长瘀证祛除但正气也虚,但老年患者大多数正气不足,带状疱疹多属热病,热邪致病易耗伤阴血,病程长,阴津逐渐消耗,从而导致阴虚血少。本组病例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加电针艾灸治疗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益气活血散瘀汤方中:重用黄芪扶正祛邪,配合党参、白术大补脾胃之气,使气旺以促进血行;桃仁、红花、赤芍活血散瘀,柴胡、陈皮理气,白芍、生地、全蝎缓急通络止痛,乳香、没药、元胡、活血定痛,生甘草清解余毒,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气血通达故无痛可生。采用以行气解郁、通络止痛为治则的针刺疗法,针刺自创胁痛点加三阳络、阳辅穴疏利少阳经气,配阿是穴加体穴治疗,同时加用电针,以痛为腧以增止痛之效。艾灸能够加快血液局部循环,促进吸收炎症渗出,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压迫神经末梢,从而起到镇痛的作用。
[1] 赵辫.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3.
[2] 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2,6 (16):2347~234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1006-6233(2016)09-1556-03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