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红瑜
【摘 要】
诗歌语言的凝练性赋予我们运用转换文体这一教学策略的可能性。借助记叙文、议论文,或者散文、戏剧等形式,适当改编诗歌,能够帮助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感悟。
【关键词】
诗歌 文体 转化
毫无疑问,赏鉴诗歌的第一步依然接触既有的言语材料,即所谓的基本内容。这是必不可逾越的门槛。但是,我们不能把学生带入简单的复述或翻译的误区,因为机械的呈现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充分联想和想象,主动丰富诗歌的形象,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进入作者的意境王国里。
请看下面用散文的笔法改写《沁园春·长沙》下阙的例子:
原词(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深秋,橘子洲头。我前往广州,小住长沙,感慨良多。
长沙,我就读的地方,人生的起点,我来了,补习学校里那些工人们还好吗?长沙总工会的现状如何呢?那些搭救我的共产党员和老百姓还安全吗?如今,我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路经长沙,不觉思潮翻滚。在长沙师范就读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同学,不是经常呼朋引伴地畅游吗?遥想当年,我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评点天下,踌躇满志,壮哉!蔡和森、何叔衡你们还记得吗?我们最痛恨那些祸国殃民的军阀、劣绅、土豪,恨不得将他们“弹指间灰飞烟灭”。无奈何,国势衰微,风雨飘摇,还记得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纷争……严峻的现实给我们带来深切的痛苦,我们也必须像祖逖一样,不平定中原决不回头。于是,我们毅然下水,搏击潮头,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江船。
点评:此例根据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将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和典故融进其中,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来,表现出诗人意气风发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信息,扩展了想象空间,更深的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
小结:用散文的笔法改写诗歌能够更加自由地组合素材,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强,便于学生感知诗歌形象,想象诗歌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改写的过程就是研读内容、把握中心的过程,也是重组素材、再次创造的过程,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实现阅读导引和言语训练的双重目标的过程。
再看下面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的改写:
青年毛泽东过人的才能和远大的抱负在长沙得到充分的体现。毛泽东不惧个人安危,组织农民罢工、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历经磨难,不改初衷。这种精神含蓄地体现在《沁园春·长沙》的下阙。在这里,毛泽东明写“恰同学少年”的敢于斗争、蔑视权贵的豪情壮志,暗写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迎难而上的气魄。那“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仅写实,而且还暗引了祖逖击水立誓的典故,以书写抱负。后来,正是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前后联系,我们就会发现,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这种万般如黑他独白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春江水暖鸭先知,智者山高位后居。时代孕育了毛泽东,毛泽东创造了时代。
点评:此例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联系写作背景,剖析诗人潜藏字间的不俗情怀,深刻地解读了诗歌意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词的潜台词。我们从议论的角度解读,就是要考证“百侣曾游”“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击水”等附着的历史文化意义,论证其所起到的补充、丰富、解释、指代的作用。中流击水一处既是例证。
小结:诗歌的语言在这里变成了意义符号,决不可简单地用解释名词概念的方法审视这些艺术化的语言。用议论的方式改写、解读,能够直接揭示出诗歌内在的意蕴,也具有极浓郁的鉴赏色彩,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领悟·表达”的能力。
用剧本的形式改写同样具有别样的风景,请看:
深秋,橘子洲头,毛泽东独立,面对滔滔不绝的湘江……
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你们还好吗?
同学:我们很好,很想你啊!想当年我们到这里游览,畅游,好不惬意。
毛泽东:我也一样,无奈何,军阀当道,内忧外困,民不聊生啊!
同学呼应:民不聊生啊!
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吾等正值青春,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众人应和)
同学:润之,还记得祖逖吗?
毛泽东:怎能不记得?国家沦亡,毅然请战,行至江心,击船发誓:“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
江风渐劲,水鸟急鸣。
同学:江水正急,你我下水?
毛泽东(大声喊道):下水!(一句诗词脱口而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点评:此例没有作一对一似的翻译诗句,而是再现了当时的情景,画面感增强了,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丰满了。
小结:采用剧本的形式将诗词故事化、情景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想象中领悟作者那时那景那情怀。写好这样的剧本需要研读诗歌创作的背景,根据诗歌中的信息,加工成连续、完整地情景,合理想象,营造出诗歌应具有的意境,无疑也会推动学生进入诗歌的内核。
我们还可以尝试采用记叙文、现代自由诗等形式品读《沁园春·长沙》。当然,转换文体的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型古体或者古代的诗歌的教学。
转换文体的本质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从“由一个文本的阅读者转变为文本的对话者”的阅读体验,也就是从被动理解到有意识地加工,融进了阅读者的理解、体验,甚至考证、质疑、拓展、延伸等积极的思维活动,兼具习得如何阅读和写作两种能力。可见,转换文体的形式有利于诗歌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孔令玲.“画里阴晴”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