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国中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毋庸置疑,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真正实现“引课堂教学之水浇课外阅读之田”,值得我们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认真地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预习环节中,增加课外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重视预习,在预习中引入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近几年都在尝试“阅读式预习”,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文章相关的疑惑和辅助知识。学生对这样的“阅读式预习”热情非常高。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根据各个单元教学重点分布不同点,安排学生预习任务。有个性化的,也有共性化的。共性题即篇目的字、词、句、段,通过各种手段认识或理解相关内容。个性题即按照部分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甚至可以质疑文章中部分点。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名著推荐与阅读”中鲁迅先生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时,在课前预习板块,我就布置学生找来这本名著,阅读前面的有关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等板块,并且阅读与文章的节选片段《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有关的其他故事情节,有了这样安排,学生对《朝花夕拾》有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储备,故我在接下来的名著教学活动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就是兴趣,教师应该尊重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鼓励创造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要激发学生追求掌握求知识的欲望,即要着眼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学习课文时,有意识地拓展视野,从背景、作者等相关方面作介绍和拓展,使学生学完课文有“意犹未尽”之感,产生课外阅读的愿望。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童年的朋友》时,学生对外祖母形象除了喜欢以外,更想进一步了解这一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我就因势利导,布置学生阅读名著《童年》中与课文相关的章节,通过阅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自觉地使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注重方法指导,提高课内外阅读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以便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灵活运用,具体做法是:
1.速读与精读相结合
运用直读、跳读等方法,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一些重要资料一般是先速读后精读。精读就是对某篇或某段细致读,圈圈点点,反复吟诵,研究思考多问为什么。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会做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仔细地回味一下。可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当然,阅读法并不是孤立,在日常的阅读当中更多时候需要根据阅读的需要、阅读的兴趣进行综合性阅读。如读知识性读物时,我们会先浏览目录,然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知识点进行精读,在精读的过程中进行圈画、摘录、思考、记忆等读书活动。
四、课堂内外衔接,有序开展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这话说得好,告诉我们,长期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一是要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避免盲目性,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书目、要求和步骤等。如,书目的选择,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要求,我早在七年级开学初就将推荐阅读书目印发给班内每个学生,指导学生自觉制定好本学期乃至今后三年的阅读计划。
二要建立家校联系机制。每晚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安排好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专课专用,强化阅读效率。四要开展各种阅读讨论活动。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开拓思维,锻炼各种能力。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势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学中,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其动手能力,语文素质相应得到了发展。
总之,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材料、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别无他法。在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加大力度推动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有序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