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 陈晨 王柯
摘要:明代以后,伴随程朱理学奠基下的贞节观念,日趋普及乃至宗教化,加之旌袁制度对贞节事迹的利益回报,由此骤增的徽州贞节牌坊,实以恢弘与纤秀并举的群体风貌,以血泪控诉帝国后期的男权专制及家国同构的宗法势力。
关键词:设计艺术;徽州建筑艺术;贞节牌坊;程朱故里;艺术特质;审美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徽州贞节牌坊的精神内核——贞节观念
“贞”始于甲骨文,乃占卜之意。“节”为气节操守。贞、节连用本无性别色彩,但凡坚贞的节操。均可冠以“贞节”名目。然,贞节观自先秦孕生直至宋元流行,历经千载,终成规范女性爱情、婚姻生活与生理需求的单性名词。
先秦轴心时代的《易·恒卦》中即有“贞节”的最早记载。然西周末封国裂解与言论的相对自由,使得“贞节观”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社会环境下,与专制集团的组构单元——家族体系缺位时,发育受限。统一专制政权于秦建立,有关性道德的规范也在西汉儒学政治化以后,被提到议事日程。规范女性的婚前婚后行为成为稳固郡县政体的基本保证,于是立石树碑题刻守节妇女姓氏,以告示天下,成为贞节牌坊的先声。东汉以降被动的多元文化杂糅演变为唐时的主动融合,初盛唐时开放的政治胸襟与强大的文化气度造就了中国历史的巅峰时代。坦胸露肩的宽松服饰与比较随意的妇女改嫁再嫁现象,共同见证了时人的豁达心态,有关妇女的贞节事迹也便少有记载。然,盛唐的奢靡生活渐渐逼近财政赤字,加之中晚唐政变,终耗尽元气,致使一代盛世沦落“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势。曾经海纳百川的大气逆转为自艾自怜的悲戚情结,重内虚外的赵宋王朝再次将社会安定的关键环节指向女性的行为规范。同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复兴,也促成宋中期以后兴起程朱理学,其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的标语,从哲学与制度层面制定了女性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操守。作为程朱故里的徽州“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理,以邹鲁之风自持以邹鲁之风传若子孙也”。于是,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加之儒学教养深厚,徽州女子从小即以《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女四书》《女诫》《女儿经》《孝女经》等言论为其行事指南,亲力亲为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行为规范。其中,朱熹所强调的“妇女从一而终,以顺为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论断更成为徽州女子恪守的清规戒律。明清时期贞节观念达到历史极致,政府采用免丁役、立牌坊与建贞节祠的“优惠”政策,鼓励女性为秉守贞节自我牺牲,以致《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代节妇27141人清代节妇更有百万之众。凡此种种,导致当地不得不以建总坊和贞节祠的方式,替代永无止境的专坊建造。
徽州现存贞节牌坊居于牌坊总数百分之五十,以绝对实力成了徽州牌坊的形象代言、贞节文化的传播载体与徽州商妇一部厚重的血泪史。
二、恢弘与纤秀并举的艺术特性
牌坊脱胎于唐初邻保制基础上的坊门构造。而坊门从其形制上概缘于春秋衡门、尧时诽谤木(华表)及汉阙的综合构造,进而取其界定空间、彰表言论、象征身份等多重功能,定性为唐代里坊中宵禁时的门禁与若干城区的分界。随着五代里坊制演化为街巷制,宵禁因之废除,坊市界线也便不甚明晰,坊门之为门蔡的功用逐渐削减。直到宋代坊墙倒闭,坊门遂以立柱、额枋、开间的独立形态承担起标识居住地段与题榜表彰的功能。至此,牌坊已然形成。牌坊从最初的单层两柱一开问向多层重檐多柱多开间的繁复形态演变,一方面出于增大侧向刚度稳固牌坊的独立构造,另一方面也证实了牌坊作为纪念性、象征性与告示性的建筑定位越发明确。
1.开门见山”的地理区位
洪武年以后,徽州贞节牌坊的大量出现,与明初旌表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朱元璋曾下诏令:“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忘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妇女的个体行为从此关系整个家族利益,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归还家中男丁的人身自由,同时也是族人德行美好的表征与炫耀。因此,除清中期以后贞节牌位置于祠堂以内,大多贞节专坊及清后期盛行的总坊,一般择贞节妇女居处附近的家门、街道口建造,以突显旌表对象,光耀家族形象,如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即于村头街道口树立,成为本村族群的妇德标杆。
2.浑厚壮烈的体量与规模
明代以后,理学成为徽州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或为女而贞烈,或为妇而贞节,是皆足以励世的民风导向,直接引发“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一半”的地域现象,以致明代烈女节妇达36000人,而清代仅休宁一县,竞有2200之众”。此外,牌坊雏形自东汉即显,《后汉书-安帝记》诏曰:“赐贞妇有节义谷十斛,甄表门间,旌显厥行”“可以明证,至宋代正式成型,于明代政策引导下盛行,其牌坊建造技术当趋向成熟,成就了此小品建筑向大跨度与高体量演变。徽州现存贞节牌坊多为四柱三开间的屋宇式牌楼形制,且正楼、次楼、边楼一应俱全,更有立柱出头的冲天柱式牌楼以彰其势。
总体观之,徽州贞节牌坊多以黟县青建构,善用冲天柱式屋字形制增大建筑体量,且有意拉宽额枋间距,斗拱仿木出挑深远,龙凤板高阔以便题写彰表赞词。为稳固高耸且宽阔的牌楼结构,常常在中柱与边柱端采用戗柱、石墩、抱鼓石或类似结构变体安稳根基,从而与高高在上的飞扬的屋字形成视觉与力学制衡。
3.装饰寓意的性别影射
为节妇烈女们兴建的贞节牌坊,除了官府与富商之家因“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而被定位为高大醒目以外,贞节牌坊本身因其宣扬的主题无非“节劲三冬”、“脉存一线”、“立节玩孤”等妇道,因此,在高耸厚实的建筑外表下,常以柔和的装饰语汇渲染出贞节牌坊独有的性别色彩。
在装饰方面,徽州贞节牌坊与其他类别的纪念性牌坊,如功名坊、孝行坊、旌表寿星坊相较,大凡以钦定官制牌坊所共有的皇室符号,显示威慑力,引发族人的敬仰之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激起后生的效仿欲望。然而,贞节牌坊因其女性专属特质,又会在尽显威严的装饰风格中,融入具有女性审美取向与性别表征的装饰语义。
三、巍峨身影下的血泪史
徽州贞节牌坊,以其立基显著、尺度巍峨及文字、装饰的教唆性,展示了程朱理学之于徽州女性“卓越”的教育成果,在女性自觉或被动地为“贞节”赴汤蹈火之时,族中男性却欣然玩味着男权的控制力与男性家族统摄一切的霸道,
1.宗族血脉纯正性的恪守与彰表
明嘉靖《徽州府治·风俗》有言:“家乡故旧,自唐宋束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徽州因其多山而封闭的地理环境,及理学思想体系的顽固建构,造就了异常稳同而强大的宗族势力,加之婚姻关系中男贵女贱,各类族规家法遂多为族中妇女“量身定做”,其以遵循朱熹《家礼》为名义,常常要求女性“孝事公姑,和处妯娌,顺相丈夫,女工习尚,中馈勤白力,慈俭贞节”,此外,地少人多的现状迫使族中男性多外出经商,行前完婚,而后数载几十载方能返乡省亲。于是,为确保宗族血脉的纯正性,男性便以对待私有财产的方式,藉由法规条文把守女性贞节,与之相对地,则通过贞节牌坊的实体构造表彰节妇烈女,将对女性的廉价奖赏和家族利益挂钩,鼓舞女性为守贞节熬白头由此见得,为确保宗族血脉的延续与纯正,自皇室集团而宗族上下真可谓恩威并用。
2.稳固男权社会的精神支柱
贞节牌坊如同铭刻徽州女性血泪史的丰碑。所谓“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其间辛苦唯有守节女性自知。然而,当父权社会赋予男性绝对话语权,及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姻关系确立以后,女性从此沦落第二性,以附属性的物化存在过着失语的悲凄生恬。女性所做的一切均围绕男性中心展开,成了维系男权社会稳定性的边缘要素,因此,一切价值观、行为方式当以利于男权统治为宗旨。
四、结语
中古时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因外引内蓄而日益成熟与完善,却于唐末沦人固步自封的迟滞化阶段。这之后,以“存天理、灭人欲”修整本土文化的招幌,实则暴露了封建后期男权的极端专制,与文化包容心的逐渐消弭。徽州贞节牌坊,如同中国本土文化转型期,以男性意志禁铜女性的“雷峰塔”,映照在末世余晖后的长长倒影,恰似帝国沉暮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