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像与吴道子画风

2016-11-02 11:59魏迎春
艺术百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魏迎春

摘要: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尤其是东壁门南的维摩诘像,受到艺术史家的高度关注,认为具有吴道子画风。文章通过对该窟年代问题的探讨、维摩诘像与吴道子画风的比较,认为第103窟艺术风格可能旱于吴道子时代,该窟艺术成就是当时寺观艺术处在高峰时期的产物。

关键词:郭煌学;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像;昊道子;吴家样;盛唐艺术: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敦煌奠高窟第103窟为盛唐早期洞窟,全窟壁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充满轻快灵动之韵感,最能诠释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中评说唐代艺术时所说的,“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该窟东壁门南维摩诘像以线描为主(图1)。笔迹磊落,恣意墙壁,最为人称道,认为有吴道子(吴道玄,约690一约760年)之风,代表了8世纪中国绘画的成就。金维诺先生在《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论吴道子及吴家样之光辉成就》一文中指出:“敦煌第103窟的维摩变,笔迹磊落,略施微染。维摩诰的形象不似以往着重表现示疾之容,而注意刻画辩论时的气氛。壁画在用笔设色与形象塑造上明显富有吴家样的特点。”石守谦先生在《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张》一文指出:“于此《维摩像》所见笔描概括与表达结构的能力,不仅超越了另一类墨晕式白画的《照夜自》者中的线条,也非汉晋传统中国笔描所能想象的。其成功当非一独特的例子……《维摩像》笔描的成立也并非个人的成就,而系当时画家群在承继前人的遗产后的进一步开展。其中当然有特别突出的大家,如吴道子,但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项8世纪集体的成就。敦煌第103洞之《维摩像》显非吴氏之亲笔,但在表现上却非常符合文献上所称述吴道子的成就。”

一、吴家样的特征

吴道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赫赫有名。有“画圣”之称。《历代名画记》卷九记载吴道子“初名道子,玄宗召人禁中,改名道玄,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但古代艺术家不借助寺院就无法获取更大名声,吴道子常潜出宫外画寺观壁画,(唐)段成式《寺塔记》卷下记载长安“崇仁坊资圣寺净土院门外,相传吴生一夕秉烛醉画”。记平康坊菩提寺“初,会觉上人以施利起宅十余亩。工毕,酿酒百石,列瓶瓮于两庑下,引吴道玄观之。因谓曰:‘檀越为我画,以是赏之。吴生嗜酒,且利其多,欣然而许。予以踪迹似不及景公寺画”。记光宅寺曼殊院“其上层窗下,尉迟画;下层窗下,吴道玄画,皆非其得意也”。吴道子置“非有诏不得画”之禁令于不顾,频频外出干私活(有学者认为是人宫之前所绘),以致出现菩提寺壁画不如景公寺、光宅寺壁画“非其得意”等粗制滥造现象。《寺塔记》卷下又记宣阳坊静域寺“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势逼己,募人杀之”。雇凶杀人之说甚不靠谱,但说明当时皇甫轸等一批优秀画家的绘画水平与吴道子相当,可见吴道子也非无人可及的“画圣”。

吴道子的画在当时就为大众所知所赞,杜甫(712 770)天宝八年(749)作《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诗中夸赞吴道子的画日:“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森岁移地轴,妙绝动宫墙。”

《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总结,对吴道子绘画艺术用墨最多,认为吴道子取得的艺术成就,一是书画同体,“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二是不假界笔直尺,“夫用界笔直尺,是死面也”。

吴道子弟子颇多,他的画风在五代、宋时期依然十分流行。,《历代名画记》卷二记载:“卢棱伽、杨庭光、李生、张藏并师于吴,各有所长,棱伽、庭光为上足。”卷九“卢楞伽”记载:“卢棱伽,吴弟子也,域迹似吴。”同卷“杨庭光”记载:“杨庭光,与吴同时。佛像经变、杂画山水极妙,颇有似吴生处,但下笔稍细耳。”但目前所谓的吴道子原作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只能根据属于吴家样的作品来理解吴道子的艺术风格。黄苗子《吴道子和唐绘画》一文指出:“我们看到敦煌唐代壁J面(如维摩变)、永泰等三墓的壁画,加上《送子天王》《朝元仙仗》、李公麟的《维摩演教》等,就可以大致了解吴道子的作品。”。即需要从石窟壁画、唐墓壁画和宋代武宗元、宋代李公麟的绘画看昊家样的绘画特征,其中配这段文字的石窟壁画用的插图即是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诰像。

吴道子原作今已不存,有学者认为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送子天王图》为吴道子原作,该图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学界对是否为吴道子原作争议较大,黄苗子《吴道子事辑》一书认为:“今天流传下来一般认为吴道子的作品是《送子天王图》。但无论是线条、笔力上,或作品的人气韵上看,都很难断定是吴道子的亲笔。”现在只能从画史的描绘来理解吴道子画风(吴家样)。

吴家样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傅彩简淡、落笔雄劲。

1,“不施色彩”或“傅彩简淡”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曹吴体法”认为是:“吴之笔法,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日:‘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接着在“论吴生设色”中进一步介绍说:“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爱宾称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不其然哉。曾观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淡,或有墙壁间设色重处,多是后人装饰,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寺塔记》卷上记载长安长乐坊安围寺:“东禅院,亦曰木塔院,院门北西廊五壁,吴道玄弟子释思道画梵释八部,不施色彩,尚有典刑。”《图画见闻志》卷二记载五代画家宋卓“T画佛道,志学吴笔,不事傅彩”。《图厕见闻志》卷三记载晚唐荆浩“善画山水,白撰《山水诀》一卷,为友人表进,秘在省阁,曾自称洪谷子,语人日:‘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荆浩所言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正是吴道子“傅彩简淡”的风格

2,“落笔雄劲”、“势若风旋”

《唐朝名画录》记载吴道子名声时说:“寺观之中,图画墙壁,凡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吴生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历代名画记》卷九“杨庭光”记载,杨庭光与吴道子同时,“颇有似吴生处,但下笔稍细耳”。即吴家样下笔粗犷,具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的特征。

画史记载吴道子曾画有大量的画,但至宋代已经罕见,(北宋)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记载:“然世罕有真者,如史全叔所藏。平生盖一二件而已。不过《宣和画谱》卷二“吴道元”条仍记录吴道子作品93件”…,从苏轼所说情况看,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他人画的属于吴家样作品。《历代名画记》卷二记载妊安慈恩寺厕塑时提到:“大殿东轩廊北壁,吴画未了,旧传是吴,细看不是。”卷三记载:“御史台,,殿中厅吴画山水,据其画迹,不是吴。”这些似是而非的吴道子风格绘画说明当时吴家样的流行。

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像就属于“落笔雄劲”、“傅彩简淡”的吴道子一派的“吴家样”,所以金维诺、黄苗子、石守谦诸先生见之,觉得是吴道子风格绘画。该窟其他壁画中也可看到线描画人物,说明当时敦煌壁画中存在“吴家样”风格(图2)。

吴道子虽然在当时和后来都声名远扬,他的生卒年却没有具体记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吴道子”记载:“吴道玄,阳翟人。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亦甚便利。初任兖州瑕丘县尉。初名道子,玄宗召人禁中,改名道玄。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旧唐书·中宗睿宗本纪》《旧唐书·韦思谦(子承庆、嗣立)传》记载:“神龙二年(706),(韦嗣立)为相州刺史。及承庆卒,代为黄门侍郎,转太府卿,加修文馆学士。景龙三年(709),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景龙三年十二月封为逍遥公,次年六月贬为宋州刺史,同年七月任许州刺史。先天二年(713)十二月改元开元。韦嗣立任国子祭酒、太子宾客,旋于次年_二月贬为越州别驾,卒于开元七年(71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玄”记载:“吴道玄,字道子,东京阳翟人也。少孤贫。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时,明皇知其名,召人内供奉。”今人推测未满20岁(弱冠)即“穷丹青之妙”,于是被韦嗣立看上(韦嗣立706年之后曾为修文馆学士,对当时画坛是熟悉的),而韦嗣

709年立为逍遥公,则生T-689年前后(虽然也有可能韦嗣立封为逍遥公之前即任小吏,但由于吴道子卒于760年左右,生于689年前后之说大致可靠)。“初任充州瑕丘县尉”的时间也不可考,有学者认为吴道子16岁任县尉,但画史记载吴道子“少孤贫”,以丹青之妙获誉,而在这之前的16岁即任县尉之说恐难成立,较有可能“以丹青之妙获誉”之后,借韦嗣立之力而任兖州瑕丘县尉。

吴道子卒年也不详,大约卒于760年前后。《历-代名画记》卷九“卢楞伽”记载:“卢棱伽,吴弟子也。画迹似吴,但才力有限。颇能细画,咫尺间山水寥廓,物像精细。经变佛事,是其所长。吴生尝于京师画总持寺三门,大获泉货。棱伽乃窃画庄严寺三门,锐意开张,颇臻其妙。一日吴生忽见之,惊叹曰:‘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居一月,棱伽果卒。”即卢楞伽卒于吴道子之前,而乾元(758 760)年间卢楞伽还在作画,《宣和画谱》卷二“卢楞伽”条记载:“乾元初,尝于大圣慈寺画行道僧,颜真卿为之题名,时号二绝。”据此,一般认为生于689年前后,卒于760年前后。

吴道子“年未弱冠”之时,韦嗣立担任修文馆学士之职,而后韦嗣立担任兵部尚书,吴道子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应该与韦嗣立等人显赫地位有关。

莫高窟第103窟的窟主、开凿时间均不详,但仍-有盛唐较早时期洞窟特征,在时间上相当于吴道子创作盛期。

莫高窟现存唐前期(618-786)开凿的洞窟约130个。樊锦诗、刘玉权先生《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洞窟分期》一文指出唐前期有136个洞窟:“我们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上承莫高窟隋代洞窟的分期,以纪年洞窟为标尺,对唐代前期136个洞窟的形制、塑像与壁画的题材布局、塑像与壁画中佛和菩萨的形象以及供养人等内容进行了排比分析,来探讨唐前期洞窟演变发展的规律。”并将唐前期洞窟分为四期(初唐早期、初唐晚期、盛唐早期、盛唐晚期)。第三期(盛唐早期)再分前后两段。前段列出22个洞窟,后段列出25个洞窟(均含重修洞窟)。莫高窟第103窟排在盛唐早期的前段,“在时间上,第一类要早于第二类,大致在中宗、睿宗、玄宗初期,晚不过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第41窟。”唐中宗在位时间是705-710年,即第103窟开凿的时间约在705-725年问。此顷,吴道子约20—35岁,正是才华横溢之时。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和第217窟南壁均通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存在关联,如西侧均为佛陀波利巡礼五台山等经序内容,所以两窟时代接近,而第217窟开凿时间大致可考。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画观无量寿佛经变,南壁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东壁画观音经变、西壁龛顶画金刚经变。主室西壁北侧力士(或天王)台的南壁西起第三身题名:“口男口戎校尉守左毅卫翊前右郎将员外置同正员外口(郎)紫金鱼袋上柱国嗣琼”。第四身题名:“……品子嗣玉……男嗣玉。”P,2625《敦煌名族志》记录有敦煌张、阴、索三家的氏族情况,其中记载阴嗣玉任刑(邢)州平乡县尉,而在217窟题名中,嗣玉还是没有官位的“品子”,可见217窟开凿在《敦煌名族志》之前。《敦煌名族志》记载另外三名“嗣”字辈人物:阴嗣壤“唐任昭武校尉岐州邵吉府别将上柱国”、兄阴嗣监“唐见任正议大夫北庭副大都护瀚海军使兼营田支度等使上柱国”、堂兄阴嗣宗“唐任昭武校尉庭州咸泉镇将上柱国”。这里以阴嗣壤为中心叙述。吐鲁番阿斯塔那506号墓有开元十九年(730)左有一组文书,其中有阴嗣壤慊人樊令诠为阴嗣壤逐月领取料钱的文书,此阴嗣壤或即《敦煌名族志》中的阴嗣壤。“另外,阴嗣监活动的年代大致可考,《元和郡县图志》卷四0记载庭州在702年设北庭都护府,703年改烛龙军为瀚海军,733年北庭都护府改名北庭节度使。阴嗣监“现任”瀚海军使存在时间是在703-733年问,又因为《敦煌名族志》记载阴嗣监“唐见任”,而非“大周见任”,故《敦煌名族志》的成书、阴嗣监的“唐任”都在705年之后。

《敦煌名族志》记载阴守忠“蒙凉州都督郭元振判录……”,《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郭元振在701—705年任凉州都督,可见《敦煌名族志》形成在701年之后,但从行文看,似是追溯。但时间不会太靠后。

《敦煌名族志》记载阴祖84岁,阴祖即武周时期修北大像的人,北大像建成于695年,敦煌文献P,3720以及晚唐156窟前室墙壁所书《莫高窟记》记载:“又至延载二年(695),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阴祖能主修北大像,想是德高望重之人,《敦煌名族志》所记似尚存世,已是耆旧人物。《敦煌名族志》成书年代不会太晚。诸种迹象或可推测《敦煌名族志》形成时间在705-710年前后。贺世哲先生推测217窟建成时间“大约在中宗神龙年(公元705-706年)之前”,史苇湘先生在《敦煌奠高窟盛唐壁画》一文中认为开凿于705-712年间。

第103窟、第217窟南壁均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北壁均绘观无量寿佛经变,两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构图与内容基本相同,而两窟观无量寿佛经变的构图与内容则存在较大区别,第217窟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的西侧仅画出释迦山中说法、未生怨囚父两组“未生怨”画面,而第103窟西侧的“未生怨”则释迦山中说法、频婆娑罗祈请、佛弟子目犍连与富楼那空中飞来为王说法、佛为韦提希说法等情节,构图合理,要比第217窟成熟,则第103窟略晚于第217窟,开凿于710年之后不久。

若第103窟开凿于715年,时吴道子年约25岁,第103窟画风是否受到吴家样的影响是值得怀疑的。

昊道子“少孤贫”,他的“丹青之妙”师承不详。唐高宗(628—683年,649-683年在位)身体多病,武则天(624—705)从664年开始就垂帘听政,并称“二圣”,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690年,改唐为周,当起女皇,直到705年中宗复唐。武则天推崇佛教,吴道子青年时代正是佛教发达之际,吴道子主要作品是寺观壁画,即是当时寺观壁厕艺术得到蓬勃发展的反映。从画史记载一些他人作品不细看就像是吴道子作品看,吴家样是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试图通过风格和观念等多种途径将传统的礼制艺术转化为极具个人表现的崭新艺术形式。”敦煌第103窟建窟时间在8世纪初,此时吴道子尚属青年时代,又在宫内担任“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影响力有限,于此我们推测吴道子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来自于当时的佛教艺术的发达,第103窟维摩诘像与画史记载的吴家样接近,说明“傅彩简淡”、“落笔雄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寺观艺术风格,而后归于“吴家样”,吴道子则是“吴家样”的代表人物,他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当时寺观艺术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张阶平水彩画的艺术风格研究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略谈秦观闲适诗
水彩画赏析
歌曲《那就是我》艺术风格特征解析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小森林》系列电影幽玄美学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