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玥娟
一、国家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一)程序风险
审计法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从项目计划、审计通知、实施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程序的不合法可能不仅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而且会直接引起提起裁决、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并最终导致审计结果无效。
(二)取证风险
审计取证风险是由于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错误地对伪“证据”予以认可,或者审计人员收集的证据不充分或相关性不高,不足以支持得出的审计结论。另外,现代审计在使用抽样审计方法时,由于选取的样本数量不足或取样方法不当,根据抽取样本所得出的审计结论与事实相差较大,均会导致审计风险。
(三)判断风险
首先,在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如果无法正确判定调查了解的范围和程度,并根据调查了解的结果准确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必然会隐含风险;其次,在现场审计中,对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证据的认定,在汇总报告阶段,对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意见等都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一旦判断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审计结果。
(四)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风险主要指由于评价判断依据引用不当和超出审计范围评价导致评价不当,引起被审计单位的异议,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和审计机关的公信力。
(五)问题定性风险
由于问题定性中引用法律法规条款不当、处理处罚措施不当或超审计职权范围、应进行处理处罚而未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等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审计人员为此应承担责任。
(六)文书制作风险
主要包括适用文书格式不当、文书语言表达不当造成岐义、引用数据不完整或不正确、处理意见不明确、审计建议不恰当或缺乏针对性等,会导致文书制作形式或内容上的错误。
(七)复核审理风险
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来的三级复核控制改为二级复核加审理机构的审理,如果审计复核和审理只是流于形式,复核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或工作不够严谨,就会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机率。
二、国家审计风险防控对策
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应从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手,着力加强审计机关的法制环境、人员素质、项目管理和外部监督,全面提升审计执法能力和水平。
(一)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国家审计机关的不完全独立性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即在现行地方审计机关双重管理体制下,强化上级审计机关的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在审计计划、组织实施、结果报告、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必将有效地强化审计的独立性。省级以下的审计机关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中“独立”出来,将直接减少行政对审计的干预,使基层审计机关的财务、人事等不受当地政府制约,有利于审计机关更为公正客观地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公开结果,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定期总结国家审计活动中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调研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