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教,探寻文言教学的途径

2016-11-02 17:56李华
关键词:三峡文言文师生

李华

【摘 要】

诵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诵读中,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三峡》尤其适合通过“读”来带动“教”,在教师范读中激发审美情趣,在学生朗读中疏通文章大意,在师生品读中赏析语言之美,在深入研读中体会情感之美,旨在使师生充分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以读带教 文言文 教学

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说:“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拂拂然若我之喉舌相习,词句会自然地从口中溢出,写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平时人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都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文言内涵,体验作者情感,并在与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间的对话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文质兼美,尤其适合通过读来带动教,促进学,在师生的朗朗书声中体味文言文的美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教师范读,激发审美情趣

《三峡》这课,公开课上得很多。很多教师在导入环节都喜欢用许多图片展示三峡秀丽的风光,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带学生渐入情境。笔者认为,该方法虽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一是图片画面的即视性不能引领学生用心去体味蕴含于文本语言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二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过度借助图片激趣,会削弱学生的自主感受能力,减少学生对书本的深入体悟。三是绚丽多彩的人工画面难于替代学生借助文本语言建构起的心理画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文言语感。

笔者上这课时,首先利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借助语音的感染力,引领学生进入《三峡》的世界。这样做起到以下作用。

1.发扬古代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

《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就是吟诵、吟咏。《三峡》是篇文言文,教师范读能起到传承古代诵读教学法的功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自己教学魅力的展示,又是师生情感态度的沟通,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作用。《三峡》山自巍峨、夏水激流、春冬趣味、秋季悲凉、猿猴哀鸣,教师用自己激情昂扬的演绎创设起师生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审美的体验。这为后续的有效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敏化学生的语感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三峡》内容丰富,写山写水,运笔自如,语言生动形象,教师范读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二、学生朗读,疏通文章大意

教师范读为学生朗读起到引领作用。朗读的音高、音长和音色都富有含义,它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具有比文字更积极的影响,而且朗读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朗读可分以下几步。

1.初读重在正音

如“巘”比较生僻,“溯”“朝”“漱”又容易读错,“阙”“属”是通假字,本处应读“缺”“嘱”的音。这是走进文言文本必不可少的一步。

2.再读重在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轻音

《三峡》文字长短结合,以四字句居多,读来朗朗上口。为了让学生体验音韵美,再读时要注意分清节奏和读准语音语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师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琢磨断句,最后归纳出断句的基本方法:①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②句中关联词语,如“虽”“故”“则”等后面要停顿。③根据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主语和谓语间要作停顿。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重在译读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虽对文章内容已初步了解,但也会存在部分字词句的疑难。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中的互文和并提,教师可适当引导,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这些文言修辞。又如“清/荣/峻/茂”“哀转久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难点可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解,在诵读中推敲其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师生品读,赏析语言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之美随处可见。文言文的语言美体现在其用词之美、修辞之美,韵律之美和内涵之美。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三峡山高岭连,山陡岩密,江面狭窄的特点,又通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强化了这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勾起师生风景如画、身临其境的无限遐想。

又如写夏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用“朝”与“暮”突出其时间之短,又用“千二百里”强调其距离之远,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让学生体味江水速度之惊人。最后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奔马、风速与船速相比,引发师生无限的想象,在感慨江水奔腾湍急之余,感悟作者语言之精美。

如果说夏水带给我们的是澎湃的激情和磅礴的气势,那么春冬之景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番别样的美景:江水清澈、草木茂盛,山峰高峻,“清、荣、茂、峻”一字一景,语言精练简洁,却又内涵无限,让人回味无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色彩清丽,微波荡漾,而又生机勃勃,意境空灵澄澈,与夏水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文章跌宕起伏,缓急有致,富有情趣。

到秋天“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一派清冷寂静的景象,再用猿声的“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秋天萧条凄凉的气氛,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突现三峡四季分明,各具特色。

师生在赏析品读过程中,既要体味精彩语段的语言之美,还要品味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构起自己生动的画面联想,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自己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四、深入研读,体会情感之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三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多教师,包括教学用参考书上都认为这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尝试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人物,用“我的”而不是“他的”眼光去感受、去评析、去判断,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情感会如此之丰富。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的语气、语势的变化来对本文进行深入研读,从而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如开头就开具了广阔的视野,“七百里”等字词读来便有强烈的语势,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胸中的磅礴之势。紧接着写夏水的汹涌、湍急、凶险,如果说写山是一种稳固的磅礴之势,那么写夏水就是一种动态的磅礴之势,所以前者多了一种骄傲与崇敬,而后者则多了一种赞美和敬畏。当作者把视野转向春冬之季时,胸中的浩然之气已然渐渐散去,通过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研读,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微波荡漾,水色清澈,倒影分明的美景,可见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休闲之余的静静欣赏,内心充满暖暖的喜悦。“绝巘多生怪柏”,抬眼望去,柏树在瀑布间抖动,此时的作者该有对生命力的感动与赞美。“良多趣味”是作者欣赏美景后经不住的赞叹,确实喜爱有嘉。接下来作者把眼光转向秋天,水枯谷空,清冷寂静,猿猴的啼叫不仅没有消去作者内心的悲凉,那久久的回响更是增添一抹凄凉之感,由此作者联想到那句悲凉的渔歌,我们虽不知道此时的作者是否眼含泪水,但其内心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已跃然纸上,或者用“故”这一词是如此不着痕迹地表明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解读本文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笔直的,而是丰富曲折的,不能仅仅用“赞美”一词来一言蔽之,而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是作者成为山水游记巨擘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朗读,可使师生充分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和美的享受,《三峡》以读带教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文言文教学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烈荣.激趣、积累、引读——以《三峡》为例谈文言文教学【J】.语文知识,2014(3)

猜你喜欢
三峡文言文师生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会背与会默写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文言文阅读练习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麻辣师生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