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铮
果酱类为高糖高酸性食品,要求原料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并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果胶物质。
1.果酱。制作果酱的要求成熟度高,含果胶1%左右,含有机酸1%以上。洗净后适应切分即可。原料与加糖量之比为1:(0.5~0.9),煮制时要经常搅拌,使果块与食糖充分混合,火力要大,煮制浓缩时间短则产品质量好。煮制的终点温度105~107℃,可溶性固形物≥68%为标准。于85℃装罐,90℃下杀菌30分钟;当果酱可溶性固形物达70%~75%时,可不必杀菌,于68~70℃下装罐即可。
2.果泥。果泥加工方法和果酱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原料预煮后进行两次打浆、过滤,除去果皮、种子等,使质地均匀细腻。而后加糖浓缩,原料与加糖量之比为1:(0.5~0.8)。浓缩的终点温度105~106℃,可溶性固形物达65%~68%。有的为了增进果泥的风味,还加有不超过0.1%的香料,如肉桂、丁香等。成品出锅装罐,杀菌方法与果酱同。
3.果冻。制作果冻的原料要求含有足量的果胶和有机酸,不足时应在果汁中加入调整。为了提高果汁的出汁率,预煮这道工序尤为重要,一般加水1~3倍,煮沸20~60分钟,然后压榨取汁。对于汁液丰富的果品类如草莓等,可以直接打浆取汁。果汁与加糖量之比为1:(0.8~1)。果汁总酸度以加糖浓缩后达到0.75%~1%为宜,果汁pH应高达2.8~3,调整后立即煮制,不断搅拌,防止焦化,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而影响胶凝。浓缩的终点温度104~105℃,可溶性固形物达65%以上,即可装罐(瓶)密封,杀菌与果酱同。
4.果丹皮。通常选用含糖、酸、果胶物质丰富的鲜果为原料,也可用加工的下脚料(皮、果实碎块),其工艺操作同果泥,所不同的是果丹皮的加糖量较少,只有果酱的10%左右,适当浓缩后,摊于浅盘或玻璃板上(预先在浅盘或玻璃板上涂植物油,便于撕皮),放60℃左右的烘房或烘箱中,烘烤至不粘手为度。撕下后将果皮切成条状或片状,包上玻璃纸,即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