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中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文章,如何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那么,读书、积累、习作就是让学生由读到写,由直观感知到内心情感升华的过程。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积累更是为习作服务的基石,阅读、积累与习作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宋朝诗人朱熹有这样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告诉我们,之所以有涓涓细流,就得有鲜活源头的水。这活水就可比喻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涓涓细流就是学生习作的呈现。我们多年都在注重提倡学生大量的阅读,就是想用丰富的阅读来刺激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原以为这样做学生就能写出令我们满意的习作来。可现实情况却令人不满,现今的孩子爱读书,却怕写作。读起书来,什么都忘记了。可一让写作,写出的文章干巴巴的,毫无特色。怎样让学生把书籍中获得的语言积累、情感积淀转化成自己的文化底蕴自然地应用到习作中去?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要扎实做好读书、积累、习作这三部曲。
一、广泛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明确要求: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段)不少于160篇。从《课标》中也看出了课外阅读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学生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从学生进校起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家长带孩子走进书店,每天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周末,带孩子走进图书馆,感受阅读的氛围和读书的乐趣;给爸妈讲故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读书的欲望,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爱上书,与书交朋友。
中年级时重点引导学生多读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故事,渐渐放开,让他们每周去书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利用班队会,进行好书推荐,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赛,组织学生竞选每日的金牌讲解员、播音员、金话筒的活动,鼓励学生每天读报、听新闻,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
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书的兴趣渐渐被手机、网络吸引,认为读书很枯燥、乏味,没有游戏刺激。我就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课前的预习,就让他们动手用手机去查此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文章后的故事。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课本剧,续写或创编故事,指导怎样创编课本剧,利用手机的方便快捷,网上搜取自己所需的素材,不会的网上去学,这样就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玩游戏。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书中,把他们手中的手机由“玩具”变成“学具”。同时,鼓励孩子读名人传记,世界名著,背诵唐诗宋词,把烦读书变成爱读书,他们在“悦”读中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书读得多了,见识广了,无形之中,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词汇、语句段落,自然在脑海中沉寂了下来,融入学生的血液和生命中。
二、注重积累,用心储备习作的素材
积累是习作的重要源泉,它在学生的习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年级教学时,更多的是字词的积累,说得多,写得少。在大量读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动手用毛线、牙签、生活中的物品拼字母、生字,从包装袋、食品盒上、报纸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制作识字卡片,认站牌上和电视中的字,培养学生识记的能力。
中年级时重点指导他们做摘抄,重视语句的积累。把书中看到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在摘抄本上摘录下来,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写读书笔记,或阅读卡,以及随堂练笔。可以诗配画,也可以给画配诗。假期游玩中,把景点的介绍、拍照,以及门票后的介绍,讲解员的讲解,回家给父母朋友的转述都是很好的积累。
高年级从课外知识的积累到生活中的积累,到古诗宋词的背诵,经典散文,名言佳句的积累,多途径、多层次、多样化的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进一步转化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转化为学生看不见的生命的底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学习到课外读物中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表达方法,也为今后的习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快乐习作,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我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随意写,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愿意写什么都行,我手写我心。中年级,重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上下功夫。如:利用网络,选取一些短小的动画,或有教育意义的广告片,或自己养的小动物、植物,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叶贴画,素描画等等,让孩子在观察中,想象中去写。在习作中,添加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应用语文课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如:总分总、中心句、过渡句的写法。还要在习作中应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很快掌握了习作的技巧与方法,对习作有了极大的兴趣,再也不觉得习作是一件痛苦的事。
仿写更是一种模仿借鉴学习的好方法。比如,人教版四下的第二课《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我用写景的诗文引路,欣赏桂林的风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接着播放古今文人墨客游玩后的题词诗文,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看,也训练了学生丰富和扩展语言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高年级的习作更是放手让孩子去创编,只要想象合理,故事有条理,生动、有趣味就行。如,创编童话剧、寓言故事、课本剧、写导游词、游记、读书心得、小说等。习作的要求也更高了。习作时除了注意段落篇章的安排,还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习作要求。学生通过开展广泛的阅读弥补了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了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习作中,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时,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了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起来,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学生不再觉得习作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种乐趣,不由自主地把“厌写”变成“乐写”。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各种信息以及学生主动的习作的快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在新课标背景下的现代作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应将学生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快乐习作,变成一种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快乐收获的行为,让这三部曲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余尚云.点滴积累快乐习作[J].课外阅读旬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