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股焦躁的炒作之风弥漫商界。无论股市、房市,无不弥漫着赚快钱的心态,也令做实业的企业家们心神不定。
最近,马云在湖畔大学的讲演,强调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企业成长发展的核心之本。他引用了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
1.我们的事业是什么?2.我们的客户是谁?3.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4.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企业要基业长青,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愿景,还须有持之以恒的价值观。按马云的理解,一个企业首先要明确使命才能明确方向。比如,GE(通用电气)在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时,就第一个提出“让天下亮起来”。还有,迪士尼也早早明确其使命是“make the world happy”,让世界快乐起来。
使命表面上看是空洞的口号,但在公司生死攸关、重大利益抉择面前会发生作用。使命不是写在墙上给别人看的,是在你骨子里面的。使命不论公司大小。开个饭馆卖馄饨让吃过的人都高兴,就是使命。
企业按照使命规划愿景,即五年、十年、二十年会怎么样。按马云的看法,一家企业如果不考虑至少十年、二十年的设想和规划,没有长远愿景,是不会走得远的。
企业愿景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企业”的持久性回答和承诺。 企业愿景不断地激励着企业奋勇向前,拼搏向上。员工只有觉得做这件工作有意义,才会勤勤恳恳做下去。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转型,中国企业面临技术升级,企业面临空前挑战。而只有在经济不景气时,才见企业的真功夫。
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态势下,企业更要有定力,越是飞速发展越不要忘记初心。怕只怕,在危机来临时失去定力;怕只怕,在快速扩张时忘记初心。
初心之说虽来自佛教界,但对企业界也有普遍警示意义,我们创立企业的本初愿望是什么,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是什么,企业应时常提醒自己思考这些基本的命题。
应该看到,在当下中国,如格力、华为等企业,还有那些“大国工匠”们并没有丢掉定力和初心。
格力立志要为中国制造代言,其掌门人董明珠曾提出不要过分追求弯道超车,企业要有直道超车的硬本领,否则迟早还是会被别人超过去。董明珠还痛斥行业各类潜规则,这样只会导致劣币逐良币,大家都搞短平快,产品升级无从谈起。
华为立志要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杆,越是进入没有航标的海域,企业越是要警醒,越要有危机感,越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其掌门人任正非提出“乌龟精神”:进程中无论周围的鲜花多么诱人,华为人要像乌龟一样奋力前行,锚定目标,“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央视曾播出《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们的故事表明,表面上,爱岗敬业是利他的;实质上,爱岗敬业也是利己的。换言之,它是满足社会需求与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不让老实人吃亏是制度应尽之责。
马云有感于伦敦金融街一家奶酪店,店主拥有无论别人赚多少钱、我只做好奶酪的定力。多年后,金融街企业更替,只有这家小奶酪店生存下来,而且用赚到的钱买了店铺租给别人。
最近有报道说上海老伯34年只做葱油饼,美味惊动了BBC。被称为“阿大”的驼背老人吴根城的葱油饼5元一只,每人限购10只。老伯的成功凭的就是工匠精神。阿大说:“30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这样的手法做葱油饼,从未有所改变。工序多,煎黄、收干,饼厚,这样才能外脆里嫩,少一道味道就两样了。”不少食客都是特意从远处赶来一尝“老上海”美味。
无论开的是一间小煎饼店,还是一间小奶酪店,或是做百年企业,基业长青都只凭一点——匠心精神,在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气氛中,唯有坚持工匠精神做下去,才能应对当下的浮躁之风。
诚然,政府要打造公平公正又安全的法治环境,社会要营造对企业家及其企业宽容的氛围,让私有产权包括知识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让社会有规则,人们有预期,让努力者有价值实现感。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愿景,有使命感,秉持恒久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