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一中 王玉龙
例谈地理学习中的综合思维
安徽省亳州一中王玉龙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涵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以及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活动经验三个维度。其中,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交织,不同区域要素组合和联系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变化、演进。因此,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以及尺度的综合分析。本文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尺度综合三个维度来分析地理学习中的综合思维。
图1
一个区域有其物质组成、能量组成、要素组成。物质组成由四大圈层构成,能量组成有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等,要素组成有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范围和边界,内部联系紧密,结构整体性很强。
如图1所示,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生物→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
(一)一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同学们在学习中,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学习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植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是自然环境的指示剂。同时,植被也是易受人类干扰的地理要素。
一个区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相反,若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植被破坏→大气湿度下降→气候变干;植被破坏→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冲刷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沟谷发育→岩石裸露→岩石风化加速;植被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同时,水也是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水库的修建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以及对下游的径流、生物等也会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具有整体性,社会经济因素亦具有整体性。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亦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或农业的区位选择。如由于科技的进步,巨型矿石运输船出现,交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钢铁工业的区位出现了由原料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进一步向沿海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桑基、蔗基鱼塘逐渐被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
(二)多要素对某一地理事物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必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这样才可能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无不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无不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地形对聚落分布有影响,但聚落分布不只受到地形的影响,还受到交通、水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地形对农业生产布局有影响,但农业生产布局不只受到地形的影响,也受到水源、光照、热量、交通、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地形对交通布局有影响,但交通布局不只受到地形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上述分析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要从多要素综合作用的视角,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产生的原因。
下面举例加以分析、论证上述观点。
【例1】分析阿勒颇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绿色房舍设计的影响。
材料一在迄今有4500年历史的古国叙利亚北部阿勒颇,阿兹密克人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建造了形似蜂窝的房屋(图2),圆锥形屋顶,圆柱形土墙且厚度达80cm,石砌基底,没有窗户。
材料二叙利亚气候炎热干燥,夏季几乎没有降水,平均气温高达32℃,人们用各种容器盛满水放在屋里,增加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风沙极大,经常会刮起九级以上的大风;当地木材缺乏;冬季大约有400 mm的降雨。
图2
阿兹密克人用灵巧的双手和智慧建造了形似蜂窝的房屋,为什么屋顶呈圆锥形,土墙呈圆柱形且厚度达80 cm,基底用石头砌成,没有窗户呢?
为了揭开谜底,我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叙利亚北部阿勒颇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分析房屋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得知叙利亚北部夏季气温很高,厚度达80 cm的土墙可有效抵御室外高温的侵袭,保持屋内凉快舒适;风沙极大,且多九级以上大风,圆柱形的房屋可以在任何方向减轻房屋的迎风面积,减缓风沙对房屋的冲击力;冬季雨水较多,石头基底有利于防止雨水的侵蚀;圆锥形屋顶设计增加了房屋的高度,增大了房屋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利于雨水快速流淌,减轻屋顶在雨天承受的压力;夏季高温干燥,为了防止屋内相对湿润的空气外泄,房屋没有窗户。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时间和空间综合的视角进行分析。
下面以黄河三角洲近岸水域侵蚀、淤积变化为例,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演变趋势。
黄河三角洲曾是世界最大的造陆中心,1855—2001年累计造陆面积3699 km2。由于黄河流域工农业、生活用水增加和断流等影响,黄河入海泥沙减少,海水侵蚀不断加剧,部分岸段遭受侵蚀。黄河三角洲正由河控型向海控型转变,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呈蚀退之势。
【例2】分析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图3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图3
图3反映了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据此可推断海底侵蚀与淤积的变化,进一步可推测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入海年径流量、植被覆盖率以及农业灌溉面积变化情况。
1975—1978年,纵坐标上的数值越来越大,表示水深2 m的位置离监测起始点越来越远,意味着靠近海岸监测起始点一侧的水域越来越浅,海域海底呈淤积状态。
1978年末到2004年,纵坐标上的数值整体呈变小趋势,表示水深2 m的位置离监测起始点越来越近,意味着靠近监测起始点一侧的水域处于加深趋势,海域海底呈侵蚀状态。
1992—1997年,近岸水域处于持续侵蚀状态。黄河近岸水动力在小尺度时间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化。据此可推断1992—1997年间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入海径流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加、沿岸灌溉农业面积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1975—2005年黄河三角洲近岸水域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的变化,反映了近岸水域侵蚀与淤积的时空演变规律。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从时空综合的视角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或发展趋势。
地理教材中有诸多问题必须从尺度综合或尺度关联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地理教材中讲述了季风水田农业。从大尺度讲,亚洲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但具体到某一个小尺度区域时,比如皖南某山区,坡度较大的山地宜发展经济林,不宜发展水稻种植;缓坡的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也不适宜种植水稻;地势稍高,距河或池塘稍远的地点,宜种植小麦,同样不适宜种植水稻。
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但不是西北地区每一个地方都干旱,如伊犁河谷,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虽经长途跋涉,但由于受到地形抬升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使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水草丰美。
新西兰从大尺度上讲,位于西风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小尺度上讲,由于中部为山地,其东、西两侧降水、光照、热量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分析一个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其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存在的人地关系时,必须从尺度综合的视角综合分析。
名师简介:
王玉龙,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地理教研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2007年被中国地理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星和亳州市学科带头人,2010年获市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被评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2015年被安徽省教育学会聘请为省骨干教师高端培训项目指导教师。多次受安徽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邀请给高中骨干教师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