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东,朱江浩
(军事交通学院 学员旅八连,天津 300161)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配送式后勤保障
吴兆东,朱江浩
(军事交通学院学员旅八连,天津300161)
配送式后勤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产物,已成为现代后勤保障的基本形式。结合军事物流配送的特点,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这种后勤保障模式的特点,提出关于我军配送式后勤保障建设的思考。
军事物流配送;后勤保障;后勤建设
配送保障,较传统的保障模式而言,是通过精确和快速保障,改变了曾经的用大量储备来为部队提供反应敏捷的战时保障。现代战争的两个突出特点是信息技术主导和作战节奏快,战时的后勤保障更是具有突发性和实效性的特征。因此,现代作战对后勤保障提出了精确、主动、高效的要求。配送式保障,成为了当前信息化战争下部队综合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增长点。
军事物流配送,即利用信息化战场中各种先进完善的信息技术,实时掌握部队用户的后勤需求变化,进而对军用物资进行一系列物流作业,最后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送达部队手中,为作战部队提供适时、适地、适量的保障。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信息流的畅通,引导物资流的走向,实质是用速度换取数量,向作战部队提供及时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的是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配送方式的有效性。
军事物流配送,是对传统的战时物流的各环节的整体优化。它强调保障模式应从重数量向重速度转变,用速度换取数量;从重储物资向重运物资转变,用效益来填补数量。最后的结果就是保障效益最大、成本最低。其在保障上也体现了以下突出的特点:
(1)主动干预型保障。“主动干预”,用主动的精确配送代替了被动的请领,一方面通过战前准确预测,得出作战行动的后勤需求,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实时掌握部队需求信息的动态,从而主动地为部队实施“推”式后勤保障。该保障模式,实际上将后勤保障也纳入了作战指挥机构当中,与作战系统的结构和运用保持了一致。
(2)实现了快速响应。采用的主动干预的手段,通过需求信息获取,需求信息预测等方法,及时准确地得到部队的作战需求变化,缩短了这其中的时间差。与此同时,配送式保障,很大程度上省去了逐级申报的环节,提高后勤保障的速率和效益。
(3)精简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配送式保障,更多地依赖信息流和运输,不再依靠大量冗余的资源和人员,而将目光放在了物资的精确保障中。其在提高保障的军事效益的同时,提高了军事经济效益。
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军一改以往的以仓库为基础的多环节补给,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直达配送。以现代的信息网络为支撑,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采取了为前线部队直接送达物资的补给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后勤中对物资需求的层层请领、逐级前送的模式,而是将物资直接送达部队用户的手中。为了实现物资配送的精确性和速度,美军主要依赖信息技术、机动保障手段和综合补给中心三者的配合[1]。
(1)信息技术上,包括网络支撑系统、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TAV)等。网络支撑系统实现了后勤信息与其他作战信息的有效共享。后勤信息管理系统在物资补给、卫生保障、装备维修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了对战场保障的整体协调。全资产可视化技术,对战区内周转的人员物资等进行了实时跟踪,确保战时后勤信息的时效性。
(2)机动保障手段上,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作战部队长驱直入,这种纵深地面机动,必然要求伴随保障和快速机动保障。为此,美军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段。一是利用高机动轮式车辆和装甲运输车实施伴随保障,为坦克等装甲部队进行保障。二是利用直升机实施快速机动保障。运输直升机机动保障能力强,行动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能够对一线作战部队实施快速保障。三是直达保障,在主要补给基地的基础上,随着战线的前推,建立分补给站,从而实现物资的直达配送保障。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则是主要依托远离战场的阿里法甲贾恩补给基地,结合上述三种手段,为作战部队提供油料、弹药和水等后勤物资。
(3)利用综合补给中心[2]。为了能够真正发挥机动保障和信息技术的作用,美军建立多个补给中心为支撑。战争开始前,美军就在科威特的舒艾拜港建立了大型综合后方补给中心。而阿里法贾恩基地是美军后勤补给的大本营,也是协调控制中心。此外,为了能够应对突发情况,美军还占领了伊拉克第二大机场—塔利机场作为后勤补给基地,极大地缩短了与作战部队的距离。
我国所面临的战争威胁主要是局部地区范围内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种战争样式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作战迅速突然,对后勤保障提出了精确、快速的要求。
传统的后勤保障模式主要是“堆积式”后勤,依赖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照这样的思路,为了能够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突发战争保障需求,必须在不同方向,“多建多储”。其带来的后果,一是组织协调困难,二是规模大,成本极高。另一方面,一旦敌方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对我集中配置、部署的后勤机构攻击,对结果的影响是致命的。
对我军而言,首先需要变革指挥方式,减少指挥层次,简化指挥环节,建立便于信息流通的平面“网”状保障结构。其实体主要包括作战指挥中心、后勤指挥机构、战场配送中心、后方基地、作战部队。实体之间的联系枢纽即后勤信息,包括后勤指挥信息、保障物资信息、需求信息等。其基本的构想如图1所示。
图1 配送式保障构想图
后勤指挥机构参与作战指挥机构的工作中,通过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从而科学预测后勤保障需求,灵活部署后勤保障力量,并且按照预测的保障信息,完成战前预先部署,包括保障力量的抽组、保障任务的分配、保障地域确定以及保障配送路线的选择等。
在战争过程中,后勤指挥机构要实时监控战场物资需求动态变化,综合利用资产可视化技术、网络支撑系统等,对作战部队物资进行实时的保障,确保一线作战部队的物资配备保持在一定标准内。后勤指挥机构要预留备选方案,即应对突发事件时,如道路破坏、敌人袭击,能够采取应急补救措施。整个战争中的保障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后勤指挥机构要能实时掌握反馈信息,在充分掌握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3]。
在配送方式上,要结合战场实际需要,采用恰当、合理的物流配送方式。在实现军事效益的同时,提高保障的经济效益。根据战场态势以及配送对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远程投送,综合运用空军力量以及民用航空力量,将各种军用物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送至所需战区;直达投送,利用强大的地面运输力量、空中运输力量,将军用物资直接送达作战部队的手中;伴随投送,物资保障时刻伴随部队的行进,建立移动保障基地,缩短保障时间;多向投送,依托传统的后勤仓库,根据后勤共享的信息,结合战时实际情况,对部队进行连续的物资保障。
配送方式依托于配送结构体系,所有的配送活动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军具体发展情况,根据各层次所担负的任务区别,提出分级配送模式。
战略层次,后勤配送系统中,依托于战略后方基地。战略后方基地需要为整个战区提供战时的应急物资支援。战役层次,其主要任务,依靠联勤保障力量,一方面担负对战术层级的物资配送需求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信息流的支撑下,直接对作战部队进行物资配送。战术层面,利用多种方式为作战部队提供物资配送,其分级配送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分级配送模式
配送式保障模式,是当前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客观需求。对我军而言,抓住信息化变革的机遇期,实现军事后勤保障模式的转型,符合我军未来的军事需要,对提升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1]何海飞,程路,雷勇.精确后勤与伊拉克战争[J].军事经济研究,2003,(8).
[2]酒济川,谭凤旭.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信息化后勤保障[J].现代军事,2003,(10).
[3]张锐丽,李明波,滕曰.信息化在配送式后勤保障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2010,(18).
Distribution-mode Logistical Support in Modern Warfare
Wu Zhaodong,Zhu Jianghao
(Eighth Company of Student Brigade,Military Transportation Academy,Tianjin 300161,China)
The distribution-mode logistical support is the product of the warfare in the information era and has become a basic form of the modern logistical practices.In this paper,in conn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litary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we analyzed the logistical support mode of the U.S.army in the war in Iraq and then proposed some thoughts on building the distribution-mode logistical support system by the Chinese army.
military logistics distribution;logistical support;logistical construction
E246
A
1005-152X(2016)04-0165-03
10.3969/j.issn.1005-152X.2016.04.037
2016-03-17
吴兆东(1995-),男,江苏盐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军事物流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