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分析

2016-11-01 11:12周晓唯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高级化普及率经济区

惠 宁,周晓唯

(1.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长庆油田 对外合作部,陕西 西安710018)



【统计应用研究】

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分析

惠宁1,2,周晓唯1

(1.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长庆油田 对外合作部,陕西 西安710018)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基于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上,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溢出效应表现出地区差异;产业结构高级化受其前一期的显著影响,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惯性。

互联网;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升级;面板数据

一、引 言

目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年均增长率超过9%的30年高速增长后,走向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国应该努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以互联网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及新兴“第四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阿里研究院在其《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其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将使信息和数据连动起来,并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互联网将在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也必将促进形成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关于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以中国省际经济数据为例,试图探讨互联网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程度,以期为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结构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探索,并进一步为产业升级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文献综述

靳卫东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比例关系与变化趋势[2];Humphrey等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转变的过程[3]。学术界在关于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存在两种看法:一些研究认为经济增长引发了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变化;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了经济总量的变化。有学者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增长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随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凸显,中国必须摆脱过去高污染、低技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几十年来,互联网等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普及,促进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张伯伟等认为,当下信息技术是世界经济长期运行的基础创新技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推动了各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不断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4]。众多学者高度强调了互联网技术在促进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创新方面的作用,Arthur指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扩散,从而更有利于思想的创新[5];Salahuddin通过对南非1991—201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南非互联网的使用显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建议南非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6]。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例如李炳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发现互联网金融显著提高了金融系统的资金配置效率和基础功能[7];赵益维等通过构建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信息技术能力、服务创新绩效、组织学习及服务化战略的理论框架分析,得出信息技术能力正向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8]。贾崇吉等探讨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关系,指出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9]。信息技术凭借其广泛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能够改变传统产业的更新周期,改变需求结构、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进局部乃至整体企业、行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发现,现有文献中关于互联网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还比较少,且多基于理论方面。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将和传统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其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省际面板数据就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将中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并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对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及差异性。

三、研究假设及方法设计

(一)研究假设

以往关于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研究,首先在互联网发展指标选取上,一般选取互联网普及率与电信业务量作为互联网发展指标,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通过手机上网来完成,因此移动电话普及率也应该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中国幅员辽阔,以往的研究多数基于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分析,没有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的一个动态升级过程,因此有必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文的研究目标,笔者探析中国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及其地区差异,因此提出本文的前两个假设H1与H2:

假设H1:互联网发展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且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动态的影响机制。

假设H2: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具有区域差异。

王元地、付宏等研究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对原先产业有选择性的保留与发展,前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后期产业高级化程度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10-11]。因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H3:

假设H3:后期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受前期产业高级化程度的动态影响。

(二) 模型设定

根据产业结构高级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科研R&D经费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际贸易、政府干预程度等,都会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为考察互联网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效应,本文以互联网普及率(Intrenet)、移动电话普及率(Ius)与人均电信业务量(Tr)3个变量来衡量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同时将上述4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影响的要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本文的计量模型中,构建如下待估模型:

AIS(产业结构高级化)

=f(Internet,Ius,Tr,控制变量)

(1)

其中因变量AIS(产业结构高级化)一般可以用第二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层次系数、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指标来衡量,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

控制变量:

R&D经费投入(Rdry):付宏指出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各地区R&D经费投入(亿元)来反映各地区的创新投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nvest):作为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投资动力,用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表示。

国际贸易(Open):反映了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范爱军指出,随着全球分工的日益加深,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重要的影响[12]。本文以各地区进出口额(亿元)来表示。

政府干预程度(Gov):施卫东等指出,中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地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受政府的宏观调控较强[13]。但是,以往关于政府干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论并不确定,本文以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

将上述各指标变量带入模型(1),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处理,构建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lnAISi,t=α0+α1lnInterneti,t+α2lnIusi,t+α3lnTri,t+α4lnRdryi,t+α5lnOpeni,t+α6lnFinvesti,t+α7lnGovi,t+εi,t

(2)

其中i与t分别代表省份与时间,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

为了进行动态面板GMM分析,在模型(2)中加入因变量滞后项的同时考虑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得到本文的最终模型(3):

lnAISi,t=α0+α1lnAISi,t-1+α2lnInterneti,t+α3lnIusi,t+α4lnTri,t+α5lnRdryi,t+α6lnOpeni,t+α7lnFinvesti,t+α8lnGovi,t+μi+ηt+εi,t

(3)

其中t-1代表滞后一期,μi代表个体固定效应,ηtt代表时间固定效应。

(三)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研究的范围是中国除港澳台与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时间跨度为2003—2013年*本文所有样本时间区间为2003—2013年,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各变量的基础价格为2003年价格。。

(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检验

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表2给出了本文所研究的所有变量的一个相关矩阵。由表2看出,互联网普及率与移动电话普及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955 8,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量回归分析中应谨慎处理,而其它变量之间不存在很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

表2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表

四、实证分析

由于各省市经济、文化与产业结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可能具有很大的差异。在模型中同时控制个体效应与时期效应,应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与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回归,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发现,本文引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因此在静态回归中本研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相关的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国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模型回归结果表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水平;括号内为标准误。下表同。

从中国互联网发展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静态模型(1)与(2)回归结果看,自变量中的互联网普及、移动电话普及、人均电信业务量与国际贸易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最强的是移动电话普及率,当移动电话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提高0.029 44个百分点;其次是国际贸易,当进出口额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提高约0.014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将提高0.008个百分点;人均电信业务量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以看到,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中,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与人均电信量都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指标,从这个角度说明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静态模型中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自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来,众多经济学家都纷纷探析了国际贸易的经济学效应及其解释, Michaely指出进出口可以通过资源分配、优化、充分利用和技术转移等途径提高全要率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4]。静态模型中的其它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程度、R&D投入在本模型的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

本文为了考察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态情况,同时考虑本文研究数据时间为2003—2013年,时间比较短,只在模型中加入了因变量的一期滞后项,为了得到较好的估计效果,笔者借鉴Bond的做法,采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15]。从动态模型(3)与(4)看出,产业结构高级化滞后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示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很强的惯性。付宏等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对前期产业结构的保留与升华,因此产业结构的前期情况对后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动态模型中,互联网发展的3个指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都不是显著的,这说明假设H1的后半部分在本文中没有得到验证,因此关于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态影响效应还有待在后续进一步研究。

为了考察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地区差异性,本文对传统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方法进一步细化,按照中国“十一五”期间将中国分为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来进行差异比较,具体包括:东北地区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西南地区经济区、西北地区经济区,每个经济区具体包括省份(市/区)如表4所示。

表4 八大经济区具体省份情况表

在分区域时候,由于各数据的截面个数都小于模型中自变量的的个数,因此随机效应与动态面板都是无法估计的,故在分区域估计的时候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相关的估计结果如表5与6所示。

表5 分地区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回归结果比较表

表6 分地区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回归结果比较

从表5与6的八大经济区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分析结果看,只有东部沿海经济区的ln Internet、ln Ius与ln Tr对产业机结构高级化影响同时通过了显著检验,显示出东部沿海经济区相对于中国其它地区互联网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尤其是内陆地区(西南、西北经济区)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驱动效应还不是十分明显,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和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很大的部分,因此面对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产业,要真正发挥出、发挥好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溢出效应,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融合。通过对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地区差异分析,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2。具体来说,互联网普及率对北部沿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最大,互联网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0.011 3个百分点;其次是东部沿海经济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对东部沿海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最大,移动电话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0.040 9个百分点;再次是西南地区经济区;关于电信业务量对产业机构高级化影响,南部沿海经济区相对于其它经济区更具有优势。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3年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关面板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

第一,从全国整体的检验结果来看:在静态上,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市场、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创新环境。互联网技术正在同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来改变社会发展与生产方式,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信息的流通,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在动态上,本文关于互联网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态效应没有得到验证,加快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与创新驱动型转变,但是中国各地区信息化程度呈现“不均匀”等问题,影响了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贡献作用。因此,在未来应该有效地优化配置给地区信息化建设资源的投入,挖掘互联网发展的动态贡献功能。

第二,本文从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与电信业务量三个方面来衡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中国八大经济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看,东部沿海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更加明显。虽然中国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各个地区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但开拓创新,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及其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很大差距,互联网与各地区产业融合还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各地区关于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相关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产业结构高级化受其内在动力机制的影响,由于本文选取的时间只有11年,在动态模型中只加入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期滞后项,因此只验证了动态影响机制只有1年,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了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惯性,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的加速与减速。

(二) 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创新。积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群加强互联网相关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宽带与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的信息存储及处理等平台的建设,不断培养中国多样的数字化市场。“新常态”下,信息产业发展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应该不断优化信息产业的投资结构,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促进中国掌握国际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比,增加中国自主产品的高端品牌数量。

第二,完善各地区“互联网+”战略的政策供给机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生产效率优化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各地区互联网发展的溢出效应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合理制定与本地区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继续推进互联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静态贡献。深度挖掘互联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态潜力,互联网及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与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广泛联系,并促进了航空航天工业,生物技术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还渗透到传统的工业部门,加强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良作用[16],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性认识“互联网+”战略,随着“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实施,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将会在中国得到空前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研究互联网及互联网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动力、规律与模式,切实把握“互联网+”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历史性弯道超车机遇。

[1]刘湖,张家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12).

[2]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

[3]Humphrey J,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

[4]张伯伟,任希丽,李可爱.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经济长期运行的基础创新技术吗?[J].南开经济研究,2013(3).

[5]Arthur W B. The Structure of Invention[J]. Research Policy, 2007, 36(2).

[6]Salahuddin M. The Effects of Internet Usag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t, 2015(11).

[7]谢印成,高杰.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5(7).

[8]赵益维,陈菊红,周延杰,姚树俊.IT能力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7).

[9]贾崇吉,周应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

[10]王元地,朱兆琛,于晴. 试论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J]. 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11]付宏,毛蕴诗,宋来胜.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 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3(9).

[12]范爱军,李菲.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差异性研究——基于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视角[J].国际贸易探索,2011(4).

[13]施卫东,高雅.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长三角16个中心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14]Michaely M.Export and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4).

[15]Bond S R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A Guide to Micro Data Methods and Practice[J].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02(2).

[16]惠宁,周晓唯.分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省级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责任编辑:郭诗梦)

Analysis on Internet-driven Industrial Structure High-Class Effect

HUI Ning1,2, ZHOU Xiao-wei1

(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2.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 Changqing Oilfield, Xi'an 710018, China)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o China's economic under the new normal.In this paper, by means of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s 30 provinces (regions) in 2003-2013, it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high-class influence effect of industry bodies on China's Internet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atic,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in the dynamic, this paper does not prove that the dynamic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rom high-class empi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organization for the high-class spillover effect show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subject to a previous significant influence, sugge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cess has significant inertia.

the internet;high advance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panel data

2015-12-29;修复日期:2016-07-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16SZYB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信息化进程中ICT发展和电力消费关系的再检验》(2016CSY027);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劳动人口素质提升与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15XWAZ02)

惠宁,男,陕西子洲人,博士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资源经济与管理;

F262∶F121

A

1007-3116(2016)10-0054-07

周晓唯,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级化普及率经济区
安徽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排行榜
远程医疗普及率的现况调查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