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菜1号特征特性及标准化栽培技术△

2016-11-01 20:55杨健袁媛唐金富周骏辉杨光赵玉洋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2016年8期
关键词:甘蓝型菜薹油菜

杨健,袁媛,唐金富,周骏辉,杨光,赵玉洋,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蓝菜1号特征特性及标准化栽培技术△

杨健,袁媛*,唐金富,周骏辉,杨光,赵玉洋,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蓝菜1号为菘蓝与甘蓝型油菜经体细胞杂交后,通过与油菜连续回交获得的包含有两条相同菘蓝异源染色体,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继代的二体异附加系;其叶片对流感病毒A/PR/8/34(H1N1)表现出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示范栽培实践,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要点。

蓝菜1号;菘蓝;甘蓝型油菜;特征特性;标准化栽培技术

菘蓝Isatisindigotica,十字花科(Cruciferae)菘蓝属Isatis植物,地下部位为板蓝根,地上部位称大青叶,是清热解毒类中药的典型代表,主治温病发热、发斑发疹、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丹毒、痛肿等症[1]。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十字花科芸薹属Brassica植物,其嫩茎叶味道鲜美,在油菜花含苞未放的时候可以食用;花朵凋谢后,油菜籽可以榨油,是我国重要的油食两用型作物[2]。

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建立的菘蓝(2n=14,II)和甘蓝型油菜(2n=38,AACC)杂种,与油菜连续回交后,建成包含有1条或2条菘蓝染色体的异体附加系群体(2n=39,AACC+1I1-7或2n=40,AACC+2I1-7)[3],经植物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获得1个杂交突变体。体外抗流感病毒活性评价表明,该突变体对甲1型流感病毒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将该杂交突变体命名为蓝菜1号,并于2014年11月2日由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组织进行新品种鉴定,品种鉴定证书编号:京品鉴菜2014032。本文对蓝菜1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依据。

1 特征特性

1.1 亲本来源

菘蓝为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留种;甘蓝型油菜选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高产、多抗的优质油菜新品种-华双3号[4-5]。

1.2 生物学性状

生长期90~100 d,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叶柄长,叶缘缺刻程度中等,裂叶较多,顶端裂片近椭圆形,叶片卷曲,无刺毛;中等株型,主茎坚硬,无蜡粉,花青甙显色不明显,株高100 cm左右;生长发育健壮,生长整齐,一致性较好。花期较集中,单株有效分枝数较多,一次有效分枝一般为8~9个,二次有效分枝数8个以上。

1.3 主要特性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植物代谢组学评价表明,蓝菜1号与对照亲本华双3号的代谢物谱具有明显的差异。体外活性评价试验表明,蓝菜1号叶片对甲1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表现出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对照华双3号叶片对流感病毒A/PR/8/34则没有抑制作用。

1.4 品种稳定性

利用从菘蓝基因组序列中获得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不同年份种植的蓝菜1号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其均能检测出这些特异性分子标记。在北京市2013和2014年度区域试验共6个点次,每个点次随机抽取10株,其叶片提取物代谢指纹图谱相似度RSD 0.42%~1.69%,表明蓝菜1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5 产量

蓝菜1号在2013年北京市区试3点次试验中,平均产量17 370 kg·hm-2,最高产量18 990 kg·hm-2,比对照华双三号增产1.67%;2014年平均产量17 880 kg·hm-2,最高产量18 720 kg·hm-2,比对照华双三号增产0.80%。

1.6 适种区域

蓝菜 1 号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以弱酸或中性土壤最为适宜,较耐盐碱;适合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

2 栽培管理技术

2.1 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实行秸杆还田,及早耕翻晒垡。耕翻后的土壤应耖细整平,开沟作畦。要求耕平耙细,厢面平整无大土块,不留大孔隙,土粒均匀疏松。厢宽一般为2 m,沟深0.2 m。

2.2 炼苗移栽

待组培苗根长度在2~5 cm时,进行移栽。生根苗用镊子拨碎琼脂,轻轻把苗取出,不要伤根,在清水中把根周际的琼脂清洗干净;以蛭石和珍珠岩为基质的生根组培苗,在瓶中加水使基质疏松,然后用镊子将苗取出,清水将根洗净。以进口草炭土为育苗基质,喷水后湿度达80%的基质装到营养钵中1/2高度,清洗后的生根组培苗移栽到营养钵中,将苗扶正再加入草炭土压实,喷水至盆土吸足水分。

移栽1周内用薄膜小拱棚保湿,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在15~25 ℃;注意通风,并适当遮阴。2周以后逐渐加强光照和通风,直至可以撤掉薄膜。待幼苗根系生长良好,单株绿叶达到6~7片(约15~20 d),可移栽到大田。移栽季节以6~8月为宜,移栽密度每公顷7.5万~9万株为宜。幼苗移栽大田后,最忌强烈日晒,土表温度过高。可在沟底浇小水补充水分降温或遮荫降温,避免高温干燥,防止蚜虫繁殖,从而防止病毒病。

2.3田间管理

施肥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方施肥,必施硼肥。重施基肥、早施苗肥,稳施薹肥。底肥、苗肥和薹肥分别占总施肥量的60%、30%和10%左右。在苗期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追肥1~2次来提苗,每亩追施尿素3~5 kg。硼肥作基肥一次施用,也可以在苗期和初花期喷施叶面。

苗期生长比较缓慢,容易生长杂草与其争肥,对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使分枝数明显减少,同时,杂草是多种病虫害的宿主,造成病虫害发生率增大。为了提高肥料使用率,移栽后,进行1~2次化学除草,每公顷用高效盖草能乳油375 mL加525 mL高特克兑水50 L进行茎叶喷雾,其对看麦娘、猪殃殃、繁缕、雀舌草、碎米荠等单、双子叶杂草有很好的防效。

图1 蓝菜1号组培苗炼苗

图2 蓝菜1号大田栽培

生长期主要防治虫害,花期防治菌核病。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 g防治蚜虫,用虫杀净等药剂防治菜青虫。密植要注意防菌核病,初花期40%的菌核净防治菌核病一次,7~10 d后,再防治一次,从下向上喷雾中下部叶片。

2.4 收获

优质蓝菜1号菜薹的形态标准为薹较粗、油嫩、薹叶少而细。一般菜心长度10~15 cm,菜薹高与叶先端平齐,个别花将开而又未开时为标准采收期。未及标准采收期影响产量,抽薹太高或花开后采收易“糠心”,影响口感。

采收一般应于清晨进行,还要看天气状况而定。若气温高,菜薹容易开花,要及早采收;如气温低,菜薹生长相对较慢,则可缓1~2 d采收,对菜薹品质影响较小。在收割主薹时,与花薹基部留2~3叶处切下,使其继续抽生侧薹。

2.5 储存运输

蓝菜1号薹心是不耐储藏的鲜菜,采收后需鲜货上市。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官春云.优质油菜生理生态和现代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 康雷.全套甘蓝型油菜-菘蓝单体异附加系及新型CMS的创建[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4] 吴江生,石淑稳,周永明,等.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双3号的选育和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18(1):1-4.

[5] 王友平, 王佑才. 双低油菜新品种华双3号生育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0(4):31-32.

CharacteristicsandStandardizedCultivationTechniquesofLancaiNo.1

YANGJian,YUANYuan*,TANGJinfu,ZHOUJunhui,YANGGuang,ZHAOYuyang,HUANGLuqi*

(StateKeyLaboratoryofDao-diHerbs,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LancaiNo.1 contained twoIsatisindigoticaidentical heterologous chromosomes by successive backcross withBrassicanapus,after somatic hybridization ofIsatisindigoticaandBrassicaasIsatis-type.The leaves aqueous extracts of the double alien addition lines bred using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showed several inhibition effects to influenza virus A/PR/8/34 (H1N1) in vitro.The demonstration cultivation practice indicat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n this study.

LancaiNo.1;Isatisindigotica;Brassicanapus;Characteristics;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2016-07-21)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2015FY111500)

*

袁媛,研究员,研究方向:分子生药学;E-mail:y_yuan0732@163.com;黄璐琦,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资源;E-mail: huangluqi01@126.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6.8.014

猜你喜欢
甘蓝型菜薹油菜
家乡的蕻菜薹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InDel连锁标记开发
脱水油菜薹加工技术简介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以六倍体(AnAnCnCnCoCo)为桥梁创制抗旱新型甘蓝型油菜(AnArCnCo)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油菜烩豆腐
春来菜薹鲜
甘蓝型油菜黄籽突变对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