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庆栋 朱芳琳 王 锋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2.遵医五院,广东 珠海 519100)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SWOT分析*
成庆栋1朱芳琳2王 锋1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2.遵医五院,广东 珠海 51910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等方法,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保存较为完善,但随着现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传统体育文化面临遗失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存在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威胁同在。贵州民族体育的挖掘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这样才能保留较为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SWOT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不仅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为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贵州是一个传统体育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正的民族气息,山水风光奇特,民族风情浓郁、四季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大公园”,有中国避暑之都的美称。贵州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境内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居民有17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民族竞技和风俗习惯。[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当地人们独特、精彩、新奇的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体育表演项目。少数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同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居民用自己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应该得到国家的保护和继承。
贵州省地处副热带东亚大陆季风区,属于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民间广为流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全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贵阳市在四季划分上具有代表性,四季以冬季最长,春季次之,夏季较短,秋季最短。贵阳则是冬暖夏凉,被人们称为“避暑胜地”。贵州省以高原为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贵州多山地,山路崎岖,沟通不便,每个部落的发展相对独立,各部落文化交流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落创建了各自的部落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的部落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如侗语、瑶族语、水语、土家语、苗语等。贵州的自然环境为省内各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
贵州省境内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常住民族有17个,由于自然环境的优势,各民族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生活习惯、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如侗族文化、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仡佬族文化等。侗族每逢节日时,会举行大型舞蹈、侗族大歌、摔跤、抢花炮、斗牛等,其中摔跤节是贵州黎平县双江乡四寨、坑洞的传统节日,“摔跤王”是侗族摔跤选手的最高荣誉,在侗族人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2]苗族节日有苗年、芦笙节、踩鼓节、赶秋节、爬山节等10几个节日。仡佬族每逢重大节日会举办打花龙、打篾鸡蛋、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3]布依族传统节日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牛王节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目前开发较为完善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有赛龙舟、赛马、斗牛、高脚、独竹漂、板鞋、抢花炮、摔跤等项目。“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11年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独竹漂第一次被列入运动项目,“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赤水独竹漂”已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传统体育开展具有健身、娱乐、养生的作用,项目发展符合“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方针。贵州省多民族的文化环境为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
贵州省为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开发和传承,不断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2004年贵州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对首批1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训练基地”进行了命名和授牌。[4]在2007年广州举行的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贵州省取得了21金9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总数列全国第一。2011年贵州省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举办本届运动会为振兴民族团结、构建社会和谐和促进民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18个课题首获省长基金课题资助,省民委在全省高校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成功申报了麻江县龙舟基地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成功争取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授予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国赛马之乡”称号,成功推荐独竹漂项目成为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是贵州省内列入全国竞赛项目的第一个。[5]政府还加大了“畅通工程”建设力度,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市内主干道等,提高省内交通条件。
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范畴,它的发展需要各种有效的传播途径,目前较为有效的传播途径有互联网、电视广播、图书、期刊杂志等。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峦叠绕,交通不够便利,互联网络覆盖有限,大部分本土居民不会使用电脑,省内有线数字电视全面覆盖和普及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当地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严重受限。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交通网络建设的投入,但是贵州道路多桥梁、盘山路和隧道,交通网络建设成本过高,加大了政府经济压力。贵州山地多、平原少,这在体育场馆选址和建设上增加了不少难度。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器材需求量少,不能够批量生产,导致购买成本过高。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建设成本过高,导致传播途径、交通网络、场地器材等方面配套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传播。
贵州地处山地,土地贫瘠,交通不够便利,当地经济发展落后,经济实力不足。尤其是贵州西南、黔东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滞后。体育事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第一、二产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制约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以资金投入为基础,如场地设施的建设、网路信息平台的建立、体育人才的培养等,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但仍满足不了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需要。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等都需要配套资金的支持,资金投入是目前制约贵州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关键因素。
贵州为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004年贵州省民宗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对首批10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6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训练基地”进行了命名和授牌。为了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2009年贵州省体育局又增设了18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其中有12个设在高校。根据各训练基地的场地、器材、教师等负责相应的运动项目。通过利用大学、高中、初中等资源整合,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4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涵盖全省广大民族地区和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学,其中一个基地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在组团参加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取得竞赛项目获奖总数、一等奖获奖个数、表演项目获奖总数“三个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立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目前我国给贵州省的定位是“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贵州省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天然的溶岩地貌、丰富的矿产资源、稀有的生物群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贵州成为自然环境的富集之地,风物特产富庶之地,民族文化的富贵之地,旅游资源的富有之地。[6]旅游业对环境、资源、文化的要求很高,它依赖资源,需要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众多旅游者内心追求和向往,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是环境友好型、生态亲善型。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若与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相结合,会使旅游者享受到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贵州省应把生态旅游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以旅游带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以民族体育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复兴,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把贵州构建成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圣地。
1953年我国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该运动会每4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贵州省为了响应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号召,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参加民族体育项目比赛。2011年贵阳成功申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2014年又在贵阳成功举办了第八届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通过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举办使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在省内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贵州省还举办了全国射弩邀请赛、全国独竹漂邀请赛、全国赛马邀请赛、全国木球邀请赛和全省蹴球邀请赛等活动。民运会的举办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热爱少数民族体育的运动员建立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媒介。
现代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现代体育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追捧。[7]民族传统体育在组织形式、器材、竞赛规则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性,受场地和器材的影响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现代体育项目在各中小学乃至大学都作为体育必修课程,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开展,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随着现代体育文化不断的发展,正在慢慢的取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与推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城镇化建设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城镇化的发展必将破坏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环境。[8]贵州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起了高楼大厦,洋楼别墅,当地居民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生活很多本土居民外出打工,村寨里大都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节日庆典、民族风情也逐步变淡,生活方式慢慢的被汉化或西方化,有的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节日庆典。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件双刃剑,它虽让当地居民过上了好日子,但却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贵州省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关职能部门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开发当地特色的、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原有民族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开发出像独竹漂一样的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通过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加大交通、网络、场馆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基础性建设水平,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想办法保留原有的民族风俗,提升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的竞争力,为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建立平台。
[1] 田维华.贵州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J].大观周刊,2011(32):49-50.
[2] 奉振,胡开菊.侗族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6):162.
[3] 丁勇,李华禄,罗正琴等.仡佬族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策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1):92-93.
[4] 张忠杰.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35-39.
[5] http://www.seac.gov.cn/art/2014/1/7/art_36_197809.html.
[6] http://gz.people.com.cn/n/2015/0609/c371757-25178587.html.
[7] 程纪香,关文涛.研析现代体育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14-15+50.
[8] 田烨.略论城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4(3):70-72.
SWOT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 Guizhou
CHENG Qingdong,etal.
(Zhuhai campus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 519041,Guangdong,China)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高教人文社科项目:“贵州省旅游产业与传统体育共赢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ZC291。
成庆栋(1987-),山东茌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