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6-11-01 21:52汪秋俊
运动精品 2016年11期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汪秋俊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0240)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汪秋俊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0240)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上海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入手,尝试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运行框架,该研究旨在促进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自《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发以来,全国高校纷纷采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进行不懈探索和试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其中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很受关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现代大学课程理论研究的成果,对高校如何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

2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上海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现状,本课题组先后走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上海市高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2.1 大学生自我健身意识有待加强

我国学者把“每周身体活动频率为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参加者,都视为“体育人口”。在校大学生应是体育人口的高峰人群,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3次以上的不到一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完全自愿的体育行为,仍有5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这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由于学业任务较重,以致没有足够的余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在没能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2.2 开设的运动项目还应多样化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俱乐部课程设置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还有一定的差距。问卷调查显示有近85%的高校还是以开设一些常规运动项目为主,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健美操、武术等,只有15%左右的高校开设了一些新兴的、比较贴近生活的体育项目,比如:街舞、攀岩、野外生存、保龄球、高尔夫球、台球、龙舟等。在部分特别热门的项目中,由于学生选择过于集中,超过了学校体育场地和任课教师的最大承受能力,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三自主”,严重挫伤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3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运动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球类项目,而是更热衷于轮滑、攀岩、龙舟、野外生存、高尔夫等一些时尚的运动项目,他们希望通过学校的体育课来获得这方面的技术。而调查发现,沪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结构显得滞后或老化,缺乏现代俱乐部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难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锻炼需求。因此,高校体育部门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自身挖潜,通过各种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体育教师不仅成为自身专业项目的专家,而且还需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要。

2.4 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学生的自由选课只能成为一句空谈。调查发现,沪上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的配备已经落后于体育教学的发展,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课余锻炼的需要,导致学生对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各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喜好特点,逐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的建设力度,最终改善俱乐部课程设置的选择空间。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困难,所以,我们要建立起科学的运行机制,解除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使其顺利实施。

3 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总体设想

3.1 指导思想

在俱乐部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发展,快乐中锻炼,同时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个性化、体育学习评价的过程化,为大学生终身体育奠定扎实基础。

3.2 俱乐部管理模式

由传统的以教研室为中心向以各单项体育俱乐部为中心转变,在俱乐部管理中心总领导下,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比赛、举办各类体育讲座和俱乐部宣传等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示意图

3.3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载体应是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俱乐部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适应未来的社会化、生活化的特点,增加新颖性、娱乐性、趣味性的课程。当代大学生都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健身手段和保健方法,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将逐步为全校学生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且大部分课程均设有初、中、高级三个层次。各单项体育俱乐部在完成教学、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等学校体育任务开设专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完成该专项业余运动队的训练比赛任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承担比赛及裁判工作。具体课程见图2所示:

图2:俱乐部课程项目设置示意图

我们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去设计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具有健身性、文化性、丰富性、需要性、时尚性和回归性等特点,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为学生提供更富乐趣、更富个性、更具开放性的多元化校园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参与、多体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战术水平,体验体育运动的无限乐趣,并在轻松愉悦的运动体验中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4 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以“时间、高度、远度”等竞技指标和运动素质方面统一的评价指标去要求学生,并将最终的运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只看结果的评价方法严重挫伤了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为此,我们根据全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改原来的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将传统的单一成绩评价改为符合大学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综合评价,即将体育锻炼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将课、内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合作意识、运动参与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方面结合起来。根据以上思路,我们构建出如图3所示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从事终身体育起重要作用的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的评价。我们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加大了运动参与的权重分配,同时引人了自我健身管理能力的评价,真正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由“阶段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转变。

表3 体育学习评价指标及权重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选择,注重营造宽松和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很好地解决了竞技与健身的矛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运动的健康性、和谐性、娱乐性和实用性,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较之传统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优越性和自主性,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身心素质和交往能力的提升。各高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重视创造型教师的培养。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开设更多项目,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和爱好。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益。

[1]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

[2] 钟乐斌.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神州,2012(10):146.

[3] 管勇生,王宏涛等.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3(10):101-104.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mplementing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on College PE Curriculum

WANG Qiujun
(Shanghai Dian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汪秋俊(1969-),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