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措施

2016-10-31 11:17杨宝莲谷茂恒
求知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高职生培养

杨宝莲+谷茂恒

摘 要:终身体育意识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师资、高职生个人四个层面,分析了制约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传授、注重高职生的体育基础、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培养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终身体育;对策;措施;高职生;培养

一、前言

终身体育指人的一生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终极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日渐加大,社会对劳动者的身心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锻炼成为增强体质、释放压力、缓解生理及心理负担的有效方式之一。

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毕业后走上一线工作岗位,要用所学知识奉献社会,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以健康的身心状态为物质依托和前提保证。生命在于运动,为此,高职生在读书期间所养成的终身体育的习惯对他们及他们家人的社会生活相当重要。为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改革应在结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审时度势、放眼未来,为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运动技术基础。高职院校的体育老师要通过合理引导,发挥学科优势,以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为起点,以提升高职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目标,并引导其长期坚持,逐渐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二、制约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制订了调查问卷表和访谈纲要,通过对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保险职业学院等5所高等职业学院教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1.社会因素

为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用人单位在选招人才时,往往注重考核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兼顾对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查,但对高职生是否热爱体育运动、是否在业余时间坚持体育锻炼等关注不够。为此,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为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提高高校声誉而侧重对高职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对高职生群体毕业后的身心健康状况没作前瞻性考量。

2.学校因素

培养实用性、技术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理念之一,除体育职院外,体育学科基本处于边缘地位。在投资方面,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基本侧重于本校龙头专业的学科建设及重点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在体育学科方面的投资力度偏弱,甚至有的职业院校的场地、器材还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

3.师资因素

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学院的生源逐年呈增加态势。在体育师资方面,高校师资由于受人事编制等因素影响,一方面是数量上的缺位,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二是在岗体育教师身兼教科研、业余训练等多种任务,在日常教学训练工作中只能完成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在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创新精神培养等方面付诸的精力与引导略显不够。

4.高职生个人因素

走访调查发现,有37.5%的高职生在课余时间坚持打篮球、打乒乓球等,已形成了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还有近62.5%的高职生好静不好动,业余时间喜欢用手机上网或看看书、聊聊天等,这部分高职生基本上没有体育特长,不理解体育锻炼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对终身体育方面也漠不关心。

三、培养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培养高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仅是高职体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体育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校体育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努力开发高职生的体力和智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的引导,使高职生走入社会后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从而快乐生活,持续工作并能健康长寿。有专家指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成功与否,不仅要看高职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提高多少,而且要看高职生接受体育教学后是否具备了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是否养成自我独立锻炼的习惯。因此,在我国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继续把握体育的本原,回归体育的本质,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通过加快体育课程改革等途径,以培养高职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终极目标,使高职生踏入社会后能坚持锻炼,促进终身健康 [1]。

2.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第一,从体育运动的起源开始,体育运动与发展的沿革与演进,以及体育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影响等理论知识,都要让高职生有所了解。特别是了解我国近年来在亚运会、奥运会取得的成就及中国体育文化,例如中华武术等对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影响,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第二,通过室内体育理论课教学,使高职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常识。例如,让高职生懂得体育运动对身体各大系统的促进作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释怀减压,放松神经,消除疲劳,有利于学习与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扩大生活交际圈, 结识新朋友,增进友谊等。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使高职生群体掌握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从理论上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有着充分的认识,然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自发锻炼的习惯。

3.注重高职生的体育基础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强身健体,在塑造形体美以及培养气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练习密度与运动强度可以随时调控,因此深受大部分高职生的喜爱。例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由于受身体协调性、音乐节奏感、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实践方面,高职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为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必须立足实际,注重高职生的体育基础,否则,基础差的将会敬而远之,如此则背离了“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新课改精神。

为此,对于基础好的高职生,体育教师要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教学内容上可适当增加内容、增大难度,进行培优与发展特长的活动;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高职生,可从他们的身体素质基础、实际运动能力出发,从简易的基本的运动项目开始,例如篮球运动就从基本的投篮、传接球开始,然后循序渐进,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学有所获,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体育舞蹈为例,如果体育老师不注重高职生的基础,强行推进“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部分高职生产生心理障碍,在失去信心之后,要想把他们吸引到体育舞蹈选项课中来,培养他们坚持锻炼的习惯,难度就加大了[2]。

4.改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

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是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标准的场地、现代化电子教学设备都能带给高职生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参与动机。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学校自身条件及高职生的体育需求,在有创造性地利用现有体育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扩建场地、添置器材,避免出现同一场地多班级同时上课的拥挤场面,那样不仅不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也不利于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此外,要多开设一些健身性、娱乐性和终身性突出的体育项目,如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并以生动活泼、形式各异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高职生积极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和满足高职生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高职生的体育动作技能,为高职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外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丰富高职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有自主、灵活等特点,所以高职生的参与意识非常强。高校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努力营造体育锻炼的浓厚氛围,吸引更多的高职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这不仅有助于高职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体育能力。各高校应根据体育器械、场地和设备情况,开设娱乐类、健身类、达标类和保健类等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并配备具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分工负责,现场辅导。高职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之中,提高及发展自己的运动特长,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可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组织一些面向全体高职生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其体育骨干分子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竞赛活动,不仅可提高高职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且终身受益[3]。

6.体育教学内容应与高职生专业相结合

高职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对象,为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教育的实效性,建议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要与高职生的职业相结合,既能贴近他们的生活,又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文秘专业、保险专业、导游专业开设形体课、体育舞蹈课,多培养他们的站姿、坐姿、走姿等;医学专业、机械电子专业多开设乒乓球课、体操课等,以培养他们的手臂动作的精准度;矿产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可以开设中长跑课、足球课,锻炼他们的体能与耐力;车辆工程专业则要增加短跑、跳远等运动项目,锻炼爆发力,加快学生动作的反应时间,提高控制力等。

总之,体育教学内容应与高职生专业相结合,贴近他们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利于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引导下,高职生毕业后踏入社会,依旧会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运动方法积极锻炼,或者转轨到易开展的球类、健身操、广场舞等运动项目之中,因为有良好的运动基础作为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红梅.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4).

[2]朱 瑛,丁冬升.健美操教学与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88-89.

[3]王华伟.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5(6).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高职生培养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