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摘 要 提升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新时期,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增强三种意识:政治方向意识、立德树人意识和教研结合意识,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藏族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关键词 西藏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三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西藏高校思政课要建成藏族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增强三种意识。
1政治方向意识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由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中央16号文件指出,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一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等问题。”“05 方案”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可见,我国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这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也是不能偏废或偏离的,无论是内地高校还是西藏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这一主要任务和中心内容,高校思政课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西藏高校思政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要求。由于“西藏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国际敌对势力始终把西藏作为两化、分化我围的战略突破口”,达赖集团也从未放弃其“西藏独立的图谋”,打着维护藏民族利益和传统文化的旗号,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破坏西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分裂活动,并利用宗教处心积虑的向藏族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西藏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其特殊性。西藏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藏族大学生培养成“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强调的是培养政治素质上的“靠得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实上,虽然总体上藏族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与主流意识形态是一致的,但部分学生“受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宗教信仰心理或宗教感情,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甚至在民族观、宗教观方面存在模糊观念甚至错误认识,在大是大非、揭批达赖分裂势力面前,存在认识不清、态度暧昧、立场不鲜明的情况;部分藏族大学生往往“从现实生活、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极端化、情绪化地理解政治问题,政治认知出现弱化政治、取向功利、更加现实的倾向”,政治鉴别能力及敏锐性明显存在不足。因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注重对藏族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引导,做藏族大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提升其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来的政治鉴别力。
西藏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守住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关”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问题,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明确指出,“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事实上,虽然多数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是过硬的,但部分教师政治信仰模糊,教“马列”不学、不懂、不信“马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心不足,对中国共产党信任度不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缺乏政治认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少讲甚至不讲“马列”,“回避淡化甚至掩盖课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性,忘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甚至在基本信念和立场上失之偏颇。”这使得部分学者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自觉肩负起党的理论、路线、方针、 政策的宣讲者的使命和责任,难以承担起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使命。因此,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守住“政治关”,才能充分发挥自身鲜明的政治导向功能,合理阐释与辩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才能引导藏族大学生“从思想与内心深处对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治形态及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藏族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2立德树人意识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这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干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要培养适应并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但“思政课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而是关系到用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课程,关系到把大学生培养为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课程,”,直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使命和责任。十八大报告也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价值标准和依据”。因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更是立德树人的主干渠道。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就要“始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最根本的是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确保其所立之德、所树之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之德和所要之人。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这是培养适应并满足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之人的必然要求。藏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藏族大学生,不仅关系到藏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未来和前途。总体上看,多数藏族大学生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与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相一致的,但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及互联网的冲击、部分党员干部队伍的贪污腐化,加上藏族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等,致使部分藏族大学生还存在一些与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之德、所要之人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荣辱界限模糊,是非不分,社会责任感不强;信奉“享乐至上、得过且过”人生哲学;“缺乏对行为后果的预测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图一时冲动和痛快做决定,做事情即不计后果,凭感觉”;学业、职业目标迷茫,择业观念陈旧,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做人做事的准则,诚信意识淡薄,视作弊为理所当然,借钱不还等。虽然上述现象并不是藏族大学生的主流,但却关系到西藏高校思政课能否培养适应并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之人。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新西藏所需之人,显然首先要正视藏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培育藏族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做事及文明行为为基本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因而,思政课教师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理解并尊重藏族大学生的缺点及不足,能否关怀藏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关怀藏族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既反映出其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其育人能力乃至育人实效。近年来,在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下,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基本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部分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育人能力与国家社会的要求、藏族大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思政课教师的性质、使命和责任认识不清,只教书不育人;部分汉族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缺失,对藏族大学生存在的不足缺乏理解的接受和认同,不能因材施教;不主动了解藏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情感实际,不去解释解答解决藏族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急等等。上述情况表明,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成为藏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认识上的“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成为藏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树立育人意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志业和价值所在。
3教研结合意识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教研相长的意识,坚持教研结合,这是提高西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任何课程都会碰到教学与科研的问题,思政课程也不例外。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支撑,是为教学服务的,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思政课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和现实性很强的课程,但其本质上是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通过一般的宣传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理解和把握,而是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研究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如何让藏族大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教学,更要研究学生,将教学问题、学生需要纳入科研中,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05方案”指出,“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这为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西藏高校思政课要凸显其科学性、内在价值和理论魅力,改变藏族大学生视思政课为政治说教、人人都能教的看法;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藏族大学生不再视其为“无用”,而愿意去接收、理解、认同教学内容;增强其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善其“副科”的境地,促进藏族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提高西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走教研结合的路子,以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解释解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惑、难点及问题,了解把握藏族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思想困惑、内在需求和成长问题等等。
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教研相长的意识,坚持教研结合,这是提高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科研是教师的本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事实上,由于环境、对象、目标等的差异性,西藏高校思政课要实现进藏族大学生的头脑,并满足藏族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更应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当前,西藏高校不少思政课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只教学不科研,甘愿做“教书匠”或宣传机器,或者有科研无教学,轻视教学,或者有教学有科研,但要么是“两张皮”,要么是为评职称而应付了事。其结果就是思政课教学脱离藏族大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尤其是西藏现实,无法解释其思想困惑、解决其学习和生活实际问题和满足其现实需求,理论性、思想性缺失,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成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 政策的宣讲者,成为藏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就要研究教学重难点和社会热点,研究藏族大学生的现实学情、认知风格、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藏族大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以及思想、行为新变化新趋势,将教学、社会现实问题及藏族大学实际需求及问题进行有效对接;就要联系中国及西藏实际、联系中国及西藏现实生活以及联系藏族大学生学习实际、思想实际、成长实际,讲清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解释解答解决藏族大学生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让藏族大学生懂得了道理,还增强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最终引导藏族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三个自信”,实现“四个认同”。
参考文献
[1] 顾钰民.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2] 何勤勇,兰秀英,孙菁.简论加强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教育的重要意义[J].西藏教育,2012(12).
[3] 高峰,,胡敏,金华.创新模式增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4] 陈文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5] 范宝舟.树立“育人”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2010(4).
[6] 吴潜涛,吴俊.坚持“三个面向”与“立德树人”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7] 顾钰民.铸造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J].红旗稿,2015(03).
[8] 高峰,陈敦山.西藏高校大学生中不良思想行为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引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9] 黄蓉生,李栋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有特质”的时代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