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青
喜爱网球的男人很难不对莎拉波娃产生兴趣。我最早知道这位网坛女神是在初三,尽管很小,但已经确信她是一位魅力十足的女人了,青春期作祟吗?我想没那么简单。那个时候整天在娱乐元素中耳濡目染,仿佛理想的女性形象除了小家碧玉就是大家闺秀,就连那时候红极一时的美少女库尔尼科娃都有一股清新温婉的风格。而莎拉波娃为我敞开一扇天窗:原来有一种风韵之美是个性的释放。莎拉波娃双腿挺立甩动球拍的动作,在玲珑的曲线中渗透着强大的能量。她被汗水浸润的天使面庞中,透射出尖锐、倔强的目光,电视机前的我,似乎心中所有的脆弱与胆怯能瞬间被击穿。而她在比赛中疯狂的喊叫声,就像泻满银光的巨锤撞击着我的胸膛,告诉一个十几岁却不甘于平凡的男孩,什么是淋漓尽致的人生价值,什么是竭尽所能追求荣耀。可想而知,莎拉波娃在当时对我的感染力有多大。
还记得在一次采访中,我听到莎拉波娃说道:“我是一个对失败极其厌恶的人!”这或许不是一句足够成熟老练的表达,但对于那时的我有着巨大的共鸣。而那时的莎拉波娃,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女孩,也并没有成长为女人。童真的梦想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应该表现出丝毫的胆怯与遮掩。我也随之产生了强烈的感觉:做人就应该像莎拉波娃那样对实现梦想充满渴望。那个年龄的我从不奢望任何遥不可及的内敛与成熟,什么时候的我,就该出现在什么时候!
当我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各种挫折,都会想起莎拉波娃的那句话:“我是一个对失败极其厌恶的人!”这句话与其说是莎拉波娃对我的影响,不如说是我终于找到了标杆。从初中到高中的岁月辛苦却又无奈,但在人生中的印记格外深刻。课程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纠结,就像小威廉姆斯的三记强有力的底线回击,时常打得我喘不过气。而同样对失败极其厌恶的莎拉波娃会怎么做?就像她惯有的方式,丢球后转过身来背对对手,仰起头来,深呼几口气,若有所思,还是尖锐执着的目光,还是浸透在汗水中的满面金丝,然后转过身去,继续强有力地发球与嘶吼。
2004年,莎拉波娃在温网决赛中横扫小威廉姆斯,夺得职业生涯的首个大满贯冠军。而那一年,我升入高三,迎接高考。2005年8月22日,莎拉波娃第一次登顶WTA世界第一,而我已顺利考入了大学。2006年9月10日,莎拉波娃在美网女单决赛中战胜海宁,赢得了自己的第二个大满贯,而那时我在大学拿到了奖学金,树立了人生的方向。2008年,莎拉波娃在澳网中完胜伊万诺维奇,赢得了第三个大满贯,而我在大学中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2012年,莎拉波娃在法网决赛中击落埃拉尼,完成职业生涯的全满贯,那时的我已经步入社会,娶妻生子,甚至有了自己真正的事业。
如今,陷入低谷的她,或许会感受到更加完整的人生吧!因为我注定也会如此。在30周岁生日那天我对自己说:无须妥协,因为我还年轻,仍然可以做一个对失败极其厌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