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鸿 中国奥运第一哨

2016-10-31 12:36李宁
新体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竺可桢浙江大学史密斯

李宁

在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担任篮球决赛的裁判员是中国人舒鸿。舒鸿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第一批国际裁判员之一、中国执法奥运篮球决赛第一人,有“奥运篮球第一哨”的美誉。

赴美留学

舒鸿1895年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宁波。父亲舒高第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三十余年,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翻译家。舒鸿顺利地读完小学、中学,然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给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舒鸿的四哥舒厚德东渡日本留学,是第一批留日学生。受家庭和哥哥的影响,1919年,舒鸿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勤工俭学,在春田学院攻读体育专业。1923年至1925年,他又在克拉克大学攻读卫生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留学期间,舒鸿有幸成为篮球之父奈史密斯博士的学生。当时正在春田学院担任体育老师的奈史密斯组建了一支校篮球队。奈史密斯博士发现,与美国学生相比,舒鸿虽然个子矮小,但训练刻苦,打球很动脑子,是可造之材。师从奈史密斯期间,舒鸿不但篮球技术突飞猛进,篮球规则也烂熟心中。

1925年,舒鸿回到中国上海。为培养中国裁判,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裁判员组织中华运动裁判会。1927-28年,他担任会长。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体育比赛并无裁判一职。当时,参赛的每个人都可以执行裁判职务,谁看见犯规,只要喊一声即可。再后来,因参赛者胜负观念加强,便请来第三方担任裁判。不过,第三方并不一定懂什么规则,只要临时告知几点注意事项就能执法了。上世纪20年代,很多正规比赛开始聘用外国人担任裁判,所以,裁判术语均使用英语。

1928年,恰逢一场篮球比赛将在上海举行。按惯例,裁判将由外国人担任。赛前,舒鸿向比赛组织者建议“中国人参加的比赛,一定让中国人执法”,可外国裁判坚决不让位,双方处于僵持状态。有人提议,申请执法比赛的中外裁判参加统一考试。于是,有9人参加了考试,其中有4名中国人。考试结果,4名中国裁判中得分最低者为88分,5名外国裁判中得分最高者为60分。于是,舒鸿、乐秀荣、吴邦伟、蒋湘青成为中国第一批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国际级裁判。

1934年,舒鸿赴国立浙江大学担任体育主任。两年后,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当时,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舒鸿向竺可桢建议,在劳动节期间举办一次全校运动会,酷爱游泳、网球的竺可桢欣然应允。舒鸿索性提议,由竺可桢担任运动会总裁判,并在大会上致辞,竺可桢爽快地答应了。有校长的支持,运动会办得十分成功。

执法奥运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篮球项目第一次成为奥运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派出的奥运体育代表团里当然也有篮球队,但是小组赛只胜了一场,没能出线。舒鸿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篮球队的助理教练兼随队医生,也来到了柏林,并受邀执法了几场预赛。进入复赛的各国篮球队经过激烈的竞争,美国队和加拿大队闯入决赛。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场篮球决赛,很多国家的裁判报名执法,国际篮联犹豫不决。大家公认美国的裁判水平最高,但为了避嫌,肯定不能使用美国裁判。

篮联官员注意到舒鸿是中国队的助理教练,在预赛时也执法过比赛,表现还不错,就想用他。听说由中国裁判执法决赛,美国队和加拿大队的队员顿时炸开了锅:“从中国篮球队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舒鸿肯定吹不好。”有的队员甚至讽刺说:“怎么能让‘东亚病夫来当我们的裁判!”两队教练却格外信任舒鸿。当时,美国队的助理教练杜平曾是舒鸿留学美国春田学院时的大学同学,他向队员们解释:“我了解舒鸿,还是他当裁判合适。”加拿大队的教练在前几天看过一场舒鸿执法的比赛,他认为:“舒鸿吹得相当公道。”

首场奥运篮球决赛裁判人选,难住了国际篮联,此时奈史密斯也在柏林奥运赛场,国际篮联官员索性把难题交给了这位篮球运动创始人。奈史密斯接过名单,舒鸿的名字赫然在目,立即说:“舒鸿是我的学生,我向你们保证,他是最合适的裁判人选。”既然篮球鼻祖选定舒鸿,反对声自然也就没有了。奈史密斯特地找到中国代表团总教练马约翰,请他做最后决定。马约翰不假思索地说:“这是给我们中国人展示的机会,我们当然支持您的决定。”马约翰问舒鸿:“你敢不敢去吹比赛?”舒鸿回答:“我非常有信心!”

1936年8月14日上午,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场篮球决赛由一位中国裁判宣布开始。当时,比赛在露天球场举行,观众为3000人左右。为支持舒鸿,中国代表团所有成员赴现场观战。不巧的是比赛时天降大雨,红土球场泥泞不堪。舒鸿没有受到影响,依旧像执法预赛那样“铁面无私,目光犀利,赏罚分明”。最终,美国队以19比8战胜加拿大队获得冠军。比赛结束后,舒鸿深得好评。在赛场观战的奈史密斯走下看台,与舒鸿亲切拥抱,祝贺自己的学生执法成功。

伸张正义

当年10月,舒鸿从德国载誉而归,竺可桢为舒鸿安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从此,舒鸿在浙江大学举办的各种体育活动都得到了竺可桢的支持。次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确保师生安全和正常教学,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

西迁途中,师生一边行军,一边正常教学。每到一处,竺可桢都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了解当地人民有什么困难亟待解决,另一件就是与舒鸿教授寻找可以游泳的水域。一次,队伍行至江西泰和赣江南岸的白鹭洲,竺可桢和舒鸿相约一起畅游,发现此地可作为学生游泳课的训练场所。于是,两人再次跃入水中,选中一个水流平稳处,用竹竿和绳索圈成临时游泳池,供学生使用。

游泳是浙江大学学生在夏季的必修课,舒鸿规定游完50米方可及格。很多学生害怕下水,舒鸿就想了个办法:抱着一张课桌游入水中,将其置于水浅处后,将花名册放在课桌上。上岸后,舒鸿宣布:以后上游泳课,大家在花名册上签到,否则以旷课处理。如此一来,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再也不怕水了。

抗战胜利后,国立浙江大学搬回杭州。1947年,全国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是一位地下党员,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被暗杀。监狱通知竺可桢“于子三在狱中自杀,请速来领认”。 在舒鸿的陪同下,竺可桢来到狱中。狱警要求竺可桢在同意于子三自杀身亡的声明下签字。竺可桢没有理睬,愤慨地写道:“我看见于子三死了。”

1948年1月4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为于子三举行追悼会。为了阻挠召开追悼会,大批国民党特务和打手冲入校园,挥舞着手中的棍棒,残暴地毒打学生。此时,压抑已久的舒鸿挺身而出,站在追悼会的主席台上,向学生们怒吼道:“你们为什么不还手!”随着这句喊声,数千学生如怒潮般扑向暴徒。刚才还凶神恶煞的暴徒们慌了手脚,仓皇逃出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舒鸿拒绝了台湾师范大学的邀请,继续留在浙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担任浙江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主任,后来又先后担任浙江体育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体委副主任、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等职务。1964年7月,舒鸿因病逝世,享年70岁。

猜你喜欢
竺可桢浙江大学史密斯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竺可桢不论人过
我只是稍微帮帮她
我只是稍微帮帮她
千万别找人事部
千万别找人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