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
摘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是健康人格养成的直接途径之一。当前,在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中,往往表现出兴趣较大与难以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诸多社会不良环境因素、礼仪教育在低学阶教育中的衔接不足、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识的错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学方法的偏离等。做好大学生礼仪教育,必须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科学性、严格大学生行为纪律来综合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健康人格;养成;综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63-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共生共存的攻坚期与深水区。集中全党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万众一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支柱,素质高不高、方向正不正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战略向高校提出的重大课题。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历史方位与当前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健康人格养成的直接途径之一
礼仪是健康人格的外在行为表现。礼仪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按照社会角色期盼要求,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程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一整套行为标准。外在表现为礼节,内在核心为礼貌,有着向善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礼仪是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世界各国合理的礼仪内核精神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体系,是行动着的社公主义道德,以尊重他人与自己的人格为其核心价值观念,这个核心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健康人格的中心。可见,礼仪与健康人格是统一的,礼仪是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健康人格是礼仪的内在基底。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直接途径之一。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历来注重礼仪教育。最早的有关“礼仪”的论著与规范可追溯于《周礼》,后孔子进一步发展为将懂“礼仪”、行“礼仪”、尊“礼仪”作为具备完美人格的“君子”的核心品格“仁”的必然表现。教育是知礼行礼的直接途径。通过礼仪教育、践行礼仪,礼仪价值观念逐步内化,并成为了个体健康人格的基底。同时,健康人格又反过来巩固礼仪价值观念,保障礼仪的践行,以实现礼仪促进人际沟通、实现人际交往的社会人需求的功能,并进而为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保驾护航。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前困境
大学阶段是个体健康的人格养成的关键期,礼仪教育作为健康人格养成的直接途径之一的功能越来越为学界所认同。同时,大部分高校也都开设了礼仪课程。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礼仪表现仍未获得长足的改观。
从学生方面来看,普遍存在着兴趣高涨而践行不力的矛盾。大学生由于有参加社团活动、搞好人际交往、顺利获得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现实目标,本就有获得礼仪指导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大,课堂互动反应良好,理论认识通过课程也有所提高,还有部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身边的事例进入更深层的思考与探讨,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有着明显的积极表现,在路遇时往往主动与老师打招呼、寒暄,也能够注意在行走时礼让他人、不影响他人等,但往往当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再遇到部分学生时会发现,行为变形较快,有些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不能够持之以恒地自觉地按规范来要求自己。而且,变形的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少数。
从教学方面来看,礼仪教育以礼仪课程为主体,且大多设置为选修课程;课程教师多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课程归属模糊;大多缺乏教学设施,除旅游、酒店等相关专业有相应的专业礼仪实践设备外,一般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基本没有教学设施,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礼仪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技能教育,在教学中比较偏向于知識层面、技术层面,以直接功利、有用为主要目的,而对于道德教育较为忽视,认为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困境的原因
(一)诸多社会不良环境因素与礼仪教育内容的现实矛盾
人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礼仪教育的内容需要到现实中去实践以彰显其价值,并获得强化以至内化为内在素质。在以信息量的爆炸、信息交互方式的变迁为特征的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消极的网络信息满天飞舞、价值观念混乱的“网红”、“大咖们”迅速走红以及现实生活的一些丑陋现象的共生的情况下,使得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信息接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权威性也越来越低。当暴力、欺骗改头换面以卖萌、搞笑的方式逐渐瓦解学生的意志与道德底线时,正统的礼仪规范反而以可笑的面目呈现,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学生在现实中难以持续践行。
(二)礼仪教育在低学阶教育中的衔接不足
通过礼仪教育以养成健康的人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单一个大学阶段是不足以承担起这个重任的。以应试为主要教育目的的低学阶教育模式尽管在向大学输送合格的知识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其忽视道德教育方面的错漏现实也是不容回避的。中国国家教育中一向重视德育,“德智体美劳”中“德”一直放在第一位,但是,在社会生活中,知识考试成绩却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往往直接决定了个体所能占有、享受、支配当前与未来资源的权力。德育自然就放到了偏远一隅。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教育,也基本上停留在最浅显的行为层面。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识的错位
作为一门选修课已经清晰地表明了礼仪课程在高校的所处地位,即当作是可有可无、无非是锦上添花的生活艺术而已。尽管多数高校已经开设礼仪课程多年,但并没有真正明确礼仪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与方位,课程不仅未被放入德育课程协同共生的课程群中,也没有加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关系建设、教学管理关爱与同窗情谊共建的大体系视野之下。甚至连很多专业搞德育的教师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学生普遍将其视为一门技能课而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其在支配教学资源、教师专业投入等方面的欠缺是不难理解了。
(四)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学的偏离
从方法论而言,当前礼仪教育倾向于重教而不重育,即重视教授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实践、感化的回馈。在具体方法上,就出现了着重于课堂讲授,而忽视实践行为,使得知行分离;教学内容偏重于技能,而不重着于内在价值观,使得有趣、有用就做,而一旦被其他的有趣事物吸引则就难以持之以恒了。
三、改善大学生礼仪教育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学校意识、教师意识与学生意识。在这三个意识中,学校意识是主导性的。学校是学生人格修炼的大熔炉,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思想教育为根本的教育意识,提高对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其放到思想教育的体系中。只有当学校意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意识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对应的受教育条件、文化氛围以及回馈体系,才能引导教师意识与学生意识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
礼仪教育的解释力是以学生的现实体验为基础的,提高解释力必须要提高学生切身的积极正向的体验度,而学生的体验度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管理是否科学、高效、公正、合理有着莫大的关系。当一个贫困生申请奖学金未获得公正对待时,当一个认真努力的学生考试成绩低于一个通过考试作弊而获得高分的学生时,他是难以认同社会主义礼仪与健康人格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念的。因而,就高校而言,用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环境就是要提高高校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保障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要完善制度、执行制度;要以生为本在生活上悉心照管;要鼓励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来自我管理;要加强就业指导与协助工作。扎实地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才能有效检验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科学性
大学生礼仪教育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技术教育,它是以知識教学为入口,实践感受是关键,素质内化为结果,是一个教与学、学与做、做与感、感至化的循环养成过程,礼仪教育更应着重于长期的、综合的人文滋养。因此,礼仪教育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的原则,特别重视生活实践;要遵循同质课程的综合协同原则,除礼仪课程外,还要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创新创业课等其他课程中;要加强礼仪教师的专业素养,礼仪应由德育专业教师为主讲者,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在回应中实现礼仪价值;要遵循以文化人的原则,依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低学阶段礼仪教育衔接不足问题最恰当的“补课”是在校园文化中以感性认识的方式予以自我矫正,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礼仪教育的实践意义、回馈意义、强化意义,加强校园内宣传平台的全方位建设。
(四)严格大学生行为纪律
礼仪以自律为主。但由于大学生还处于健康人格的生成过程,由礼仪行为转化为人格素养,除了内省自律之外,还需要适度的他律。纪律规范是人格养成的重要保证。对于在国家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规制之外礼仪行为规范中“不能为”的项目,要制定详细的公约与惩处条例,并严格执行,如趿着拖鞋、穿着吊带裙穿行在教室里的现象;对于大力提倡的“有所为”项目应予以褒奖。有奖有罚,以奖倡美,以罚改陋,其中以正面奖励为主,大力挖掘、培养学生身边的榜样,点面结合,共促礼仪践行,并进一步养成大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2]林莉.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216-219.
[3]丁彦宏.运用情知互补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礼仪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54.
[4]刘雪巍.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0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