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6-10-31 06:19:51徐晓梅
关键词:右心房尖端心房

徐晓梅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盐城 224000)

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观察

徐晓梅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盐城 224000)

目的 了解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实验组则使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分析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 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有效准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出现导管异位的几率。同时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护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心房内心电图;上腔静脉

在临床上最佳的PICC尖端位置应该处于患者的上腔静脉之中,即上腔静脉的中下三分之一、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上方3~4 cm的地方[1]。但是由于人体的血管比较弯曲,而且所需要经过的血管路程比较长,容易使导管出现异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安全[2]。而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可以可以通过P波的改变进行确定导管的放置位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进入医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将其平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实验组3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4例,年龄分层于20~78岁,平均年龄为(42.85±5.8)岁。对照组30例患者,男性患者为17例,女性患者为13例,年龄分层于22~76岁,平均年龄为(43.85±5.9)岁。患者在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本次研究使用由上海奥乐企业所提供的一台多参数监护仪,并且选择一条配套的FPICC导管1条。同时需要准备一个置管包、一个肝素帽。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准备三个电极片、一个IV3000贴膜以及一个10 ml的预冲式冲洗器。

1.3 置管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专业的护士给患者进行PICC置管,其位置均为上肢血管植入。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而实验组则在心房内心电图的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具体内容为:

第一要把监护仪离墙放在医生比较容易看到的地方,然后连接电源,并且使其处于Ⅱ导联的状态。第二患者需要保持平躺的状态,然后医生在患者左锁骨中线剑突的区域、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的第一肋骨当中、胸骨右缘锁骨中线第一肋骨当中分别放上LL3、LA、RA个电极;第三在进行置管的时候,其侧上肢需要和患者身体保持直角的位置。待穿刺之后,开始进行送管,当导管已经被送入10厘米的时候,要吩咐患者把头部转向静脉穿刺的一边,并且使其尽量低头使下颌可以不断贴近肩部,可以有效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然后将导管送入末端还剩下5厘米的时候可以将头部摆正;第四选择合适的RA导线,接着把RA导线以浓度75%乙醇棉签与导管末端导丝进行连接。表现为:当导管逐渐进入右心房的时候,P波明显抬高,并且P波的抬高的幅度不断加大,则要及时停止送管,将导管后退等等P波平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在这个时候此导管正处于右心房口,需要将导管后移2~3厘米,使导管末端的位置可以处于上腔静脉下1/3的地方,这时可以确定导管位置。第五要使RA导线和导丝进行分离,然后将导丝拔出,和正压接头可以正确连接,在抽回血之后,使用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教学脉冲式冲管,然后使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最后使用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导管,以免使导管的位置移动。第六在完成置管之后,也需要使用弹力绷带给穿刺点进行止血,并且要给患者进行X线拍片,确保导管可以处于正确的位置。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通过对PICC尖端位置和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评定两组的应用效果。其中通过X线拍片对PICC尖端位置进行了解其位置是否正确。同时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则包含静脉炎、导管堵塞等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PICC尖端位置对比

通过对两组PICC尖端位置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尖端位置对比

2.2 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对比

通过对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对比

3 讨 论

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不仅容易出现导管异位的情况,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3]。现在许多医院使用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的,可以有效弥补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不足。首先心房内心电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导管头端的具体位置,其经过心房内心电图的电极了解患者心房内心电图的信号[4]。其次在进行PICC置管的时候,其到达右心房的时候,会显示表现PICC置管情况的P波,通过P波的引导可以使医生了解PICC置管的最佳位置,从而可以有效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经过研究可知,研究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SVC下段和SVC与右心房交界处以及SVC的人数显著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说明使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导管异位的情况,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研究组的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知道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以有效准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出现导管异位的几率。同时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维护患者的安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江 群,郭 玲,黄 敏,王久惠,董击夫,廖 丽,余启艳.心房内心电图在中心静脉导管定位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09):120-121.

[2] 贺学宇,李建国,王 练.心房内心电图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定位[J].医学新知杂志.2016(02):88-89.

[3] 卞鸿雁.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J].天津护理.2015(03):36-37.

[4] 胡晓红,黄 承.超声诊断左房内巨大血栓1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03):145-146.

本文编辑:白 璐

R472

B

ISSN.2096-2479.2016.07.071.02

猜你喜欢
右心房尖端心房
神与人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右心房憩室1例
心房破冰师
三维超声及组织速度向量技术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同步性的评估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科学中国人(2018年8期)2018-07-23 02:26:56
左心房
戏剧之家(2018年35期)2018-02-22 12:32:40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界嵴1例
花开在心房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房黏液瘤
镜头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