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荷兰 马斯特里赫特 6200 MD
农业范式视角下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小农生计问题为例
王敬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 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荷兰 马斯特里赫特 6200 MD
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正处在发展与变迁的转折点上。三农领域中,不同的学术主张大多是以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基于农业范式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农业多功能性,探讨农业范式选择以及小农生计问题。农业范式主要分为三类:生产主义范式、后生产主义范式、以及多功能范式。不同的农业范式中,农业发挥的主要功能存在差异。农业经济功能在生产主义范式中居于主要位置,而在后生产主义范式和多功能范式中居于最次要的位置。陕西省关中地区小农经济在农民生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农产品、熟人社会的生活场所以及良好的生态场所。将农业范式、农业多功能性与陕西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相结合,倡导农业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相平衡,避免走上农业生产主义范式的道路。
农业范式;农业功能;生计;可持续农业;农业现代化;小农经济
王敬. 农业范式视角下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小农生计问题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1): 23-28.
Wang J. Th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 A case of small holding farmers’livelihood in Guanzhong Plain of Shaanxi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1): 23-28.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04-2015年连续12年中共中央分别颁布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近两年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主题的一号文件。中国的农业政策实现了从建国初期的“以农补工”到现在的“工业反哺农业”过渡。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以及农机采购补贴;2006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2009年的良种补贴等。农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段,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农业发展方向选择的重大问题。
对于农业发展方向以及农业政策的制定,不同的三农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首先,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主张构建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的学者认为小农经济效益低:一是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从1995年的20%跌落到2012年10.1%;二是从农民收入层面分析,小农经济很难使农民过上相对富裕的经济生活。另外,从城镇化层面分析,农地弃荒现象逐渐出现[1]。所以,很多三农学者主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并且形成了主流学术声音。相反,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小农学派反对激进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且认为城镇化与小农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当前的城镇化并不充分,农民很难在城市中真正的安顿下来,激进的农业现代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等现象发生[2]。
可持续农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包括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等。但是,中国农业政策长期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农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农业政策的构建也大都从农业的经济功能出发[3]。本文详尽阐释三种农业范式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将“农业范式”、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农民的生计问题相结合,分析小规模农业仍然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多样性功能,阐明激进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农业生产主义范式的鲜明写照,从而为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根据和决策参考。
毋庸置疑,农业与农民、农业与自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发展主要以经济、产量、高投入高产出(high input,high output)为导向[4]。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的基本农业政策的制定开始从农业经济效益为导向转向统筹农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为导向,企图构建一个更加以环境为主导的农业范式。农业自然环境为导向的农业政策将农民的农业生产态度从以经济为主导转变成了越来越多的以兼顾经济与环境为导向[5-6]。农民的农业态度的转变对农业范式的变迁起到了重要作用。Boonstra等[7]对农业和自然关系的阐述中,提出了不同的农业范式和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关系研究(farming style analysis):单纯地追求农业的经济功能亦或是平衡农业的多种功能。Burton和Wilson[8]认为农民的分类与农业的范式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农民对自己农民身份的看法,将农民分为生产主义范式的农民、后生产主义范式农民、以及多功能范式农民。因此,将农业范式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相结合,不同的农业范式中农业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一定的差异(表1)。
表1 农业范式和农业功能的关系Table1 Different order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 in three agricultural paradigms
在三种农业范式中,农产品的生产功能都占据着主要地位,而农业的经济功能在三种农业范式中的地位完全不同。农业的经济功能只在生产主义范式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在后生产主义范式和多功能范式中都居于最后的位置。农业的生产功能与农业的经济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农业的生产功能是指农业提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产品,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是农业的最基本的功能。相反,农业的经济功能则更多的从农业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如农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及农业收入能否支持农民过上富裕的经济生活等。生产主义范式注重农业的生产以及经济功能,农业的自然功能被忽视(表1)。与生产主义农业范式完全相反,在后生产主义农业范式中,农业的自然保护作用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农业的生产功能排在第二位,最后才是农业经济功能。在多功能农业范式中,农民强调农业具有多功能的作用,其次强调的是农业的生产功能,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样排在最后一位。
中国农业的多功能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有落入生产主义范式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农业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相对立、农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对立。
农业政策中没有环境保护的政策,农业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处于分离状态[9]。农业产量在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农业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其中,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的大量、低效使用造成了我国最主要的面源污染。如中国的耕地分为高、中、低产田,其中70%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0],中国是世界上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而有效使用率却只有30%左右。据Economy分析,中国10%的耕地已属于严重污染[11]。不可否认,在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农业生态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12]。
在构建大规模、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存在着将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相分离的风险。主张快速消灭小农经济,构建高经济效益的大规模现代农业属于生产主义范式。提出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是小农经济的低经济效益。然而小农经济仍然在小农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有效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着返乡的命运。农业为返乡农民工和滞留农村的农民提供了有保障的退路。农业为农民提供了去成本的生活方式、熟人社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场所。高经济效益并不是为大多数的农民服务,少数资本拥有者是最终受益者。单方面强调农业经济效益,忽略农业发展中的社会效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表2 农业生产维度与经济维度的分组比率Table2 The group ratio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dimension and economic dimension
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31°42′-39°35′N;105°29′-111°15′E),土壤肥沃,是陕西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陕西省每户农民的人均耕地从1988年的0.2 hm2下降到2012年的0.1 hm2。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分别呈现快速的上升趋势,逐渐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如陕西省的化肥使用量从1978年的109.2万t上升到2013年的241.7万t;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800万t上升到2013年的1 215.8万t。
本研究数据主要收集于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平原地区,在24个行政村中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6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1.7%,其中每个被调查者来自不同家庭。受调查者分为三个年龄段,36.3%受调查者为20-40岁;58.2%受调查者在41-60岁;8.5%受调查者是60岁以上。
2.2 农业多样性分析
结合农业的多功能性,确定4个维度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测量,这4个维度分别是农业的生产维度、农业的经济维度、农业的社会维度和农业的生态维度。农业的生产维度主要测量农业生产行为中的决定因素:农民更加关注农产品的数量还是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的经济维度主要指受调查者对农业收入的满意程度:满意或者不满意;农业的社会维度主要测量农民对农村生活的喜好程度,分为喜欢和不喜欢;农业的生态维度主要关于受调查者对农村生态环境是否转变的态度: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态环境没有明显变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根据农业的四个维度,通过SPSS 20.0对165名受调查者进行分类研究,将农业生产维度和农业的经济维度相结合, 将165名受调查者分为四组:数量/不满意、数量/满意、质量/不满意、质量/满意(表2)。其中,56.4%受调查者认为农产品的数量是其农业生产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与此同时,他们对农业的经济收入表示不满意;22.4%受调查者的农业生产行为是追求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对自己的农业经济收入不满意;19.4%受调查者追求农产品产量,并且对自己的农业经济收入满意;仅有1.8%受调查者追求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对农业的经济收入满意。对农产品产量看重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业为农民提供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生产功能;二是农产品产量低,从而农民致力于提高农产品产量;三是农产品的收入低,农业产量的提升是农业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陕西省的农产品单位产量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农民对农产品数量的追求主要原因是农业收入低。从农民的视角来看,提高农业的生产功能是提高农业的经济功能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观察数量/不满意、数量/满意、质量/不满意、质量/满意这四个组的农业社会维度(图1),发现农业的社会功能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测量受调查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衡量小农经济存在的社会重要性。喜欢农村生活的受调查者显著多于不喜欢农村生活的受调查者。其中,最大的一个分组是数量/不满意/喜欢农村生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数量是决定其农业生产行为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虽然受调查者不满意其农业经济收入,但是仍然喜欢农村生活。由此可见,农民对农业的经济收入不满意,农业的经济功能薄弱,然而农业的社会功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1 农业社会维度的测量Fig. 1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dimension
分别观察数量/不满意、数量/满意、质量/不满意、质量/满意这四个组的农业生态维度(图2),农业为农民提供了相对于城市更加良好的生态场所。通过测量受调查者对农村生态环境转变的态度来衡量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功能。66.7%受调查者认为农村环境没有明显的变恶劣:45.5%受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21.2%被调查者认为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但与此同时,也有33.3%被调查者认为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其中最大的一个分组是数量/不满意/生态环境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农民对农业的经济收入不满意,但是农业的生态场所功能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13]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民收入的最显著特征。在完成问卷调查后,对D村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其中,20-40岁被访问者3人,40-60岁被访问者11人,60岁以上被访问者5人。访问内容涉及农业经济收入(经济功能)、小规模农业的重要性(社会功能)、农业生态意识(生态功能)等。
图2 农业生态维度的测量Fig. 2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dimension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D村为例,从D村的人均纯收入来分析,农民的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人均收入3 990元,2009年人均收入4 588元,2010年人均收入为8 975元。但是,需要区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收两个概念。总体上,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D村农民收入也主要分为两部分,包括务工和务农收入。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年轻人和中年男人的外出务工收入。40多岁和5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省内的西安、咸阳、乾县、武功县等地务工;年轻人一般都要到远一些地方打工,如广东、浙江、北京、西藏和新疆。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一般都是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或者孩子,家中没有老人或孩子的中年妇女成为“有闲”阶级。
3.1 农业的经济功能薄弱
由于D村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属于一年两熟农作物区,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是关中地区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的特征,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不高。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水利条件落后,种子质量不高,外加没有化肥的原因,玉米产量仅为1 500-2 250 kg/hm2。由于化肥的使用以及杂交种子的不断更新,玉米产量增长到7 500 kg/hm2,土壤条件好一些的耕地,玉米产量甚至可以达到9 000 kg/hm2。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机械化的不断提升,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依然不高,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有效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种植玉米的收入为15 750元/hm2,去除投入10 875-11 625元/hm2(包括种子、拖拉机播种、化肥、灌溉、农药、收割、玉米脱粒、人工、雇车拉回家中等费用),种植玉米的纯收入为4 125-4 875元/hm2。同样,小麦纯收入也很低,去除各种农业投入,小麦的纯收入仅有4 950元/hm2左右。农业收入的增加幅度远远地落后于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幅度。
3.2 农业的生产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在农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陕西关中地区的几个区域特点:1)人均土地0.067 hm2左右,没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现象,农业生产规模小,几乎没有中农出现。2)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较多,但是没有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属于一种“顾家的打工模式”,打工所得的资源不断的流入村庄,村民用外出打工赚来的钱在村子里盖房,农民有很深的落叶归根的思想。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农民收入多样性是现实需求。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是多样的,主要的特征是半工半农的收入模式。仅仅依靠外出打工(举家外出打工)的很少;相反,仅仅依靠微薄的农业生产的收入的农户也同样很少。
关中地区土壤肥沃,农民有很深的土地情结,农民整体上非常看重自己的土地,尤其是不能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多少能有个收成。对于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和60岁左右的老年人来讲,他们可以从土地上获得自己的利润。农业给农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价值,还有生产、社会、生态价值。小规模的农业为农民提供了“去成本”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依托的农村为农民提供了情感上的归属,农业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场所。
3.3 农业多功能性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生计与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收入问题主要是有关经济方面;生计问题除了收入外,还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如代际关系、村庄生活、公共服务、生态场所等。
第一,农业提供给农民“去成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如农民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可以避免在市场上购买,大大减少了农民生活的成本。第二,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村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场所,满足了农民的情感的需要[14]。第三,相比较城市,农业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场所。第四,应该实现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完成的并不充分,大部分的农民在城市务工是短期找活,没有形成城市家庭,相反形成的是更多的城市“流民”,应将农业的发展方向的选择与我国并不充分的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实现“四化同步”[15]。由此可见,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小农的生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农业多功能性角度出发,应该避免走生产主义范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在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时,应将农业的多功能性纳入考虑范畴。农业的功能是多样性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强调快速激进地构建现代农业的观点是生产主义范式的鲜明写真。一味的强调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农业的其他功能,会为社会稳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埋下隐患。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的经济收入不满意,但绝大多数农民对农村的社会生活以及生态环境表示满意。在D村的访问调查中发现,农业仍然在农民生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农民的生计问题角度出发,同样应该避免走生产主义范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一,农业为农民提供了“去成本”的生活方式,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活,多样化的收入方式为农民的生计提供了保障。其二,农业是农村社会文化的依托,而农村是农民生活的场所。我国有着悠久并且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农业的生产主义范式道路会导致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生活的沦丧。其三,农业的生产主义范式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范式,过度的依赖机械生产和化学产品的使用,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 韩占兵. 中国农业接班人危机: 分析框架、现实判断与破解之道[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6-13.
Han Z B. China agricultural succession crisis: analysis framework,realistic judgment and solution[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1): 6-13.
[2] 贺雪峰. 当前三农领域的两种主张[J]. 经济导刊, 2014(8): 73-75, 78.
He X F. Two main standpoints in agricultural field[J]. Economic Herald, 2014(8): 73-75, 78.
[3] 任景明. 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15): 223-229.
Ren J M.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olic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9, 25(15): 223-229.
[4] McGuire J, Morton L W. Reconstruction the good farmer identity: shifts in farmer identities and farm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J].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13, 30: 57-69.
[5] Morris C, Evans N. Agricultural turns, geographical turn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4, 20: 95-111.
[6] Lowe P, Ward N, Potter C. Attitudinal and Institutional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 Brouwer F M, Crabtree J R.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CAB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1999: 263-278.
[7] Boonstra W J, Ahnström J, Hallgren L. Swedish farmers talking about nature: A 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values and the socio-cultural notion of naturintresse[J]. Sociologiaruralis,2011, 51: 420-435.
[8] Burto R J, Wilson G A. Injecting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into conceptualizations of agricultural agency: Towards a postproductivist farmer self-identity[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6,22: 95-115.
[9] 周娟.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环境政策与农业政策一体化视角[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5): 69-73.
Zhou 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policy[J].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of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2014(5): 69-73.
[10] Environ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China: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s[R]. Washington D C: Report of the World Bank, 2006.
[11] Economy E C. The great leap backward? The cost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J].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2007, 86(5): 38-59. Retrieved from: http://heinonline.org/HOL/Page?handle=hein. journals/fora86&div=73&g_sent=1&collection=journals
[12] 王伟中. 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06.
Wang W Z. Local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6.
[13] 贺雪峰. 关于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几点认识[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6-11.
He X F. Several opinions on Chinese small agricultural economy[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6): 6-11.
[14] 朱启臻, 芦晓春. 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7-12.
Zhu Q Z, Lu X C. On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of village[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1): 7-12.
[15] 贺雪峰.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4.
He X F. Chinese Road of Urbanization[M]. Beijing: Dongfang Press,2014.
(责任编辑:童成立)
Th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 A case of small holding farmers’livelihood in Guanzhong Plain of Shaanxi Province
WANG Jing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astricht University,Maastricht 6200 MD, The Netherlan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at the transitional poi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academic viewpoints which are mainly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equity. The integrated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s employed to deeply analyze the multi-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in Guanzhong Plain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to adequately discuss the choice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 in 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s. Three main types of agricultural paradigm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productive paradigm, post-productive paradigm, and multi-functional paradigm. In different paradigms, the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occupy dissimilar position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function.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agriculture plays a main role in the productive paradigm; on the contrary, it plays a most unimportant role in post-productive paradigm and multi-functional paradigm. Take Guanzhong Plain of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mall-scale agriculture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farmers’ livelihood. It provides small-holding farmers with necessa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miliar life-arenas and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arenas. This paper integrated agro-paradigms, agro-functions with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uanzhong Plain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author advocates the balanced empha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unction, economic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to avoid the roa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paradigm.
agricultural paradigm; agricultural functions; livelihoo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mall holding farmers
the State Scholarship Fund of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 (201206300013).
WANG Jing, E-mail: jing.wang@maastrichtuniversity.nl, 333amjing@163.com.
23 January, 2015; Accepted 10 November, 2015
K02
A
1000-0275(2016)01-0023-06
10.13872/j.1000-0275.2015.0160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201206300013)。
王敬(1985-),女,河北承德人。2005-2012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进行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学习。2012年9月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项目,在荷兰Maastricht University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研究评估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进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主要从事可持续农业研究,E-mail: jing.wang@maastrichtuniversity.nl,333amjing@163.com。
2015-01-23,接受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