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玉 林细妹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
高江玉 林细妹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将63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结果:术后7d:两组DVT发生率均较低;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D-二聚体水平、全血粘滞度、血浆粘滞度、纤维蛋白原等均较前改善,但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
全髋关节置换术;肢体气压治疗;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终末治疗手段。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40%~75%[1]。DVT轻者可以致残,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为预防DVT形成,我科2014年1月开始在预见性护理、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基础上,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DVT,取得明显效果。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六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60~75岁。其中有基础病的55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高血压病35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按住院号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病、白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例(%)]
1.2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①择期行单侧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后患者;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Ⅱ-Ⅲ级;③无感觉、运动、认知、言语及智力功能障碍者;④能够配合术后早期活动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术前1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麻醉性镇痛药物者;②术前已诊断或怀疑DVT者;③有药物及毒品依赖或滥用史;④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消化道出血。
1.3 护理及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合预见性护理:①针对危险因素的指导:对患者发生DVT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针对性进行体化指导。②详细讲解DVT的危害性及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其认识;通过交流,减轻心理压力。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以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及高纤维素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④输液过程中注意保护静脉,如尽量避免在下肢输液,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⑤早期功能锻炼:术后抬高患肢20~30°,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等影响静脉回流;给予股四头肌练习、腓肠肌训练、臀大肌训练及直腿抬高训练。药物治疗: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4100U qd,疗程为1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肢体治疗仪给予双下肢气压治疗60min/次,bid。
1.4 观察指标 术后1h及术后一周,测定D-二聚体浓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一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有无肢体肿胀、疼痛、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D-二聚体水平均出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下降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s)
注:两组术后7d与术后1h比较,#P<0.05;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P<0.05
D-二聚(mg/L)1.38±0.27 0.40±0.10#*1.42±0.25 0.31±0.11#*组别对照组n 31观察组32测量点术后1h术后7d术后1h术后7d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经治疗7d后,纤维蛋白原、血浆粘滞度、全血粘滞度等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下肢肿胀、疼痛;经下肢彩超确定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 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3.1%,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1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彩超确诊DVT发生率为3.1%,对照组经彩超确诊DVT发生率为1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项目比较(±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项目比较(±s)
注:两组术后7d与术后1h比较,#P<0.05;术后7天两组间比较,*P<0.05
项目纤维蛋白原(g/L)血浆粘滞度(mPa·S-1)高切全血粘滞度(mPa·S-1)中切全血粘滞度(mPa·S-1)低切全血粘滞度(mPa·S-1)术后7d 5.37±0.61 3.41±0.29 7.63±0.65 8.65±0.46 13.15±0.87对照组(n=31)术后1h 术后7d 3.82±0.35#*1.94±0.15#*5.69±0.61#*6.54±0.31#*9.78±0.59#*5.49±0.55 3.55±0.31 7.74±0.82 8.29±0.26 12.14±0.64观察组(n=32)术后1h 3.02±0.13#*1.27±0.15#*3.99±0.37#*5.12±0.31#*8.74±0.65#*
表4 两组下肢肿胀、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例(%)]
髋关节骨折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引起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抗凝作用减少,造成高凝状态,再加上术后制动、卧床等,肢体活动减少,静脉回流不畅,进一步促进DVT的形成[2,3]。D-二聚体是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具有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4]。观察发现:术后,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出现异常升高,提示其存在高凝及继发纤溶情况。同时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升高亦提示:血液黏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增加,具有浓、黏、凝、聚特征。其与DVT的发生密切相关。
血液是属于非牛顿力学液体,其液体粘度随切变应力或切变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血液粘度随外加压力流速的变化而变化。血液粘度随压强增高而减低,随切变速率增加而减少。肢体气压治疗仪的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对肢体进行挤压、按摩,形成对肢体组织的循环压力[5]。其促使血流速度加快,因而能降低血液粘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毛细血管循环,对导致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及血栓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6]。本研究中,使用肢体气压治疗的观察组D二聚体下降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与其原理相符。
预见性护理是指在护理前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判断患者病情,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确定护理重点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实现由被动护理转向主动护理干预[7]。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指导,提高认知水平,心理辅导、饮食指导、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能采用有利于康复的行为,主动配合术后DVT的预防措施。预见性护理方法采用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早期实施、定期进行,能增强护士预见性护理意识和责任心,使护理工作有连续性、持续性、有效性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提示:经预见性护理两组DVT的发生率均较低。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预见性护理、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联合双下肢气压治疗能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
[1]Resar R,Pronovost P,Haraden C,et al.Using a bundle approach to improve ventilator care processes and reduce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J Qual Patient Saf,2005,31(5):243-248.
[2]靳彩霞.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5-7.
[3]谢命莲.护理干预对骨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1,40(34):3532-3533.
[4]张庆立,朱保权,王爱华.D-二聚体测定在婴儿重症肺炎高凝状态时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5):302-303.
[5]唐进,杨涛,熊小江,等.空气波压力治疗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52):8981-8986.
[6]Ajmani R S,Rifkind J M.Hemorheological changes during hmnan aging[J].Gerontology,1998,44(2):111-120.
[7]单雪莲,仲冬梅,毛鑫群.预见性护理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58-159.
A
1004-2725(2016)05-0393-03
511400广东 广州,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六科
高江玉,E-mail:7827094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