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刘畅
(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民族室内乐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器乐艺术,并在当代迎来了复苏和新发展,再一次展现出了中国民族器乐独具的艺术魅力。鉴于此,本文简要回顾了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民族室内乐;发展历史;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民族室内乐”这个称谓是效仿西方室内乐而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小型民族器乐合奏。早在周代,我国就出现了“房中乐”的形式,被视为是小型民族器乐合奏的雏形。隋唐时期,音乐表演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根据演奏姿势进行划分,由此也实现了乐器的进一步细化。宋元时期,出现了由萧、管、苼等乐器组成的“细乐”和由笛、苼、方响组成的“清乐”。到了明清时期,器乐合奏的形制和样式更加完善,并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多在一些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法事上奏响,如福建南音、十番锣鼓、山西八大套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样式。19世纪末,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民族器乐的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民族器乐演奏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以“大同乐会”为代表的传统派,这些乐派以继承传统为己任,通过对传统乐器的挖掘、改制等,力图使传统民族器乐演奏传承下去;另一个是新音乐派,即通过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学习,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国乐,刘天华、郑瑾文、聂耳、冼星海等,都曾对传统器乐合奏进行过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民乐演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的民族乐团,形成了吹、拉、弹、唱四个乐器并存的基本形式。但一味追求规模的宏大,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小而精的民族器乐合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民族器乐专业人才纷纷进入高校和演奏团体,随之改编和创作出了一系列佳作,如陆华柏根据刘天华的二胡曲《光明行》《空山鸟语》和古曲改编的“二胡、三弦、钢琴三重奏”,胡登跳探索的“丝弦五重奏”等,都是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新世纪后,一大批年轻的作曲家成为了民族室内乐创作的主力军,如周龙创作的笛、管子、筝与打击乐《空谷流水》,谭盾创作的筝与萧二重奏《南乡子》,高为杰的《韶Ⅱ》,金湘的《中国书法》,叶小钢的《马九匹》,陈怡的《气》等。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大批高校民族室内乐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并广泛活跃于国内外的舞台上。至此,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以民族室内乐的形式和称谓再一次获得了新生。
(一)创作方面。创作是一门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虽然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却是在当代出现的,受到西方音乐文化和新潮音乐的影响,很多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民族室内乐创作领域,以新视角、新理念、新手法创作出了一批佳作。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民族性的缺失。即在创作中一味求新、求异,没有体现出民族音乐最本质的内涵和审美追求;其次是“学院派”色彩浓厚。受多种原因影响,艺术、音乐院校教师一直都是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的主力军,在充分肯定他们贡献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学院派作品在技术运用、审美表现等方面的追求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可,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境地;三是数量的不足。多数室内乐作品都是一些活动或比赛的邀约作,在数量上还有较大的差距,阻碍了民族室内乐的普及和传承。
针对以上多种不足,首先,要求创作者树立起一种民族意识,即无论采用何种素材、何种理念、何种手法,作品反映出的一定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思想和内涵,这样才能获得本民族和全世界观众的认可;其次是兼顾大众的审美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历来都是雅俗共赏的,所以创作者应适当考虑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是沉溺于个人主观世界中不能自拔。对此,创作者不妨通过对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改编,拉近民族室内乐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则是呼吁有更多的作曲家投入到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中来,同时一些专业演奏者也可以尝试进行创作,作品不完善、有瑕疵等都是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也必须要通过这样一段创作经历,才能创作出形式和内容完备的佳作。
(二)教育方面。人才培养是一门艺术兴旺发达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民族器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具体到民族室内乐演奏人才的需要来说,还存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教学理念方面。多数学校仍延续着培养独奏人才的理念,这既不符合现实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方面。多个院校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民族室内乐课程体系,多是一些零星课程的开设;再次是艺术实践方面。因为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很多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锻炼。同时,民族室内乐团也缺少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使自身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碍。
针对上述情况,首先要明确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夯实演奏者的演奏基本功,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另一方面,要将合作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民族室内乐演奏中,每件乐器负责一个声部,各个声部之间相互平等。演奏者要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高质量的演奏;其次是完善课程设置。可以在教育部门的牵头下,由民族室内乐团发展较为成功的院校为主导,联合多所院校,对教材、课程设置等进行交流和探讨,并获得初步的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再次是丰富艺术实践。学校要在校内外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同时尽可能地满足民族室内乐教学所需要的人财物支持,通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艺术实践、教学辅助等多个方面的完善,使民族室内乐教学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三)普及方面。通过回顾民族器乐合奏历史可以看出,其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流传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由宫廷向世俗化的转变。同样,在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在民间的普及,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但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民族室内乐在普及和传承方面还存有很大的不足,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阳春白雪。
针对这种情况,有几种有效的渠道和方法。首先将高校作为主阵地。比如由教育部、文化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对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室内乐来说,也完全可以效仿这一形式,先在高校中进行普及和传承,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实践历练;其次是积极融入社区音乐文化中。近年来,在经济、文化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对此可以多在社区中开展一些有关民族室内乐的活动,以社区为点,获得从点到面的积极效果。
近年来,民族室内乐的复苏和新发展,一方面印证了这门艺术特有的价值和魅力,一方面也展示出了中国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兴盛和繁荣。作为民族音乐的学习者、教师、工作者等,理应对民族室内乐有充分的重视,从创作、演奏和欣赏等多个层面,全面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使其成为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再现其在当代的繁荣。
[1]王燕姿.关于民族器乐发展的几点认识[J].大众文艺,2011(15).
[2]钱伟宏.浅谈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实践与科研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1(12).
[3]范红玲.制约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微观因素与对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01).
J605
A
1007-0125(2016)10-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