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燕,严小琴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鹰潭 335000)
道乐承传之探微——以鹰潭道乐吟诵剧《道之韵》为例
吴树燕,严小琴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鹰潭 335000)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保存了古乐的传统,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中以文化部重点对外交流项目、全新诠释道文化精髓的音乐吟诵剧《道之韵》为例,剖析其承传的道乐基因,以清晰认识龙虎山天师道乐当代薪传之路径。
龙虎山;天师道;道教音乐;道之韵;承传
道教音乐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蕴藏着大量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遗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道乐的历史发展,总是南盛于北,鹰潭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在兴盛于南方的正一派道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吸收了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而且还广泛吸收了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等民间音乐之精华,结合“弋阳腔”、“上清腔”等腔调,逐渐由虚无玄妙的“仙乐”向雅静甜美、乡音淳厚的“俗乐”转化,呈现出浓郁的赣鄱区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实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除立项保护外,还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创演道教音乐吟诵剧,打造大型道教实景旅游产品,成立龙虎山老子文化专修学院,举办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节、国际道教论坛等。其中吟诵剧《道之韵》2013年被列入文化部重点对外交流项目,以下即对其进行剖析。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总体上以江南音乐风格为主,兼杂有异域音乐特征,具有广采博纳的文化精神,主要特征如下:
(一)音乐形态。在旋律形态方面,无论是“弋阳腔”还是“上清腔”,都有一个典型的旋律型,即乐头、句根、句尾组成的“三合一”主腔乐句。弋阳腔最典型的句根有四种RDR(Ⅰ)、RDL(Ⅱ)、MRL(Ⅲ)、RMD(Ⅳ)。Ⅰ一般用于乐句中间的停歇;Ⅱ是过渡性乐句,串连上下句;Ⅲ用于经文的任何部位;Ⅳ以形式不同的变体灵活穿插于经韵的句首或句中。上清腔中,典型的句根有DSR(①)、DLS(②)、RMR(③),较弋阳腔更灵活多变,使用时有多种变体。
在结构形态方面,呈现围绕上下句发展的两句体结构。韵腔的个体结构有整起整落、整起散落、散起整落、散起散落四种模式,其中上清腔中以第一种居多,弋阳腔中以第三种最为典型。在调式方面,弋阳腔落音多为徵音,上清腔落音多为羽音。
(二)音乐呈现。注重情感变化运用,是天师道音乐演唱上的一大特点,元代燕南芝庵谈儒释道三教戏曲唱腔艺术特点时曾说“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由于正一道乐的历史渊源及其民间特性,当今的天师道音乐不仅存在于宫观环境,而且也存在于民俗环境,所以,演唱时要能唱“乐道徜徉之情”,也要能唱“人之常情”。诵唱自身养炼的经韵时要以情感“神”,诵唱世俗性经韵时要以情感“人”。
《道之韵》是一台以原生态道教音乐为载体,以《大道朝天》音乐剧、舞台剧为基础创作的全新诠释道文化精髓的音乐吟诵剧,该剧由开坛、请水、祈福、授禄、添寿、贺喜、养性、敬天共八个篇章构成,通过吟诵剧的表现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禄、寿、喜”四大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加工,具备新、奇、神、雅、趣的展演特点,使节目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将之与天师道音乐作初略比较如下:
(一)音乐形态。在音乐形态方面,《道之韵》各篇章中都渗透了天师道乐中的弋阳腔和上清腔,落音以徵、羽、宫为主,既有传统韵腔的嫡传,又有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在韵腔的使用上,已经突破传统的韵腔各自为政,而是兼容吸收。如下例:
在《开坛》中,引子部分就采用了道乐弋阳腔RDR(Ⅰ),落音为徵,是弋阳腔的固定尾腔,主体部分依次采用了DSR(①)、RDL(Ⅱ)、RMR(③)。
在《请水》中,引子部分是近似散板柔和女声演唱,表现虚幻飘渺的意境,似乎迎合了弋阳腔散起整落的结构框架模式,同时主体首句运用了DLS(②)。
在《养性》中,运用DLS(②),而且在每个乐句后面都添加衬词和拖腔,这种绵延起伏、宽广悠长的句幅,是道乐中常用的旋律运动线状。(谱例3)
在其他篇章也有一定的体现,如在《敬天》中,运用RDL(Ⅱ)和RMR(③)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另外,从歌词(经词)来看,多为四言、五言句古诗体,形式整齐,词语古雅、华丽、深奥,意境和内容都偏于神秘、玄虚、超脱。曲调与经词有机结合,彰显韵腔的宗教气息和独特品质。
(二)音乐呈现。首先,唱前吟诵。在《道之韵》八个篇章曲谱中,在演唱主旋律之前均有配乐吟诵部分,吟诵词为道家思想的提炼,源于《道德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吟诵的方式、内容均与天师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前奏音乐的气氛烘托下,演员与观众很快进入“道境”。
其次,方式多样。开坛(合唱)、请水(女声独唱)、祈福(合唱)、授禄(男高音领唱、合唱)、添寿(男中音独唱)、贺喜(合唱)、养性(男女对唱)、敬天(合唱),八个乐章中合唱传递着大道朝天之阳刚,独唱蕴含着人性之阴柔。《请水》中的“空灵”、《养性》中的“归真”将阴柔之道教音乐主导风格展露无遗。
由此可知,《道之韵》与龙虎山天师道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蕴含着大道至简的美学追求。当然《道之韵》是一部吟诵剧,属于舞台音乐,与宫观内的天师道音乐还是存有不同之处,它是适应当今社会语境下的道乐创意产品,是迎合当代社会的话语体系、适应当代大众审美追求的。
传统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变的沉寂,而是当代人活生生的创造。《道之韵》无论是在官方、民众中都掀起了一阵强风,至少让鹰潭人们知道自己的地域特殊文化遗产的价值,激发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
[1]曹本冶,刘红.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2]蒲亨强.道乐通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2.
[3]刘红.中国道教音乐史略[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
[4]史新民.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9.
[5]黄琼.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中的弋阳腔音乐特征浅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10.
J608
A
1007-0125(2016)10-0089-02
吴树燕(1980-),女,汉族,江西鹰潭人,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讲师,音乐学硕士。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语境下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教化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S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