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文献述评

2016-10-29 21:39彭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扶贫精准扶贫

彭阳

摘 要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研究精准扶贫,对于打破阶段性瓶颈具有重要作用。从已有研究来看,涵盖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变迁、问题及路径选择。但已有研究仍存在研究形式少、范围窄和维度单一等问题。因此,要提升研究专业性、拓宽研究范围、丰富研究维度,以加强研究成果实效。

关键词 扶贫 精准扶贫 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后,中央办公厅在2013年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作为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随后,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国推行精准扶贫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理念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因此,提高精准扶贫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对于我国扶贫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地理论指导意义。

1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1.1精准扶贫内涵研究

汪三贵、郭子豪等学者从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因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定义。他们认为,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就是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核心因素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以及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

刘解龙、陈湘海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具有三个层次内涵:首先是微观内涵,主要是具体扶贫行为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与实施;其次是中观内涵,包括产业层次的精准扶贫和区域范围内的精准扶贫;最后是宏观内涵,主要表现在扶贫周期时间、扶贫对象、扶贫关系、扶贫内容上的宏观界定。

1.2精准扶贫变迁研究

学者杨占国与于跃洋以1979年至2009年中国农村扶贫工作三十年为切入点,总结出这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他们认为这三十年农村扶贫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大幅度减贫阶段(1978~1985)。在这一阶段中,首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高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其次是农产品流动体系的确立增加了农民的务农收入;最后是农民的收入途径拓宽增加农民的非务农收入;第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该阶段,国务院扶贫办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开发式扶贫。同时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制定并出台了专门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第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这一时期,国家政府一是提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要重点发展投资少和见效快的新政策与新措施,并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开展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大扶贫阶段(2001~2010)。该阶段的主要成效包括:首先,以中央政府主导、扶贫专门机构主抓的机制得以确立;其次,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态势开始呈现;再次,扶贫面准以县为单位转向以村为单位;最后,“雨露计划”工作卓有成效。

1.3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学者邓维杰认为目前我国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之中存在多种问题:一是在“精准识别”环节上,存在规模排斥、区域排斥和识别排斥等问题;二是在“精准帮扶”环节上,存在需求排斥、入门排斥、资金用途排斥市场排斥、团队排斥、配套排斥、模式排斥以及投入排斥等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要实行贫困村分类机制;其次要确定扶贫人口的规模;再次要采取正确的识别方式;最后要实施有效的扶贫模式。

左停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面临源于自身、文化与社会的诸多挑战,如规模控制所引起的规模排斥,乡村内平均主义思想对扶贫资源实际分配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市场化背景下扶贫开发有效手段不足的困境,同村庄的贫困户实际识别标准差异的问题等等,这些挑战值得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与实践者重视。

唐丽霞等根据在宁夏、甘肃、广西、江西、陕西等五个省(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讨论了精准扶贫机制在我国扶贫工作政策和实践中面临贫困农户识别存在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现状给精准扶贫实施带来困难、贫困农户的思想观念对精确扶贫实施带来影响以及扶贫政策本身的制度缺陷导致精准扶贫机制难以实施等困境和挑战。

1.4精准扶贫对策及路径研究

王国勇、邢溦两位学者认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一系列困境,原因是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整合困难、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实施精准扶贫,要建立一系列机制,包括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干部驻村工作帮扶机制、产业扶贫机制、金融扶贫机制、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机制等,切实让农户受益,实现脱贫致富。

何丕洁认为办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是实现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和长久之计。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上歧视职业教育的观点;要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合作;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以及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专项教育培训。通过以上措施的及时跟进,为精准扶贫特别是扶贫先扶志的思想奠定基础。

张静从地方扶贫立法的角度,探讨了创新扶贫立法的对于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从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的角度思考,制定综合性的“扶贫条例”,更符合未来社会治理的大趋势。因此,制定综合性“扶贫条例”,对于更好地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作用。

2精准扶贫文研究述评

精准扶贫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阵地。从已有研究来看,数量颇丰,形式多样,既有期刊形式,也有学位论文;内容丰富,不仅涵盖精准扶贫的内涵、变迁、等方面,也对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及实施路径。然而,对精准扶贫的研究还缺乏力度和深度:一是研究形式尚未以专著形式出现,研究成果缺乏专业性;二是研究角度多从国家政策层面出发,缺少微观层面的切入;三是研究主要聚焦在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益提升上,对社会效益的产生关注较少。因此,一要使研究形式多样化,提升研究成果的专业性;二要聚焦微观层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确保扶贫实效;三要创新研究维度,将教育扶贫纳入精准扶贫研究范畴,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实效。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唯有完善精准扶贫理论研究范式,才能为打破扶贫工作阶段性瓶颈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 刘解龙,陈湘海.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6):98-125.

[3] 杨占国,于跃洋.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09(5):80-87.

[4]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 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6]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7] 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8] 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0):5-7.

[9] 张静.精准扶贫与地方扶贫立法创新思路[J].人民论坛,2015(9):104-106.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扶贫精准扶贫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证监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