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农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衡量农业生产总体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反映“十二五”时期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情况,我们从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等方面阐述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分析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议意见,供参考。
一、当前郴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农业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积极探索农村改革,全市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5.31亿元,增长3.9%,比2011年的262.1亿元增加123亿元,年均增速4.0%;实现农业增加值199.7亿元,增速3.9%,比2011年的159.6亿元增加40.1亿元,年均增长4.0%。
(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等举措,郴州市农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水库1087座,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67.7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2.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204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7.8%、46.6%。“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13.7亿元,投入劳动工日3.45亿个、移动土石方4.75亿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1年的0.45提升到2015年的0.50,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农村交通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末,全市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13751公里,通公路建制村和通硬化路面建制村实现全覆盖。
(二)主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
郴州主要农产品基本保持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一是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35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2-190万吨,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90万吨,比2011年增长3.5%。二是经济作物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油料、茶叶、水果产量分别为12.43万吨、0.66万吨、77.42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24.8%、62%、19.8%;蔬菜播种面积为104.3千公顷,产量284.5万吨,比2011年分别增长17.1%和25.4%;烤烟播种面积26.1千公顷,收购烤烟94.6万担。三是畜禽产品稳中有升。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肉牛、肉羊分别为583.96万头、16.02万头、47.67万只,比2011年分别增长9.9%、24.2%、20.1%;出笼家禽3163.38万羽,比2011年增长2%;禽蛋产量3.15万吨,比2011年增长13.7%。四是水产品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为11.43万吨,比2011年增长24.4%;养殖单产能力大幅提高,2015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为29.2千公顷,每亩产量505斤,比2011年409斤/亩提高23.5%。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市委、市政府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突出重点和区域发展特色,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农业转型发展。一方面,农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种植业比值持续下降、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上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2011年的52.1:6.3:36.3:3.7:1.6调整为2015年的53.5:7.0:33.7:4.0:1.8。从种植业内部来看,呈现粮食下降、蔬菜和水果上升特点。粮食比重由2011年的35.8%下降至2015年的29.32%,蔬菜、水果比重由2011年的35%、9.8%调整为2015年的40.2%、12.5%;从畜牧业内部来看,出现生猪和家禽下降、肉牛等上升趋势。生猪、家禽比重分别由2011年的80.8%、12.2%调整为2015年74.42%、13.28%,肉牛比重4.1%上升为2015年的6.5%。另一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加快,休闲农业和现代庄园经济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省级农庄122家,其中省级五星级农庄24家(含国家级五星级农庄4家)。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产值42亿元,比2011年增长2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好。2015年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业6090家,实现总产值6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5家,从业人数2.5万人,总产值达488.6亿元。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145.7%,比2011年提升33.7个百分点。
(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郴州市历来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受益政策扶持、科技应用、改革创新等红利,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快。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92家,比2011年分别增28.7%、292.4%;培育家庭农场2371个;30亩以上种粮大户6589家,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227家,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45家,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56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年出笼1万羽的规模家禽养殖场143家,年产量100吨以上的渔业养殖场50家。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快。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入园企业125个,2015年销售收入达174.1亿元,共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7个。截至2015年,全市共流转农村土地513万亩,流转面19.4%,比2011年提高17%,其中耕地流转106.8万亩,比2011年增长62.7%,占承包总耕地面积的29.8%。三是农业科技含量增长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4.8%,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55.6%。2015年全市完成早稻育秧面积60.53万亩,占早稻播种面积的39.2%,水稻合理密植率和晚稻安全齐穗均达100%。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截至2015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416.8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13.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0.12%;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为315千公顷、62.8千公顷、212.7千公顷,比2011年分别增长22.3%、150.2%、81.3%。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比重70.5%,拥有国家级、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5个。四是农业品牌效益提升快。全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郴”字号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临武鸭、东江鱼、冰糖橙等名誉省内外,资兴罗围农产品加工园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汤市狗脑贡茶、樟市油茶、黄泥冰糖橙、临武贝溪香芋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目前,全市农业企业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项,地理标志认证6个,省著名商标40件,省名牌产品19件,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400个。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
一是先天条件不优。郴州是典型丘陵地区,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第二次土地调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耕地面积为446.47万亩,仅占全市总面积的15.4%;人均耕地为0.94亩,与全省水平持平,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1.8%。丘陵面积比重过高、耕地比重过低,十分不利于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从气候条件来看,郴州是典型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日照充足但年度气温差异很大。同时,因境内南岭山脉的几条主要山系呈东北—西南向走势,对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起阻挡抬升作用,对西南暖湿气流起屏障作用,比较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较大影响。近些年,多次发生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特大冰灾、2013年旱涝急转特大灾害;而2015年平均年降水量1801.9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多300.6毫米。
二是发展后劲不强。近年来,虽然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后劲乏力。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因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务农热情不高,进城务工经商成为农民增收的首选途径,留守的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谁来种地问题较为突出。土地流转问题不少。因农村土地确权等机制不够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比较多。有的农户或是因担心土地租赁出去后变更用途,或是因租金低等原因,抵触土地流转,甚至宁愿荒芜也不愿出租。同时,大部分土地流转用于种植烟、蔬菜、水果、花卉等收益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用于种植粮食的比较少,“谁来种粮”的问题愈发凸显。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当前,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疫情能力严重不足。市场行情波动对农业生产愈发明显。如近几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很大,十分不利于生猪业健康持续发展;因信息不对称,农民种养殖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产品过剩。此外,由于农产品储存时间较短、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时常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甚至出现让农产品烂在地上。比如2014年资兴市团结瑶族乡滞销的玉兰片20多万斤;2013年桂阳县浩塘镇菖蒲村滞销100万公斤脐橙等等。
三是外部环境不优。当前,郴州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外部环境不太乐观。一是农业发展方式滞后。长期以来,郴州农业生产以粗放型为主,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产正遭遇生产成本上升、价格倒挂两大“天花板”,以及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道“紧箍咒”。二是农业生产融资困难。因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抵押物缺乏,农业生产者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力度有限。如2013年的禽流感、2015年5月份前18个的生猪价格低迷,一些养殖户由于亏损较大,为继续维持营运,只能向民间筹措资金,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增加农业成本,这不利于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郴州农业发展层次不高,基本以卖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产品加工业比较滞后。从目前郴州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规模情况看,呈现大企业偏少、中间断层的梯度结构,龙头企业数量虽比往年有所增加,但规模仍相对偏低,旗舰型大企业集团缺乏,对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城镇化的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155家,仅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2.5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22%。
三、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工作建议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既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牢牢抓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牛鼻子”。为此,要立足郴州实际,用好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改革步伐,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贯彻落实各项农业政策
政策是确保发展农业的重要保障和根本。近年来,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惠农政策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农业政策,确保各项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不走样、农民利益不折扣。要加大各项农业政策的整合力度,汇聚部门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政策效益。要增强政策敏感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比如当前国家正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我们应该抢抓机遇,在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等方面进行探索,推动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粮食发展层次;比如我们要抢抓国家将肉牛发展战略由北向南转移的机遇,利用郴州天然草场资源丰富,大力发展肉牛等草食动物,逐渐改变“一猪独大”的养殖产业格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政策扶持配套力度,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虽然郴州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观,但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依然滞后。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投入力度,在用好财政资金存量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增量,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格局。要加强病险水库维修和改扩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要加大农田水渠、农田机耕道、河道清淤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要注重农村交通、农村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建设,推动农业互联网发展。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求。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理念。要牢固树立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在抓农业生产时,不再以产出多少粮食、出栏多少生猪、出笼多少家禽等作为衡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平的主要指标,而要注重效益的提升。加快构建以农产品销售为主要导向的现代农业体系,确保农业不但要丰收,更要增收。二是加快发展农业“互联网+”。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只有抓住了历史机遇,才能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要充分利用郴州现有的互联网基础,抢抓历史机遇,结合精准脱贫要求,以桂阳县淘宝村为蓝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互联网,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培育计划,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构建以农民为主、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格局,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加快产业融合步伐。要增强大农业意识,积极拓展农业的科技、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加快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加强品种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装备与制造等技术研究,加大农科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涉农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重点培育科教兴农示范乡镇、科教兴村示范村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进一步加大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力度,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科教兴村富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大学毕业生、青年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工商企业参与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养一批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农民企业家。三是提升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要探索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交易效率。要大力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流通业态,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开展农超、农校、农企、农市、农社、农餐等农产品专供直销“六大对接”,有效解决农业产销脱节问题。
(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过,并非规模程度越大越好。立足郴州实际,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发展层次。一要强化土地有序流转,切实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强化农田承包或租赁经营管理。二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要引入企业经营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格局;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生产经营。四要重点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作者单位:郴州市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