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技术的社会构建

2016-10-29 09:35何芬芳
2016年29期

何芬芳

摘要:技术社会建构论强调技术形成和塑造的社会性。社会建构论是从科学到技术的一个过渡时期,它是以建构主义方法研究社会因素对技术形成的影响,把技术看作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过程。不管是在技术哲学还是技术社会学中,这个话题都值得讨论。本文试图以将技术与社会相结合,对技术的建构论进行解读,从而分析技术异化与社会构建。

关键词:技术社会;社会建构;技术异化

思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①这是恩格斯对社会需要推动科学发展作的精辟论述。社会是技术的载体,技术的发展开始于社会的应用需求,终结于服务社会。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教授将技术哲学区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两种传统”,目前已得到普遍的公认。②由此看出,人类社会与技术息息相关,世界逐渐走向了“技术世界—社会世界”的这层关系。如今,在这个特殊的“技术社会”中,技术建构论问题研究不得不被我们所关注。

一、技术建构论

在STS大环境的笼罩下,技术与社会的相关研究中最具影响力与特殊性的应属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在上世纪8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技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建构论”的思想。“社会建构论”认为技术和技术变革是社会结构或结构的产物,而不是某种自我发展的产物。

社会建构论的基本观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为社会是一种独立因素或者自主力量,另一方面即社会变迁引起技术变迁。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技术与社会,谁起的作用更强大呢?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们考察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再运用技术哲学以及社会学方法来建构技术与社会的作用。在他们看来,技术是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个系统就是社会,其中包括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社会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现代技术。换言之,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所有技术不是自主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论的技术自主性,而是在许多可能性的社会群体的选择的结果,技术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活动。

二、技术异化与社会构建

关于技术异化这个话题,法兰克福学派从人的自由解放角度进行讨论,他们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分工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人们并没有摆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到,“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③人的异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肉体与精神的依赖。在异化状态下,人类不再是控制技术的大师,已经成为适应科学技术和技术的社会要求的工具。技术异化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本层面。

(一)自然层面:技术异化带来生态危机

从自然层面来看,我们把人与自然划分为同一个系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废弃物排入环境,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大,这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系统。早期空调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的生活空间更加凉爽、清新,可是使用过程中,空调大量排放氟利昂,破坏大气层,污染环境,最终却异化为“全球变暖”。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事件,虽是无意的,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压力。

(二)社会层面:技术异化导致人的异化

从社会层面,技术带领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媒体,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沟通的缺乏。现代通信工具,如电话、传真、移动电话、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等现代通信工具已经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一方面,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机械,另一方面,技术的奴役性让人们逐渐散失了人类的主体,现代机器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在社会层面上剥削了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意识。也就是说,作为技术的对象,逐渐使人们的行为失去了主动性和目的性,技术异化导致了人的异化。

(三)人本层面:技术异化的不确定性

从人本层面,人类生活与技术息息相关。转基因技术可以说是第二十一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利用该技术培育了大量的农作物,但当微生物长期侵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其后果是人类都是难以预料的。再说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和智能机器的出现与发展,虽然一方面解决了人们的便利,节约了部分时间,但指人类的某些行为却可以被机器所取代。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显得越来越微乎其微了。比如汽车的突然失控,机器人的无故失灵,“低头族”使用手机导致的一系列疾病,这些事情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近了,人工智能在人本层面的异化已导致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社会构建中,技术的异化是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我们应该采取适度的措施去挽救这种技术危机。

三、总结

技术建构论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任何情况下,社会建构理论引入了一种非确定性的技术变革模式,而技术创新的社会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的社会影响。技术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在技术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下,把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分析,可以为技术性分析和规范分析奠定基础。加强社会建构论是希望更多人能够注重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握技术的适度性和适宜技术的可能性,使用社会建构论指导我们正确地利用当代技术,并解决目前诸如人口、生态、能源、和平等全球性问题,真正促进技术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1972:505.

② 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念.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40.

③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 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肖峰.略论技术的社会哲学[J].哲学动态,2003,03:27-31.

[5] 肖峰.国外SST研究述介[J].哲学动态,2001,07:26-30.

[6] 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7] 罗伟等著.技术创新与政府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邢怀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9] 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09:27-31+37.

[10] 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