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6-10-29 09:17高希何蔚超韶阿俊
2016年29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技型人才培养

高希+何蔚超+韶阿俊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建设开局之年,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经统计,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65万人,就业创业形势异常严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这当中,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创业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发展对策,研究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科技型;人才培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达到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诚然,创业时代呼唤科技型创业人才。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与技术的不断融合,培养有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的科技型人才尤为重要。

一、科技型创业人才的内涵

笔者认为,科技型创业人才应该是指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为基础,将科技创新的能力转化为经济生产要素,创办企业,将科技成果与经济市场有效结合,独立承担风险,获取回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一类群体。

科技型创业人才一般具有三个属性。第一是创新性。科技创新人才一般拥有某项自己的专业特长、专利技术,通过将创新成果转化,使创新成果能够满足于市场的需求,获得收益。第二是社会性。科技型创业人才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他们能够主动寻求自身的特征和社会特征之间的相同点,进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认同。第三是资本性。科技创业人才自身即为人力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功能。

二、培养科技型创业人才的现实意义

科技型创业人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创造者,尊重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大批科技型创业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的知识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知识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产品或创新导向的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其次,我国民族产业正在逐步成长,这就亟需高校培养大批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国际市场与国内产业升级需要,并且掌握高新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创业教育适应当今社会经济调整时期的人才需求,是新时代下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需要。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以不断加强,取得了诸多成效,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以及服务地方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创业促进就业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最具创新、创业潜力,应在“创业带动就业”上走在前列。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自然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将他们从未来的求职者变为岗位的创造者。[1]

三、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高校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为宗旨,按照“课内课外两翼”、“理论、实践双管”、“普及、精英双层”的工作思路,开展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既符合学校实际,又能满足学生需求的科技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创业课程平台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一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注重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设置,挖掘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科技型创业人才,可构建“必修+选修”、“线下+线上”的“立体化、多面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出一批科学实用、资源共享的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MOOC、视频公开课等系统开放课程,全方位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与校友资源,组建一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指导服务创业团队;创业导师团队可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来提升授课水平。

(二)加强创业交流平台建设,培养创业素质

高校还可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企业家和创业导师来校开展创业沙龙、讲座,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搭建创业的交流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针对科技型创业人才,学校可通过科研训练,开设KAB(了解企业)、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及其他网络创业培训等创业培训班等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三)加强创业竞赛平台建设,提升创业能力

高校应鼓励科技型创业人才积极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并制定配套政策,对竞赛获奖学生,在成绩换算和免试研究生中给予分值奖励,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培养目标。于备赛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综合类创业竞赛,全面提升参赛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实体创业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着力建设好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借助学科优势,强化科技引领,注重创新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整合多方资源,打破成果转化壁垒,贯通创业服务链,强力扶持科技型创业人才开展实体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服务支持,实现学生成功创业。[2](作者单位:1.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2.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婷婷,史昱.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科技创业人才[J].理论研究,2011(08):77-80.

[2] 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26-29.

[3] 周方涛.科技创业人才的属性特征述评与环境弹性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8):141-145.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科技型人才培养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民营科技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顶天立地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才供给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