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以学定教,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6-10-29 12:19刘寿华
江苏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天游峰学情王老师

刘寿华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王永林老师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紧扣“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立足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以学定教,引导学生与天游峰对话、与扫路人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领悟表达方法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言、得意又得法。

一、目标精准,清楚地知道要教什么

王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跟扫路人学做人,和章武学作文,与同伴学识人。第一个目标属于情感体验、精神感悟的目标,对一篇写人散文来说,扣住“情”就扣住了重点,学生通过与扫路人对话,感悟老人豁达开朗的性格,受到情感的陶冶;第二个目标指向表达,重点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很显然,这篇文章体现在写作策略上的侧面描写、外貌分层描写等都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增长点,学生可以通过与作者对话,习得写作方法;第三个目标指向阅读策略,会读一篇写人散文,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这三个目标,基于六年级的学情,定位散文的文体,聚焦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达成。

二、学情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的“度”

哪些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想知道、应该知道的?只有基于学情的学习,才是真正发生的学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游人和作者在天游峰上是什么样的表现?”上课伊始,一个问题便唤起了学生的回忆,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也了解了学情,为后面教学作了铺垫。“你们平时写人,通常用哪些方法?作者笔下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来的呢?”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通过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是学生常用的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同样是外貌描写,作者与我们平时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老人引作者进了屋,还沏了一壶茶,应该说了很长时间的话……为什么作者只选这三句对话呢?”这种贴近学生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一般散文的结尾都是别有意蕴的,这篇散文的结尾你读懂了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开放的问题,使教学内容从学生的阅读中来,再通过阅读去解决,教学的度得到了有效的把握。

三、方法巧妙,有效地落实了怎么学

“联系比较”是王老师这节课引导学生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扫路人真的不累吗?那为什么作者认为他累呢?”通过联系天游峰的高、险、陡,联系游人在天游峰上“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的表现,联系作者上了峰顶的“好不得意”,再联系老人自在悠闲的语言“不累,不累”,这些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老人不累背后的豁达开朗的理解水到渠成,使其情感朗读得到了升华,难点得到了突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王老师带领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剥开这层外壳,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从文字背后读出了老人的内心世界。

将《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四年级学过的《黄河的主人》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都从环境描写、旁人表现、作者感受这些角度进行了侧面烘托,至此,写作的密码得到了破解。而王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接着,他让学生运用今天发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身边的普通人,实现了读与写的迁移。

整节课的教学,教师沉稳大气,收放自如,语言充满智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投入,课堂氛围轻松而又热烈。当然,教学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因为课堂前半段投入的时间过多,后面比较两篇文章时在时间上就显得仓促,没能淋漓尽致地实现教师的意图。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天游峰学情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文化遗踪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有趣的动物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理解课文的小妙招: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