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第11届江苏省“杏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叫作“让学习真正发生”,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今天难道存在没有学习的课堂吗?显然主题所指并非此意。那么它希望传达什么意涵呢?
即使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学习也是很容易发生的。欣赏一首乐曲,与朋友交谈,沉思,甚至发呆……个体在其中都会产生新的体验,丰富自己的想象,尝试更自由的精神联结。
可是进入了学校教育,就不是所有形式的学习活动都被同等对待了,它们中的一部分被突出强化。行为主义大行其道时,可见的行为改变被称之为学习,内隐意识被忽略;认知学派后来居上时,人们臆想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被认为是学习,外显不再重要,兴趣情意也不被看重;建构主义被广泛接受时,参与体验与对话建构被认为是学习,倾听接受静思默想又常常被边缘化……这不禁让人生疑,如果那些曾经被强调的部分是学习,那被忽略的部分是什么?如果“重要性”只是一种知识论而非存在论的假设,那么我们不停地选择各种“主义”,将部分经验抽离出学生生长的整体情境加以强调,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学习的发生?这样看来,这个有趣的问题就变得有些严肃起来。因为如果被忽略的部分并非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那么我们为着学习的忽略反倒忽略了学习本身。
借助理论认识、为了学生的学习而组织起来的教学活动何以阻碍了学习?我以为过度依赖专业性是症结之一。专业理论往往是经过抽象以损失意义为代价来争取普遍性的,而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意义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们体现的是价值。
在今日,抛弃专业知识显然不智,但是太紧地跟从专业知识而抛弃日常判断恐也不值,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会被新知替代或重新书写甚至被彻底颠覆,我们何以能够保证,今日所忽视的可能性在未来不重要呢?
诉诸日常的理解,学习就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某种标准来一劳永逸地加以区分的活动。比如《论语》中颜回的形象一直是愚、默。孔子有一日与颜回讲了一整天的话,颜回毫无不同意见,但孔子回头观察他的行为,倒也使自己受到启发,认为“回也不愚”,孔子对颜回相同的学习状态有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这在以专业理论的视界看来也许是需要避免的矛盾,但在日常的眼光中,它就是人的存在的丰富性的体现。日常判断最明显的价值就是保留了人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
教师诉诸日常,借助经验,参考自己的生活成长史,就会意识到对学生而言,有价值的学习不能因为局部知识的发展而阻碍整体人格的生长,不能因为特殊技能的训练而损害朦胧的兴趣和热爱,不能因为学习内容求多求满而霸占孩子游戏和玩耍的时间……
诉诸日常,尊重常识,学习的发生恐怕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那就是天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