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发
【摘 要】孙万福作为甘肃陇东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民,过着与其他农民一样的乡村生活。1936年6月,曲子被红军占领并成为中共辖区,孙氏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变,他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中共党员再而成为劳动英雄与劳动诗人,其个体生活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本文通过对孙氏个体生活史的阐释,意在构建延安时期边区农民个体的思想观念与日常生活图景。
【关键词】孙万福;劳动英雄;个体生活史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4—0095—06
孙万福是一个淳朴而不识字的中国农民,以其求生的本能和渴望,与命运抗争,与剥削争斗,与灾害较量,与穷困搏击,其曲折、勤劳、拼搏的一生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命运连在了一起,演奏着一幕幕与芸芸众生相同又不同的个体生活史。孙万福由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劳动英雄与劳动诗人,其个体思想观念、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也深深地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的本质和变迁的真相,不是那个时代、社会中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更不是所谓历史规律的逻辑推演,而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普罗大众的观念、日常生活和行为选择的细节变化。“个人生活史注重微观历史和细节还原,聚焦一个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态,就人论事、就事说理,真实地反映出普通人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历程,这有助于发现被宏观历史忽略或无法收纳的底层‘无言的群体,厘清被意识形态化和‘革命阶段化所遮蔽的中国社会真实的发展过程。”[1]68-72恰如王笛先生所言:“历史研究的价值不是由研究课题本身的重要性来决定的,而在于研究的历史眼光和历史解释,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对象,史家却能从中发现认识和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2]30-33 但史学界对于个人生活史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尚少①。故笔者根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对孙万福个人生活史进行阐释,意在构建延安时期边区农民个体的思想观念与日常生活图景。
一、普通农人孙万福
孙万福(1883—1944),甘肃环县曲子镇②刘旗村人,祖辈以农为业,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无力入学即随父为农。如时人记载:“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分散落后的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都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着广大乡村,成千上万的农民终日辛劳难得温饱。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盲高达99%。”[3]566“国民党统治时期,环县山区群众不但生产落后,非常贫穷,而且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在旧社会没有文化人,人民群众封建思想迷信色彩浓厚,事事求神,听天由命,思想守旧。……绝大多数孩子长到八九岁时,就让上山放羊放牛,拉柴压粪,开始承担着较重的家务劳动,这就是孩子的命运。在旧社会,只有距环县90华里的曲子镇有一所高级小学。……当时环县城附近没有一所正规学校,只零零星星有些私塾,但学费很高,穷人孩子还是上不起。”[4]3891946年11月,土改工作组成员胡明来陇东时,仍然记载着:“此地妇女大半缠足,天足在少年女孩里边都是凤毛麟角。小农经济为主,加居住分散(一个村庄只二三户;一个乡两端相距30里,且高山深沟纵横),妇女每年除在有限的亲戚中走有限几次外,几全不与人来往。文盲在妇女中是百分之百。……,我走了一个乡,三四十岁的处男,已见到好几个。”[5]18
青年时期的孙氏,家有土地30多亩,日子虽过得艰辛,但尚能生活。其父去世后,家业日衰,田产典当无几。为谋生计,除耕作薄田外,兼作小卖。孙氏虽一字不识,但天资聪颖,能言善吟,出口成章。解放前乡民每耍社火,必以万福为“春官”③,其吟唱诙谐幽默,语言质朴,比喻形象,深为群众所喜闻,方圆数十里皆知其名 [6]411。农村过红白喜事,他常为总管④,在曲子一带很有名望。边区领导人周扬曾写道:“孙万福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在他更善于把这些思想和情绪化为生动活泼的、带有丰富色彩的语言,不仅个别的句子带有诗意,而且通篇带有诗意的结构和风格的语言。他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一个字,完全凭着他的好记性。他时常在话里使用着一些成语,形象的比喻,而且有时使用得那样恰当,使旧的成语获得了新的内容和生命。”[7]
1927—1929年,不惑之年的孙氏,也与其他农人一样,经历了陇东百年不遇的大灾荒,孙氏本已清贫的生活一下陷入了绝境。史载:“甘肃情况已将无人迹,查灾者多不敢深入,恐粮尽水绝而不能生还。”灾民寻找一切代食品,“凡树叶、树皮、草根、棉籽之类,俱将食尽[8]23。环县“草山干枯,牲畜大量死亡。贫苦农民乃至中户人家从十七年夏天开始吃麸、糠、树皮。十八年春,演武、天池等地之饥民始向陕西逃荒。全县饿死、病死者甚多。麦、米每斗售价至十块银元。” [6]273庆阳农会会长张精义也曾记载:“大旱经年,夏禾中萎,粒如口稗,亩不盈斗。……田产物什,减价出售,无人过问;卖妻鬻子,日号于市,甚至有仰药而死者。黠者流为盗贼,老弱殆转沟壑。若不设法急赈,变生不测。”[9]849 陇东民间传有民国十八年(1929年)“人吃人,狗吃狗,山里老鸦吃石头”之民谣[10]409。
在这次罕见的年馑中,孙氏一家与其他贫困乡民的命运一样,把土地典当一空,一家八口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1930年,孙氏租种地主川地20余亩,年终收获杂粮不足10石(5000斤),除过苛捐杂税和地租,剩余3石粮食,不够家人糊口。为了维持生计,孙氏又借债办起磨坊,靠给别人磨面赚麸子度日。到1936年曲子解放时,孙氏已负债6000余元[11]190。
可见,作为普通农人的孙万福,因在村中常担当“春官”与“总管”,而聊博乡村名望,但他与其他普通农人并无二样,以其求生的本能和渴望,与命运抗争,与剥削争斗,与灾害较量,与穷困搏击,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仅是一个默默无名的过客,并未受到历史的眷顾而名留青史。
二、劳动英雄孙万福
1936年6月,中共发动了西征战役,占领曲子,建立了革命政权。在革命政府的领导下,曲子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孙氏分到川地20余亩,牲畜2头,生活大为改善,命运也开始转变。如孙氏所唱:“毛主席,他一来,衙门大敞开,谁有苦来谁有冤,一起吐出来。打倒土豪大恶霸,穷人把头抬。”[11]190
1939年,由于孙氏的忠厚朴实、勤劳能干,被刘旗村民推选为“优抗”代耕队长和小学名誉校长。在孙氏的领导下,刘旗村5年为本村4户抗日军烈属义务耕地250余亩。作为荣誉校长的孙氏,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对本村教育极为热心,经常到学校修理桌椅。如发现退学孩子,就亲自上门动员学生复学。为了学生上学方便,孙氏用自家的木椽、木板先后在环江上架起了8座木桥。尤其是对上不起学的孩子关怀备至,经常用自己的钱给他们买笔买纸。孙氏热心公益的先进事迹,备受乡民的称赞和政府的认可。1940年,孙氏经陇东分区专署专员马锡五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56岁。
1942年,边区进入了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作为党员的孙氏,积极响应边区号召,开荒50余亩,再加上历年开荒和解放后分配的土地,共种粮田180余亩。“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多积肥,孙氏常年坚持拾粪。甚至去曲子街办事,孙氏也担着粪筐,拿着木锨,随时拾粪。一年之内,拾粪500余担。并且,对牲口圈、猪圈、茅厕等,孙氏更是天天用肥土垫一次,一年掏土肥3000余担[11]192。
庄稼离不开粪,更离不开精耕细作。孙氏种麦子,麦地普遍耕3次,即头次粗,二次细,三次上粪耕的深。麦子在白露前后种上之后,孙氏还要耢3次,即头次由北向南耢,二次由东向西耢,三次是待春雪融化后,再耢上一次松土。孙氏种糜谷等作物更为讲究,特别是锄地,糜子刚长出两个“耳朵”,谷子长出得有针长,他就开始对糜谷锄草分苗,直到二次壅上土,三次净过地,才算满意。
辛勤的劳作,精心的管理,使孙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42年,打粮20余石,达到了“耕一余一”⑤;1943年,收粮食60余石,饲草2万余斤,瓜菜3000余斤,棉花12斤,达到了“耕一余三”,并连续两年超交公粮700余斤[11]191。
自己过上好光景的孙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更加心热社会公共事务,带头组织了刘旗村变工队,增开荒地400余亩,多打粮食60余石,使一部分村民生活大为改善。同时,孙氏还督促本村5名懒汉二流子参加生产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2]。如本村村民杨占琪,耍赌、抽洋烟,一年四季不回家,当了10年的二流子,但在孙氏的督促教育下,发生了转变。
此外,孙氏更是一位拥军模范。1940年,他把自己的20亩川地长期借给驻防曲子的八路军三八五旅种菜。逢年过节,他都提上自家的黄酒、猪肉、鸡蛋、蔬菜慰问部队战士。1943年春季,驻防曲子部队开荒种糜子时,他充当义务“老师”,与战士们一起刷硷埂(地埂)、垒地畔、挖圪崂、填水壕,并亲手在挖过的荒地里散播上糜子,年终收获100余石。对此,八路军三八五旅旅长王维舟曾说:“这是孙万福的好处啊!”并号召部队战士向孙万福学习农作法[11]192。
1943年11月,孙氏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随后出席了延安劳动英雄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三、劳动诗人孙万福
青年时期的孙氏时常担任村办社火队的“春官”,以博闻强识、善于吟唱而闻名乡里,但这并没有给他博得农民诗人的头衔与荣誉。乡民仅认为孙氏“很会说话”、“嘴巧”、“记性好”,这既是每位社火队“春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稀罕。
1943年12月,边区政府给予劳动英模极高的礼遇。大会会场的布置就很好地说明这点:主席台前挂着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肖像,排列着吴满有、申长林、黄立德、李位、冯云鹏、张振财、刘玉厚、赵占魁、郭凤英、张芝兰、贺保元等十余位劳动英雄肖像,劳动英模与领导人肖像一起挂在主席台上。会议持续20天,制定了1944年大规模发展生产的方针和办法,并表彰劳动英模185名,其中25名获特等奖,各得奖金3万元;34名获甲等奖,各得奖金2万元;8名获乙等奖,各得奖金 1万元。所有参加大会的劳动英雄都由边区政府发给奖状,由毛泽东、朱德、高岗、贺龙、林伯渠、李鼎铭等亲笔题词[13]56。作为劳动英雄的孙氏,不仅参加了这次历史盛会,而且还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其他被接见的有:张振财、申长林、刘生海、张清益等17位劳动英雄)。在与毛泽东谈话时,孙氏即兴编唱了: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咋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
来了咋们的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咋们能过上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
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
千年的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当孙氏吟唱完之后,一语惊四座。毛主席拍着孙氏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但孙氏却回答:“我一字不识啊!”随后,孙氏的“才慧过人”不胫而走,周扬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接见,并让孙氏在延安大学欢迎劳动英雄大会上现场吟诗,以飨听众。孙氏连吟5首,其中两首为:
一
咋们毛主席比如一个太阳,
比如东海上来一盆花,
照到咋们边区人民是一家。
比如空中过来一块金,
边区人民瞅到一条心。
二
半辈子福——务树木,
眼前的福——压粪土。
七十二行,庄稼为强,
一粒落地,万粒归仓。
劳动英雄,夏秋二令。
做的大大地垛片一场。
打下来先完这一点儿救国公粮,
剩下的余粮吃起来比人家都香⑥。
周扬听完后,便说道:“这个老头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他的讲话就像诗一样,简直是很出色的朗读啊!比某些职业的朗读诗人还高明呢!孙万福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诗人。”[7]
孙氏的诗歌,不论从基本的语言修辞来打量,还是从严格的文学要求来评判,或许存有不少的毛病与缺点,但这些并不是本文讨论的主旨和重点,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重要的是孙氏是一个不识字的庄稼汉。读者呀,请你细读,这些是一个不识字的诗人作下的诗,真正老百姓的诗!这里面有对于人民领袖的歌颂,和对于人民压迫者的咒骂,有对劳动的赞扬,战斗的号召。他的歌颂和赞扬,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他用太阳来比喻毛主席,又拿花和金子和空中连在一起,就根据修辞学的迂腐观点来责备他的隐喻的混乱,这些“照到咋们边区人民是一家”、“边区人民一条心”,这个他诗中的重要意思我们不能看漏了。他又用了“盘龙卧虎高山顶”这样的句子来歌颂领袖,但又紧紧接了一句“高楼万丈平地起”,就更明确地表示了革命的领袖与群众的关系,描出了无产阶级领袖的特点。“劳动英雄积草囤粮”,说出了生产与战斗的任务的不可分开。“打下来先完这点儿救国公粮,剩下的余粮吃起来比人家都香”,表现了老百姓与自己政府的关系,以及他们对政府的拥护的热忱。孙万福唱出来的就是这样的战斗的政治的诗歌。你看他每一句都是歌唱得多么正确,他唱的是道道地地的人民的观点。”[7]
如时人所言:“孙万福六十岁了,可是并不算迟,他看见了一种美满的世界。他在劳动英雄大会上,一口气作了五首诗。这是极可宝贵的事!——他是农民,他在劳累中感受到种种形象;他不识字,可是他懂得语言的魔力,他用熟悉的生活来歌唱;他歌唱谁,咒骂谁,那都是人民最真诚的话。……如果没有孙万福的诗,我总觉得在劳动英雄大会上的收获中,会缺少一颗发亮的星,或智慧的歌颂吧!”[12]
四、一个时代与一个人
孙氏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又是不平凡的一生。所谓平凡,是因为作为普通农人的孙氏,与其他贫苦农人一样,共同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艰难与坎坷;所谓不平凡,是因为孙氏是一个享誉边区的劳动英雄和劳动诗人,这是其他农人所欲得而不能得的头衔与荣誉。作为普通农人,孙氏并没有想过甚至不敢想“劳动”可成为英雄。他忍受着社会的压迫,顶着生活的困苦,辛勤的劳作,养家糊口,和其他许多陇东农人一样,都是劳动的好把式,盼望过上好光景,向往太平生活。劳动、勤奋的劳动本身就是农人谋生的本分之责,是乡村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可值得自豪的壮举。作为社火队“春官”,孙氏博闻强识,善言能吟,并没有想过自己创作、写诗,甚至成为诗人而流芳百世,这些都是陇东乡村“春官”角色的基本功。在乡人眼中,这仅是为了多获得一些收入,至多博得一个“嘴巧”、“能说”的名号,并不是什么诗歌,也不可能成为“劳动诗人”。
“时势造英雄”,同一人在不同的时代肯定有着不同的生活图景,孙氏便是延安时期成就的一个普通农人之一。1936年6月,曲子被红军占领并成立了革命政府,政府实施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贫苦农人孙氏不但分到了土地,而且被选为“优抗”代耕队长、小学名誉校长与村长,使孙氏参与到这个与自己生活休戚相关却无关的世界——本村的公共事务,也使其社会地位与身份发生了转变。孙氏曾感慨地说:“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帐也还了,地也赎了,牛羊也有了,这都是您(毛泽东)给的,没有您,我们这些穷汉子爬在地下一辈子也站不起来。”[11]190随后,孙氏更加热心服务于政府与地方公益,被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边区的社会政治生活使孙氏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938年后,中国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国共关系日趋紧张,于1940发生了第一次摩擦,国民党开始克扣八路军的军饷并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使本身经济薄弱的边区一下陷入困境,中共为了应对经济困难,全党上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劳动英雄与劳动模范便是边区发展生产的重要激励机制之一。
作为党员的孙氏,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成立变工队,多开荒地多打粮,于1943年11月被评选为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参加延安劳动英雄大会,并获得奖金2万元及边区政府奖状。这次劳动英雄大会期间,孙氏又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劳动诗人。对个人而言,这的确是莫大的荣誉与尊严,当孙氏踏上曲子街,群众就高呼:“咱们的老英雄回来了!”他立即被围在人群中,几十只热情的手朝他伸过来了,他不知道先拉着那只手好,自己手里拿着马缰绳也不知道给谁接过去。一时之间,大街小巷笑语喧哗,乡亲们都拢过来,一条小街他半点钟才走出去。回到家里已经天黑,村里又拥来十几个妇女、四五十个男人,满满挤了一窑,兴高采烈地一直谈到鸡叫三遍。……人们都散了,杨世喜的老婆还不走,她说:“孙二叔!我能当劳动英雄吗?”他说:“谁个不能?”她说:“我也要去延安见见世事,见见毛主席。”他说:“这是咱们的日子,谁个不行!”[12]如时人报道:“各机关均派代表参加,完小全体师生排队欢送,妇联更发动城关妇女为劳动英雄献花,前面鼓乐齐奏,‘欢送兴县劳动英雄参加劳英大会的横旗后面,各劳动英雄头罩毛巾(奖品),胸挂鲜花,在汹涌的队列前绕城一周,一路观众塞途,高呼口号:‘尊敬劳动英雄,‘劳动英雄是最荣的。”[14]这也诚如孙氏自言:“只要把我名字留在世上,作为一本书,说是谁谁谁,陇东曲子县孙万福,在延安开劳动英雄大会上说的话,留着诗,那我死了后,你们一念起我孙万福种庄稼的办法,我的鬼魂一扑就跑来,很喜欢地站在你面前。”[12]这句话,更能真诚而深挚地表达了孙氏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个从底层农人到劳动英雄和诗人的喜悦、甜蜜、自豪与尊严。
但从边区的角度而言,劳动英雄的意义与影响远远胜过或超过劳动诗人,政府通过劳动英雄的典型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发展生产,培育民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边区目下的经济困境,周扬曾一语破天机:“但是孙万福是一个劳动英雄,一个庄稼汉,对于他,劳动比诗歌不知要紧多少倍。我的简短的介绍也就在此停住吧,让我为他祝福,祝福他健康,祝福他明年的更好的收成:第一是在粮食上,第二,如果他愿意,也在诗上。”[7]
结语
1944年7月13日,孙氏渡环江时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为公殉职(为变工队卖油),结束了自己平凡而不平凡的一生,政府为其举行了追悼会。作为贫苦农民的孙氏,劳动、辛勤的劳动本身就是农民的谋生手段与生活方式,也是通向富裕之路的门径。在乡村社会中,是最熟悉不过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稀罕。作为“春官”的孙氏,博闻强识,善言能吟,是陇东乡村“春官”角色的基本功。在乡人眼中,这仅是为了多获得一些收入,并不是什么“诗人”。
但在特殊的历史时空中,孙氏从一个普通的底层农民到乡村精英再到劳动英雄与诗人,个体的能动性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国家也是不容忽视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在国家主导下,普通人的确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普通人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或英雄,这不仅暗含着个体行为符合政府主导的要求和需要,也需国家力量的运营,更需一种“时代机缘”。
注释:
①截至目前,关于个人生活史的研究论著大都限于民俗、教育方面,直接涉及历史学的很少。其中,代表性论著有行龙《在村庄与国家之间——劳动模范李顺达的个人生活史》(《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中国文联出版2008年版)、李辉编《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年版)、陈映芳主编《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清秋子《张爱玲私人生活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等。
②曲子曾为国民政府环县所在地,1936年6月,红军西征占领后,曾在今天的环县境内设有曲子县和环县,孙万福属于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曲子县,建国后,环县与曲子县合并为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在环城镇,至今未变。
③“春官”为古官名,颛顼氏时的五官之一,《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在陇东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中,“春官”为乡村社火队演出的主角和核心,“春官”的口才好坏对一个社火队有着重大影响。他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天官”向乡民报春、赐福与禳灾。一般情况下,在社火演出中,“春官”说辞有一套固定套路或程式,比如每到一户农家,可能都会说:这个庄子面向阳,风水好来人气旺,牛儿壮来羊满圈,日子赛过活神仙。但大多情况下,为即景抒情、遇人说事,要求“春官”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口齿伶俐。说的事物不但要真实客观,更要讨户主欢心。如果说的精彩,户主会增加“赏金”。在社火队的收入分配中,“春官”收入分配高于一般社火成员,次于“社头”或“箱主”,有时候甚至多于“社头”,因为户主的“赏金”,或者由于“春官”说的精彩,户主增加的“赏金”一般为“春官”独享,不纳入社火队分红之中。
④总管,是陇东乡村过“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之时,所聘请的主事人(主管人),一般情况下,对民间礼俗仪式较熟稔,如果能说会道,见多识广,更能彰显事主的地位和脸面以及过事之氛围。如在婚事中感谢媒人的说辞:给媒人把酒看起(斟满的意思),桌子房,碟子圆,快把媒人请上前。荒山野岭跑成白路了,一双鞋底磨透了,女方男家都跑遍了,烧酒黄酒喝美了,猪肉油饼咥(吃)胀了,终于把两家说成一家了。你看乃咥的嘴油的脸大的肚子圆腾腾的,新人把乃好鞋送一双,两个擦口(衣服上的口袋)喜糖都装满,礼送入座(众人发笑)。
⑤耕一余一,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时期所提出的号召,即耕种一年吃两年。
⑥其他的三首为:(一)咋们劳动英雄来开会/看来生产展览品/延安的头一景//咋们毛主席号召——盘龙卧虎高山顶/高楼万丈平地起//咋们劳动英雄回家/个个心里喜。(二)劳动英雄积草囤粮/朱总司令贺司令统军养马//先运粮/后行兵/各个军队都是二十几岁的小英雄//背枪上马/才是人强马壮/才能作战//打日本鬼子/打顽固分子/才能打胜仗。(三)他蒋介石比如一个妖蛇/他入乌江/乌江对岸上放豪光//他的死水怕勺舀/江净水干他自己亡。参见周扬:《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载《解放日报》,1943年12月26日。孙还编唱了《抗战有剧团》、《赵县长》、《高司令和自卫军》、《马专员》、《二流子要转变》等十几首,但以《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最为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戴建兵,张志永.个人生活史: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增长点[J].河北学刊,2015(1).
[2]王笛.不必担忧“碎片化”[J].近代史研究,2012(4).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4]环县党史办.李文芳回忆环县完小的创办和发展[M]//刘凤阁. 陕甘宁边区陇东的文教卫生事业(内部资料).庆阳:甘肃庆阳印刷厂,1992.
[5]王文先.庆阳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 [M]. 内部资料,2007.
[6]环县志编撰委员会.环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7]周扬.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N].解放日报,1943-12-26.
[8]温艳.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D].西北大学,2005.
[9]张精义.庆阳县志(16).艺文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10]宁县志编委会编.宁县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11]中共庆阳地位党史办,中共华池县委员会.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内部资料)[M].甘肃省庆阳地区印刷厂,1996.
[12]平明.悼不认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N].新华日报,1944-01-11.
[13]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14]社论.各地欢送劳动英雄,兴县庆祝劳英大会 [N].抗战日报,1942-12-17.
【责任编辑 刘 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