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现代宽带技术和终端多样化,基于无线网络和手持终端的学校,这样的教育方法开始实践,教育可能会进入一个互利师生的时代。
慕课来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宽带技术和终端多样化,基于无线网络和手持终端的学校,这样的教育方法开始实践,教育可能会进入一个互利师生的时代。
在人类文化史上,印刷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互联网有可能是印刷术之后教育最大的革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曾经历了这样的历程——黑板加粉笔、PPT和多媒体,现在是互联网。慕课是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在线学习生态链,从在线学习、分享观点、在线完成作业,直到在线考试获得证书这样的一个完整过程。
慕课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知识代入模式碎片化。慕课以短视频、大约10分钟左右的交互式的练习题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方面它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可持续地更新、优化和整合。现在高校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更新赶不上科技的发展,教材滞后,照本宣科。碎片化教学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二个特征是富媒体化。在一些慕课的短片里,吃的、喝的、玩的都有,非常立体,非常有趣。
第三个特征是学习行为自主化。学生从选课到学习自主性很强。在选课的时候,从文字介绍到视频简介,从教师信息、教学大纲、课业负担、学习的课程组合,到以往学习者的课程评价,学生可以充分获得此课程的相关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从视频开始,包括阅读,然后扩展资源,最后完成作业,其中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测验等线上互动,学习行为的自主化非常鲜明。
慕课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01年MIT提出开放课程,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进OCW,即开放的教育资源,开放度进一步提升,然后发展到今天的MOOC。与前面两个阶段最大的不同是,MOOC实现了在网络上开放课程,大规模学习,并主动进行教学互动。
慕课对大学管理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教育相比,慕课首先打破了教育围墙。以后学校的围墙不再明显,同时课堂也从固定走向流动。这样一来,无论国别、种族、年龄、学历,学知识的门槛没有了,只要有愿望和需求,就可以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去获得所需。
其次是翻转课堂,我认为这一点最重要。在传统课堂里,课内是知识学习,课外是知识的内化。现在翻转过来了,课内实际上是知识的内化,而课外是听讲、看书、看视频。
第三是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课堂主角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在慕课里,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讲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已经变成一个导师,甚至还是导演。整个视频的设计,各种媒体的运用,作为导师的角色出现,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原来指定性的教学任务变成学习服务。学生角色也发生变化。慕课是构建知识的课堂,主角完全是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并非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也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
慕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给大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一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冲击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过去主要是以“授”为主,授什么,怎么授或者授多久,都由教师来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现在改为以“学”为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不断地重复,直到学懂为止。也强调学生的体验和互动。
二是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过去的教学是四五十分钟一堂课,教师满堂灌,照本宣课,学生上课时很容易昏昏欲睡。传统教学强调“三材”—人材、器材、教材,教材经常滞后。现在通过慕课,可以把教材更新,虚拟实验成为实验教学的新手段。在精巧的课程里,除了微课程以外,中间穿插两三个问题,最后在线交流。
三是教学评价更加真实。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授课”的效果,让学生去评价教师,经常简单地让学生打分。对学生要求严的老师,往往分数都不高,反倒糊弄学生的,分数比较高。现在,师生和学生之间自由互动,学生可以用眼睛和耳朵来投票。
四是高校人才的交流和竞争更加激烈。现在中国高校的一大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过去我们都会说出我们哪门课是哪位老师讲的,现在的学生能说出上过的得意的课程,但说不出老师姓什么。现在通过慕课的管理,让师生亦师亦友。师师关系应该是激烈的竞争,良师、大师可能被称为红人,这些优秀的老师可能被别的学校挖去;但是你如果要是劣师,一样会被淘汰。生生关系要求深度合作,结成一个自主学习小组。这里面我想强调同学的广泛性。这门课可能是同学,但是下一门课程可能有了另外的新同学。
五是倒逼大学教育改革,即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学籍、学分、学历证书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学分怎么认证,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终身教育等在线教育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探索课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高校没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这些事情是没办法做的。
慕课对教育公平和终身教育的贡献,对传统教与学关系的改变,毫无疑问会给传统大学带来巨大冲击。如何迎接这样的挑战,是每一个大学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传统大学会消失么?
历史上,大学一直发挥着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不断传承知识文化,也改变着所处的时代。随着慕课的到来,传统大学教育会消失吗?
我认为,尽管慕课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大学不会消失,慕课不可能取代大学的校园教育。其一,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有育人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大学的文化传承,还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慕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它只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其二,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一样的,是有层次的。面对这样的层次化的要求,不同的大学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都不一样。中国高考制度把人分为不同层次,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的学生,制作不同层次的梦。即便是培养目标一样,学生的能力、素质也不一样。慕课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其三,慕课对那些学习积极性很高的、自觉的学生,和对所谓的二本、三本的学生效果是不一样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性不强的学生,学习效果就不太好。其四,不同的专业课程效果也是不一样。所以,对有些课程,对学习主动性较弱的群体,我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有些实验可以用慕课代替,但是很多真实的实验课不能替代,尤其是还有社会实践,这些都不可能被慕课完全取代。
那么,面对慕课,高校怎么办?首先要把开放的资源纳入发展战略里,要支持教师、学生先行先试。让教师把自己的课件先作为开放的教学资源,同时要探索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我认为目前慕课+clossroomde 这种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可能是最佳的。其次是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教学、学习、学生等管理制度。第三是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怎么做?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需要高校去探索。最后一个问题是完全学分制。中国的完全学分制还没有完全落实,我们要把学分制度的框架建立起来,再去推慕课。把人才培养真正变成一个个性化的育人形式。
慕课彻底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学生以后是主体,教师和网络以后共同辅导,这样一种“双主”关系,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对教师来讲,除了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学习教学设计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慕课实现了每个人在学习的选择中,自己建构自己。
(作者为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专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工程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