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
新常态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钢铁产业仍将在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和国际产能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钢铁产业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强、亏损严重、经营困难等严峻挑战,当前去产能是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必须坚定决心、认真完成任务。
但去产能不是去钢铁,不是去掉好企业,更不是一去了之,而是亟需把握发展规律、加快创新发展,坚决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要求,有效化解严重的过剩产能,切实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钢铁产业发展形势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持续增加,全球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全球钢材需求总量进入平台期,呈稳定波动发展态势,钢铁产能过剩已是全球性问题。国际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国际钢材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钢铁的产业形态、生产经营、发展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钢铁材料与其他材料走向即互相竞争又协同融合的大趋势。铁矿、焦煤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增强,价格波动加剧,世界矿业投资风险加大,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先进钢铁强国依托再工业化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在中高端钢材市场把占制高点,一些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的优势,对普通钢材市场形成分流,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加。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国钢铁产业仍拥有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世界最全的产业体系、世界最好的人才基础和世界最新的技术装备,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中高速,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问题是主要矛盾,特别是我国钢材消费峰值已过,未来钢材消费总量、消费强度总体趋于下降,钢铁产业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主战场。在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过程中,提高钢材供给质量、改善钢材供给结构以及绿色化和智能化将形成推进钢铁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钢铁产业亟需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向绿色制造、品质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变。
如何推进钢铁业改革
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也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钢铁产业如何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而言,就是要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当前紧紧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深入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导向,探寻解决办法。
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钢铁产业在几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如在创新方面,我国钢铁产业仍存在自主创新长期投入不足,缺少原创性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弱化,创新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此外,还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一些不合规和无效低效的企业,钢铁制造、服务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等不协调的问题。
“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其中,去产能处于首位,而钢铁产业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去产能的重点所在,因此,去产能是钢铁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务。
目前,去产能进展缓慢,虽然面临职工安置、债务处理等一系列挑战,但仍要坚定去产能决心,加快去产能步伐,妥善解决好产能退出所造成的职工就业和债务问题。
结合中央开展的专项督促工作,一定要有力有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强化依法依规彻底淘汰落后和不合规产能,特别是彻底淘汰地条钢等落后的钢铁产能,加快推动无效产能和低效产能尽早退出。
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联合重组,引领有序发展,提高钢铁竞争力。此外,还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等行业特点,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淘汰落后和不合规产能的作用,不能把去产能简单化和理想化,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和经济规律简单地一刀切和切一刀,更不能把好企业淘汰掉。
在聚焦钢铁去产能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他几个重点任务对钢铁产业的要求。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产业在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也有大量工作和空间。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产业在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也有大量工作和空间。
如截止到2016年6月底,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负债率已达70%,比制造业55.2%的平均水平高出14.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债务问题突出,容易诱发区域金融风险。特别是钢铁企业在财务费用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压力凸显,不堪重负,成为制约钢铁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我国钢铁产业在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品质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和国际发展等方面的短板也亟需弥补。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针对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和差距,钢铁行业应积极应对,问题就是机会、差距就是潜力。钢铁产业要主动适应、引领、把握新常态,利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和社会政策,推进“九化协同”创新发展,重塑价值链,进一步全面提升竞争力,这是钢铁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钢铁产业“九化协同”
应该认识到去产能不是去钢铁,更不是一去了之,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几个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高钢铁竞争力。因此,钢铁产业未来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适度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着力推动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全面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九化协同”创新发展,重塑价值链,全面提高竞争力。这包括:
绿色化。绿色发展是钢铁产业生存立足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彻底淘汰落后和不合规的产能基础上,钢铁产业应抛弃狭隘的污染治理思维,从企业全方位、制造全流程、产品全周期等角度,全面强化绿色发展。即贯彻“六位一体”(绿色矿山、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钢铁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有效益、可持续的现代化绿色工厂和绿色产业体系。
有序化。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钢铁企业重组,促进钢铁有序发展。重点支持优势钢铁企业强强联合和细分市场特色产品企业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推进已重组企业加强实质性整合,再造业务流程,切实发挥协同效应。依托专业化咨询机构,打造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撮合、政策、法律、融资等兼并重组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区域性企业协调机制和同类产品企业协调机制,减轻无序竞争。
品质化。重视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标准化。按照《中国制造2025》、《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关文件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我国钢铁产业标准化发展。
差异化。这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钢铁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是战略差异化,其次是产品差异化,再次是产线差异化,最后是服务差异化。
服务化。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现实要求,也是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措施。钢铁企业应由简单的制造增值向制造、服务协同增值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制造与服务的有机结合,革新钢铁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推进智能制造、资本运作、“互联网+”、技术服务、产品深加工等,提高产信结合、产融互动、产服延伸的融合创效能力。
智能化。推动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制造执行、企业管理、决策支持五级信息化系统建设。引导先进钢铁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在钢铁制造全流程推广数字化、网络化,建立知识积累,实现生产与需求无缝连续对接,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支持钢铁企业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工程。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钢铁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建设关键装备智能检测体系,开展故障预测、自动诊断系统等远程运维新服务。
多元化。目前,钢铁企业具备多元化发展的能力,通过强化战略协同,深度融入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行业发展,深度融入社会公众需求,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市场化商业运作机制,聚焦发展有品牌竞争力和独立盈利能力的业务,致力于业绩可持续改善和高水平提升,形成沿钢铁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深度多元化经营体系。不仅可以打造企业效益新的增长极,也可以通过发展多元产业,分流钢铁主业人员,扩大就业领域,促进主业发展。
国际化。紧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国钢铁产业国际比较优势,加快钢铁企业国际化发展。一是借助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发展机遇,开展工程项目合作,提供配套性服务;二是探索建立企业全产业链上的战略协作和重组,联合国际、国内战略合作伙伴,深化产业合作,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三是主动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实现海外人才培训、国际项目合作、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等突破;四是依托自有贸易公司或者与国内贸易公司的战略联盟优势,为全球冶金企业和工业企业提供增值的供应链服务,积极开发和培育海外战略终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