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结核病防治所
吴玲焕 闫 平△ 孙新亮 张俊英 (衡水 053000)
柴芩清热汤对结核性胸膜炎发热的疗效分析*
河北省衡水市结核病防治所
吴玲焕闫平△孙新亮张俊英 (衡水 053000)
提要目的:探讨柴芩清热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衡水市结核病防治所收治的结核性胸膜炎发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结核病化疗治疗,治疗组予柴芩清热汤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服用柴芩清热汤组30日内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30日内有效率为79.6%,两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 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胸痛症状的出现情况,治疗组未出现,对照组出现6例为11.1%,两组对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柴芩清热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发热临床疗效显著,增加疗效的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实践证明中药抗结核亦有优势,原则上可用于各类型结核病发热的辅助治疗。
柴芩清热汤;肺痨;悬饮;结核性胸膜炎;发热;抗结核化疗方案
结核性胸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少年,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热初起多表现为高热,体温开始波动于38℃~40℃之间,大约经过1~2周后逐渐转为低热,发热一般持续约2~3周左右。在发热的同时,患侧出现胸痛。随着胸腔液体的增多,可出现呼吸困难。医生在查体时可发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肺部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我所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在我所的10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分成用柴芩清热汤治疗组54例,单纯化疗对照组54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108结核性胸膜炎发热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符合《现代结核病学》[1]有关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14岁4例,15~45岁80例,46~59岁12例,≥60岁12例,最小4岁,最大84岁,平均48.6岁。男80例,女28例,男∶女=2.86∶1。咳嗽49例,胸闷69例,呼吸困难30例,胸廓萎陷1例。贫血1例,白细胞增多3例,肝功异常1例,痰菌阳性1例。误诊为炎症23例。病程<1个月73例;2~6个月34例;>7个月1例。右侧63例,左侧42例,双侧3例。发热患者情况各异:经正规联合化疗2周后仍发热84例;化疗2周后体温正常后再次发热19例;化疗前无发热,而治疗后发热者5例,热型不规则,以午后低热为主。108例中,低热(T 37.2 ℃~38.2 ℃)84例,中热(T 38.3 ℃~39.2 ℃)18例,高热(T≥39.3 ℃)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4例 。
1.2诊断标准[2]根据结核病接触史、既往史,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细菌学及病理学资料可诊断结核胸膜炎发热。血常规检查无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有力证据,考虑发热为结核性胸膜炎所致。
1.3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服抗结核药物:抗结核化疗方案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专家组选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初治方案。方案2HRZE/4HRE/6HR (H: 异烟肼300 mg, 每日1次;R: 利福平300 mg, 每日1次;Z: 吡嗪酰胺1 500 mg, 每日1次;E: 乙胺丁醇750 mg, 每日1次)强化期2个月,继续期4个月,巩固期6个月,疗程1年。治疗组配合柴芩清热汤(组方:柴胡20 g,黄芩15 g,地骨皮、牡丹皮各20 g,北沙参、当归各10 g,蒲公英15 g,赤芍、胡黄连各10 g,薏苡仁15 g,苏梗10 g,生姜3 g,大枣2枚。用法:水煎服400 mL,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并随证加减:汗多热久不退,地骨皮用大剂量;无汗者,牡丹皮用大剂量;往来寒热明显,体质较强者,柴胡用大剂量,体虚热不退,柴胡用小剂量,另加青蒿15 g。治疗期间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如体温超过39℃,给予物理降温,再不能耐受则使用解热镇痛药,并记录用药前的最高体温。
1.4观察项目采用腋下测温,每天监测体温4次并做好记录,于用药后10、20、30 d进行观察总结。观察发热的持续时间和观察发热期间的最高温度,在服用10、20、30 d时观察其胸痛的发生率及肝功能。并两组间做对比。
1.5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1周内不再发热;好转: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正常,但有时反复;无效:症状、体温未改善。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在坚持化疗方案及疗程中(10、20、30 d时)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发热持续时间及最高体温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最高体温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组别例数发热持续时间最高体温治疗组5416.6±7.937.9±1.5对照组5422.1±6.838.3±1.7
2.3两组胸痛症状出现情况治疗组在治疗中未出现并发症胸痛症状,对照组54例中在治疗30 d时,发现有6例出现疼痛症状, 发生率为11.1%,P<0.05,差异有显著性。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按其发热的时间、部位、发热程度的轻重及自我感觉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高热、低热、恶寒发热、潮热、往来寒热等不同的类型,按其病因不同,可分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皆属人体阴阳失调所致,大凡医者治发热,多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滋阴清热法治疗之,西医则多投以退热药及抗菌素。结核性胸膜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胸膜炎,多发生于儿童和40岁以下的青壮年。干性胸膜炎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高热和明显剧烈的胸痛;多数渗出性胸膜炎是干性胸膜炎的延续,起病多较急,高热,体温大都在38℃~40℃不等,伴有全身不适、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3]渗出胸膜炎患者热程较长,退热慢,并与积液量的多少无明显关系,可表现为高热或低热,这可能与肌体变态反应过强,以及胸水吸收缓慢有关,有些患者属肺底积液易误诊而得不到积极的治疗,发热时间长,发热虽是一个症状,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极大,可动摇结核病治疗信心,作各种不必要检查,增加了经济负担。如能积极控制发热,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积极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西药退热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只能短期临时服用,其毒副反应较大,增加了肝损害,因此中医药给患者带来希望。
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关于肺痨病临床症状的描述。宋代开始定名为“痨” 近百年来中医称肺结核为“肺痨”。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病的范围;二是从汉代至唐代,认识本病具有传染性;三是宋代以后,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日趋系统全面。结核性胸膜炎发热属“悬饮”,胸水内停,《证治汇补·发热章》将外感发热分为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瘀血发热等11种,结核性胸膜炎发热是内热,中医理论认为是痰饮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发热。《灵枢·痈疽篇》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和解表里之名方,用途甚广,既可清气分热,亦可治热入血室。柴芩清热汤是对古方的加减变化,灵活使用。对结核性胸膜炎发热有显著疗效。
柴芩清热汤主要成分 :柴胡,黄芩,地骨皮,牡丹皮,北沙参,当归,蒲公英,赤芍,胡黄连、薏苡仁,苏梗,生姜,大枣等。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有宣透疏达之性,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及发汗,为退热的要药;黄芩味苦性寒,能燥湿清热,清泻脾、胃、肺、大小肠诸经之里热,与柴胡共奏退热之功,表解里清,少阳枢机畅达而更易透邪外出;地骨皮,牡丹皮专清血分之邪热,清营凉血;薏苡仁甘淡利湿,微寒清热,可健脾补肺,北沙参甘能生肺胃之津,微寒清肺胃之火,北沙参在《中药志》中有“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记载。二药合用补而不壅,清不伤正,苏梗理肺脾之气,当归、赤芍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破瘀散结,在《本草衍义补遗》记载:“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疮结核疔肿。”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及有效成分柴胡皂甙有抗炎作用,柴胡皂甙a和d具有抗渗出和抗肉芽肿作用,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呈广谱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还有解热,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胸水的吸收;牡丹皮、赤芍除对各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有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降血压的作用;地骨皮现临床用于肺结核咯血,低热不退,高血压、糖尿病等阴虚有热者;胡黄连水浸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当归煎剂不仅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还有类似硫唑嘌呤的免疫抑制剂作用,可以明显抑制抗体的产生,有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有利于胸水的吸收,还有提高巨噬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从根本上解除胸膜炎发热;薏苡仁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柴胡、胡黄连等中药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4]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中草药确有抑制结核菌(杀虫)的作用;中草药的免疫增强与调控作用(补虚)可杀灭休眠的结核菌,防止结核病复发,减轻临床症状;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表现予以施治,符合现代医学提倡的综合诊治原则。
[1]谢惠安,阳国态,林善梓,等.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8-327
[2]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7 510
[3]马玙,朱莉贞,潘毓萱.结核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30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62-111
(2016-06-03收稿)
R256.17
A
1007-5615(2016)03-0028-03
*河北省衡水市科技局科技项目:No.1103Z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和平医院(衡水 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