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张韵君
(1.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广州510830;2.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国际创业综合驱动模型及内在机理研究
陈军1,张韵君2
(1.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广州510830;2.百色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影响国际创业的综合驱动因素包括关系网络、学习导向、制度环境、国际化知识、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创业能力、国际创业机会和国际化模式,通过融合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的思想,将这些影响因素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下,从而形成国际创业的综合驱动模型。其中,学习导向、关系网络和国际创业导向促进了国际化知识创新;国际化知识和国际创业导向影响国际创业能力;国际创业能力通过影响国际创业机会和国际化模式进而影响国际创业绩效。在此过程中,制度环境在关系网络的构建、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创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新创企业的国际化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国际创业;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商务;制度环境;国际化模式
1994年Oviatt和McDougall发表《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一文,学术界开始将国际创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1]这些研究主要沿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基于国际商务理论的国际创业研究,主要以天生全球化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可持续国际化成长问题;[2-3]二是基于创业理论的国际创业研究,主要以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国际创业能力、国际化知识、国际关系网络等因素对国际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的影响以及初创期的国际化速度和绩效等问题。[4-11]虽然这两种视角对国际创业现象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从任何一个单独的视角却都无法完整地解释国际创业现象。前者忽视了天生全球化企业成立之前的孕育阶段,后者却对国际新创企业成立后的可持续成长缺乏研究。因此,国外学者开始尝试从知识资源观、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创业学理论等整合的角度构建综合的理论模型,[12-14]以期能够全面解释国际创业现象,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被普遍认同的系统的理论整合框架。
国际创业既有企业国际化的性质,又有创业的特征,因此,整合国际商务理论与创业理论的思想就成为推动国际创业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15]目前,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如黄胜和周劲波通过整合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的思想,构建了动态的国际创业内在机理模型。[16]但这方面的研究对国际创业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的探讨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将继续遵循上述两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思路,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国际创业综合驱动模型,并探讨其内在机理,以期能够更全面地解释国际创业现象,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被认为是决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创业研究领域,学者们认为国际创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创业机会的存在。[17]如果把国际创业机会作为国际创业发生的外因,则创业导向就成为国际创业发生的内因。在创业者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机会的过程中,国际化知识和国际创业能力体现出重要作用,[18]而学习导向和关系网络是获取国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此外,近年来制度理论在创业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制度环境在关系网络的构建、国际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以及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19]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影响国际创业的综合驱动因素包括关系网络、学习导向、制度环境、国际化知识、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创业能力、国际创业机会和国际化模式。
1.1关系网络、学习导向和制度环境
关系网络是创业者或新创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联系和商业联系,其主要组成因素是结构、关系以及认知(Nahapiert and Ghoshal)。[20]国际创业关系网络的构建策略分别有商业性联网活动、商业性社交活动和个人社交活动。[21]此外,个人层面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构建组织层面商业关系网络的基础,并且有可能直接转化为商业关系网络。[22]
Sinkula等认为,学习导向是影响组织创造和使用知识的倾向,它主导了企业的学习过程。[23]学习导向可以分为学习承诺、开放心智和共同愿景三个维度。学习承诺体现了企业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开放心智体现了企业辩证性的思维模式和开放的学习态度;共同愿景是企业建立并保持普遍认同的组织目标的程度。
制度理论强调制度对组织决策和组织行为的影响。Scott(1995)把制度环境分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三个维度。[24]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游戏规则和指明公司合法条件从而为市场交易安排准则。[25]研究认为,制度环境与新创企业具有交互作用,不仅制度环境影响创业企业,创业者对制度环境的建立、维持和变革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26]
1.2国际化知识、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创业能力
国际化知识是指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商业性、制度性和运作性知识。[27]Zettinig等(2008)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天生全球化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依靠的国际化知识的差异。[28]此外,研究认为,国际化知识创新的四个维度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29]
国际创业导向是指创业者为创造价值而主动识别和利用跨国商机的倾向,[30]是创新性、先动性和冒险性的综合。[31]有学者研究了创业导向对创业能力形成的作用,如Weerawardena等认为国际创业倾向是天生全球化公司创业能力形成的重要要素。[13]
对国际创业能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Zhang等从国际创业导向三个维度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定义,认为国际创业能力是一种跨国界的资源配置能力。[32]黄胜等以国际机会为中心线来探索国际创业能力的内涵,认为这种能力是发现、设定、评估和利用国际机会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组合或过程序列及其实现性资源投入。[18]
1.3国际创业机会和国际化模式
国际创业机会来源于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差异与变化。国际创业机会包括机会的识别和利用以及国际创业机会的性质。国际机会识别研究方面,Hambrick等强调了高层管理团队个体的经验和知识对感知国际机会的重要性。[33]社会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所以有利于创业者的机会识别。在国际创业机会的利用方面,Nordman等发现,不同类型的国际创业企业利用机会的方式存在差异,其中,行业型企业通过投入大量资源以快速利用机会,而学者型企业采用渐进的模式来利用机会。[34]
国际化模式是指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经营的制度安排方式,[35]可以分为权益模式和非权益模式。对国际化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各种影响因素,也有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国际化模式。例如,Melén等根据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动态变化,将天生全球化企业分成低投资者、渐进投资者和高投资者。[3]
通过对国际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国际创业商机,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具有国际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或创业团队)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机会,并通过一定的国际创业模式获得国际创业绩效。其中,关系网络和学习导向是获取国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国际创业能力来源于国际化知识和创业导向的共同作用。由此,本文将学习导向、关系网络、制度环境、国际创业能力、国际化知识、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创业机会以及国际化模式等八个要素整合到一个研究框架下,形成国际创业的综合驱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国际创业活动包括创业前的孕育过程、国际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利用过程以及国际化成长过程,所以,一个完整的国际创业过程就应该包括前国际化阶段、初始国际化阶段和后国际化阶段。在国际化的不同阶段,各驱动因素会产生动态的变化。可以认为,新创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各驱动因素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面临动态的市场和环境,创业者需要不断地探索、试验、总结、提高,这样才能逐渐适应环境,从而取得好的创业绩效。因此,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和提高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1 国际创业综合驱动模型
图2 国际创业综合驱动发展模型
3.1关系网络、学习导向、国际创业导向与国际化知识创新的关系
3.1.1关系网络、学习导向对国际化知识创新的影响
关系网络包括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20]结构维度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位置、网络互动性等;关系维度是指相互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和信任程度;认知维度包括共同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等。国际化知识通常情况下有显性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创新则包含了四个维度:社会化、内在化、外在化以及组合化。[36]知识创新过程既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也包括学习、吸收和创造新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关系网络中,网络密度越大,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越有利(如处于结构洞位置),则网络成员之间接触面越广,获取各种非同质化的显性知识的渠道越广泛,越有利于知识组合化。如果网络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有较频繁和深度的交流,一方面,对于隐性知识拥有者提供了用比较、隐喻等手段将难言性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的机会,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为知识接受者意会并理解隐性知识提供了条件,实现了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有利于知识外在化和社会化。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如果网络成员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程度和密切关系以及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则信息交流将更加顺畅,知识拥有者更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与别人分享,知识接受者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将更容易,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在和组合化创新。
学习导向是学习承诺、开放心智和共同愿景三个维度的综合。[23]如果国际新创企业具有较强的学习承诺,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企业成员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关系网络和其他途径获取有关国际商业知识、制度性知识和运作知识。在开放心智和共同愿景的作用下,国际新创企业将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获取和接收外界有关国际化的信息和知识。在此过程中,企业成员会增强同客户、供应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流与互动,并通过极富心智的模式,将接受的各种国际化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知识进行组合,进而内化形成自身特有的创新知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1a:关系网络对国际化知识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H1b:学习导向对国际化知识创新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3.1.2创业导向对关系网络和国际化知识创新的影响
国际创业导向表现为跨国界的创新性、先动性和冒险性的综合。[31]关系网络包括社会关系网络和商业关系网络,其中前者是国际新创企业先天就有的,而后者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才能形成的。[37]在商业关系网络构建过程中,商业联网活动、商业性社交活动和个人社交活动是三种主要方式。[38]当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国际创业导向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交易会、寻找合作伙伴并扩大自己的社交活动范围,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国际网络密度、增加沟通交往的频率和深度、设法增强彼此的信任从而有利于关系网络的构建并促进国际化知识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2a:国际创业导向对关系网络构建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H2b:国际创业导向在关系网络和国际化知识创新之间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3.1.3国际化知识创新对创业导向的促进作用
国际化知识创新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快速获取国际市场进入、运作、管理以及客户开发等隐性知识,这方面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降低其先前由于对国际运作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冒险性的感受。
国际化知识创新也加速了新显性知识的创造和传递。国际化显性知识包括国际商业知识和国际制度知识,国际化显性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业者预测到未来环境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而率先采取行动的倾向,从而有利于其创新性和先动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3:国际化知识创新对国际创业导向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3.2制度环境对关系网络和国际创业导向的影响
制度环境的三个维度分别为管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24]在国际创业的背景下,管制制度涉及目标国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对资产的保护程度、该国的法制完善程度以及法律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如果目标国具有较高的管制制度环境,即对国外投资采取优惠和保护的政策,并且法律和政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则进行商业性联网活动、商业性社交活动和个人社交活动会受到较少的限制,创业者直接与潜在商业伙伴接触的机会更大,更有利于关系网络的构建。另外,国外投资者也会感知自己的投资是受法律保护的,从而降低了国际创业者的冒险性的感受。
认知制度环境体现了创业者所在国度存在大量的有关如何分析解读国际环境、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如何开发国际客户、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如何获取特定的国际市场知识等广泛共享的信息资源。该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业者通过学习机制将上述知识转变成自身的创业知识和关系网络构建技能,也越有利于其创新性和先动性的发挥。
规范制度环境体现了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行为意识以及商业规范化的程度。在进行国际创业时,如果创业者所在国度和欲进入的国际市场存在较大的规范制度环境的差异,创业者会由于不确定性规避的作用而在资源的投入方面显得非常谨慎;反之,则会迅速采取行动,加大资源的投入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此外,母国和东道国规范制度发展水平越高,则双方心理距离越小,双方沟通交流的障碍也将越少,越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关系网络。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4a: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导向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4b:制度环境对关系网络的构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3.3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化知识创新、制度环境与国际创业能力的关系
3.3.1国际创业导向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对国际创业能力的直接作用
国际创业导向体现了创业者主动识别和利用跨国商机的倾向,是创新性、先动性和冒险性的综合。[31]国际化知识创新过程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36]基于国际创业机会的角度,可以将国际创业能力区分为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当国际化知识社会化水平较高时,创业者(或创业团队)能够迅速积累大量的信息搜寻、构建国际关系网络以及通过关系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和资源等知识,并有助于具有创新性和先动性的国际新创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际信息的收集。知识的外在化意味着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国际商业知识和国际制度知识),这些知识与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对动态的国际环境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并采取创新思维分析这些信息。在分析并判断信息的价值后,企业还将率先采取行动整合国际资源并对特定国际市场进行资源投入,从而形成国际机会的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国际化知识的组合化和内在化,意味着大量异质性国际化商业显性知识被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吸收、消化,一方面提高了其搜集国际信息并解读信息中所承载的国际商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国际化实践过程中,他们通过“干中学”的方式,获得利用关系网络的资源并整合国际范围内的异质性资源的能力。此外,创业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国际创业由于要进入不熟悉的、与本国在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差别迥异的外国市场,则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性更大。[13]而国际新创企业的冒险性越强,越愿意尝试进行国际化的资源整合和利用,越有助于国际机会利用能力的形成。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H5a:国际创业导向对国际创业能力的形成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H5b:国际化知识创新对国际创业能力的形成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
3.3.2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
当进入一个与母国在制度距离较大的外国市场时,企业需要开发新的组织过程。[39]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国际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如果创业者所在国和目标国之间制度环境的差异很大,意味着存在创业机会的可能性也很大。而机会的识别首先来源于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这就要求创业者进行创新性的思维和组织模式以获取和解读承载国际创业机会的信息。因此,制度距离越大,创新性对国际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的形成就显得越重要。在觉察到制度环境的差异与变化后,具有先动性的创业者除了以创新性的思维和组织模式获取和解读创业信息外,还将率先进行组织模式的变革、国际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以利用出现的国际创业机会并适应变化的制度环境。这些活动增强了国际创业机会的利用能力,而且制度距离越大,进行上述活动所需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越高,越有利于其创业能力的提高。[40]此外,制度距离越大,意味着创业者进入越不熟悉的市场,利用创业机会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大,因此,冒险性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6:制度环境在创业导向与国际创业能力形成关系中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
3.4国际创业导向、创业能力与国际机会识别和利用的关系
在国际创业领域,国际创业导向体现了机会识别和利用的主观意愿,而国际创业能力是机会识别和利用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具有先动性和国际信息搜集能力的创业者通过关系网络、资料查阅和国际商务考察等方式搜集到不同国家文化、市场以及经济、制度方面的信息,创业者的先动性与信息搜集能力越强,其信息搜集的速度越快、数量越丰富、准确性越高。在获取相应的信息后,具有创新性和较强机会识别能力的创业者通过自身独特的心智模式对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从而识别信息中所蕴藏的商业机会。创业者的创新性和机会识别能力越强,机会识别的效果越好。在识别国际创业机会后,具有风险承担意识和较强机会利用能力的创业者会迅速组织国际资源并将其大胆投入国际目标市场。创业者的冒险性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机会利用能力)越强,则资源的投入力度越大、速度越快,在特定国际目标市场获得的先动优势和规模优势越明显,机会利用的效果也越好。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H7a:创业者个体或团队的创业导向越强,国际创业机会识别和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越好。
H7b:创业者个体或团队的创业能力越强,国际创业机会识别和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越好。
3.5国际创业能力、机会性质与国际创业模式的关系
根据国际商务理论,国际创业模式包含两个基本维度:国际目标市场范围和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国际创业机会可以分为两种重要的属性,即创新性和分散性。国际创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创业能力和创业机会性质的影响。一方面,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目标市场范围的选择。具有较强国际机会识别能力的国际新创企业通过关系网络等途径获得来自不同制度距离的东道国的政府政策、知识资源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解读从而识别国际创业机会,进而确定国际目标市场。因此,国际机会识别能力越强,国际创业机会越分散,国际目标市场范围就越大。此外,这两个因素对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有重要影响。国际机会利用能力包括整合自身所缺乏的资源的能力,因此,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机会利用能力越强,其整合国际创业所需资源的能力也越强,采用高控制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资源障碍也越小。在利用创新性的国际创业机会时,为了避免国际机会的跨国转移而可能导致的价值流失和竞争优势的丧失,国际新创企业将采用高控制模式的进入方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命题:
H8:国际创业能力越强,国际创业机会的创新性和分散性越大,国际新创企业越倾向于采用高投入的市场进入方式。
3.6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模式、制度环境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
3.6.1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模式对国际创业绩效的直接作用
由于机会的隐蔽性、时效性和易逝性以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国际新创企业只有敏锐地识别、捕捉到国际市场机会并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才能够生存下来。所以,在国际创业中,从感知机会到信息的收集再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资源配置)的时间间隔越长,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越大,创业行为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创业者对机会的感知到信息的搜索、解读再到机会的识别和利用的速度越快,所搜集的信息越充分,信息质量越高,所识别的机会越具有创新性(越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即机会的识别和利用的效率和效果越高,则把握机会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可能性就越大,国际创业绩效就越高。
国际新创企业的成长面临着资源劣势和规模劣势,在识别国际创业机会后,创业者采取越高投入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对特定目标市场所投入的资源越多、速度越快,商业机会的利用效率越高,越能获得先动优势、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国际创业绩效越高。另外,国际创业绩效与组织控制程度和创业者的动态能力有关。国际新创企业如果采用高投入的进入模式,意味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组织控制越弱,子公司的自主权越大,国际新创企业越能够快速灵活地进行决策以适应当地市场的变化。此外,采用高投入的进入模式所需创业者的动态能力越强,可以动用关系网络中的其他资源越丰富,学习国际市场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识别国际商业机会的效率和效果也越好,越能克服国际新创企业的规模劣势、外来者劣势和新企业劣势而获得较高绩效。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9a:机会识别和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与国际创业绩效正相关。
H9b:国际创业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正相关。
3.6.2制度环境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国际创业者进行国际扩张时可能面临着制度障碍,因此选择有助于克服制度障碍的进入模式将成为他们进行决策的首选。
东道国的管制制度发展水平越低,越需要国际创业者充分学习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资源克服不利的制度环境的影响,如怎样降低税收负担、如何尽快取得法人资格、如何面临不稳定的法律和制度、怎样做才能切实保护自己的利益等,进而提高国际创业绩效。反之,如果东道国具有较完善和稳定的法律和政策,对国外投资者的产权给予保护,并制定了吸引国外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则国际新创企业将无需依靠高资源投入、组织控制和动态能力就能够取得高创业绩效,这降低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两者的关系。
认知制度环境反映了东道国中识别和利用国际创业机会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丰富性与可获得性。在认知制度发展水平低下的目标市场环境中,为了获得上述信息和知识,采用高动态能力和高资源投入的进入模式才能使创业者充分运用市场连接能力和市场知识生成能力构建关系网络,利用关系网络获得所需的国际市场信息和国际化知识,并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充分应用,进而提升国际创业绩效。
规范制度环境可以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制度距离来衡量。当东道国具有与母国较大的制度距离时,需要创业者创造性地利用自己以前的国际化知识和经验以克服制度距离的障碍,因此需要采用高资源投入的模式。此外,在规范制度发展水平低下的国家中,创业活动开始并不被人认可(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个体户是创业者的代名词),通过高资源投入的进入模式取得的成功对于取得示范效应进而改变人们的观念具有更大的说服力,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母国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了国际创业绩效。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H10:制度环境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关系中起着负向的调节作用。
本文通过整合国际商务理论和创业理论的观点,构建了国际创业综合驱动模型并探讨了其内在机理。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将以往分散的国际创业研究影响因素进行了整合,明确了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从而对国际创业的起因、创立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有助于全面而完整地把握复杂的国际创业现象;二是将国际化知识创新和国际创业导向作为国际创业能力形成的前因变量,克服了以往研究仅仅将国际创业能力作为国际创业导向的前因变量的局限性,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国际创业能力的来源;三是将制度环境引入模型,明确了制度环境对国际创业导向和关系网络的影响以及对其他驱动因素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基于制度理论的国际创业研究;四是将学习导向引入模型,分析了学习导向对国际化知识创新的影响,深化了国际化知识创新与国际创业导向的相互作用机制,克服了以往对国际化知识创新以及创业导向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国际创业综合驱动模型还只是理论上的构建,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去验证、探索。
[1]OVIATT B M,MCDOUGALL P P.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2]LIESCH P W,WEERAWARDENA J,SULLIVAN M G,et al.Introduction[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7,42(3):232-235.
[3]MELÉN S,NORDMAN E R.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s of Born Global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doi:10.1016/j. emj.2008.11.004.
[4]MUZYCHENKO O.Cross-cultural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 Identify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366-377.
[5]NORDMAN E R,MELÉN S.The Impa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Born Globals in the Biotech Busines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171-185.
[6]STYLES C,GENUA T.The 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 Technology Firms Created Throug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146-157.
[7]WENNBERG K,HOLMQUIST C.Problemistic Search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441-454.
[8]KHAVUL S,PEREZ-NORDTVEDT L,WOOD E.Organizational Entrainment and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from Emerging Market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104-119.
[9]SZYLIOWICZ D,GALVIN T.Applying Broader Strokes:Extending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 and Agendas for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317-332.
[10]CHANDRA Y,COVIELLO N.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Consumers a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228-236.
[11]DIMITRATOS P,PLAKOYIANNAKI E,PITSOULAKI A,et al. The Global Smaller Firm i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589-606.
[12]PRESUTTI M,BOARI C,FRATOCCHI L.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Foreign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Start-ups:A Social Capital Approach[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16):23-46.
[13]WEERAWARDENA J,MORT G S,LIESCH P W,et al.Conceptualizing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Born Global Firm: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7(42):294-306.
[14]KEUPP M M,GASSMANN O.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A Re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Field[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600-633.
[15]JONES M V,COVIELLO N E.Internationalisation:Conceptualising an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of Behavior in Tim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284-303.
[16]黄胜,周劲波.国际创业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4):110-118.
[17]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217-226.
[18]黄胜,周劲波,丁振阔.国际创业能力的形成、演变及其对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15,33(1):106-117.
[19]黄胜,周劲波.制度环境、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35(2):54-61.
[20]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1]ELLIS P D.Social Ties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Affecting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1(42):99-127.
[22]VASILCHENKO E,MORRISH S.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pportunities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1,19(4):88-105.
[23]SINKULA J M,BAKE W E,NOORDEWIER T.A Framework for Marke-base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Linking Values,Knowledge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the Ae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4):305-318.
[24]SCOTT W 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 California:Sage,1995:253-258.
[25]NORTH D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6]SPENCER J W,MURTHA T P,LENWAY S A.How Governments Matter to New Industry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2):321-337.
[27]ERIKSSON K,HOHENTHAL J,MAJKARD A.Experiential Knowledge and Cos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28(2):337-360.
[28]ZETTINIG P,BENSON-REA M.What Becomes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A Coevolutionary Approach[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26):354-365.
[29]周劲波,黄胜.国际社会资本与企业国际化特征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1):46-55.
[30]OVIATT B M,MCDOUGALL P P.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s,2005(9):537-553.
[31]MATHEWS J A,ZANDER I.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 of Accelerated Internationaliz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3):1-17.
[32]ZHANG M,TANSUHAJ P,MCCULLOUGH 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The Measurement and a ComparisonBetween Born Global Firms and Traditional Exporter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2009,7(4):292 -322.
[33]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s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34]NORDMAN E R,MELÉN S.The Impa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Born Globals in the Biotech Busines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171-185.
[35]KWON Y,KONOPA L.Impact of Host Countr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3,10(2):60-76.
[36]IJUJIRONONAKA.EnablingKnowledgeCreation[M].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88.
[37]HOHENTHAL J.The Cre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lationships: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D].Uppsala University,2001.
[38]ELLIS P.Social Ties and Foreign Market En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3):443-469.
[39]AUTIO E,GEORGE G,ALEXY O.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Qualitative Evidence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1):11-37.
[40]SAPIENZA H J,AUTIO E,GEORGE G,et al.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Survival and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914-933.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Driver Model and Its Inherent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CHEN Jun1,ZHANG Yun-j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idea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ory with those of entrepreneurship theory,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driver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 network,learning orientation,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knowledge,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nd international mode.Learning orientation,relationship network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i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International knowledgeand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orientation affect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ffect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through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and international mode.In this proces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relationship network,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mode o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ew venture is not a linear,but a spir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international busines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mode
F272.2
A
1674-2362(2016)05-0034-08
(责任编辑朱慧娟)
2016-05-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二元制度环境、制度能力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14YJA63009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地区大学生创业倾向发展模型构建及对策研究”(GD15XGL01)
陈军(1972—),男,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管理研究;张韵君(1965—),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竞争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