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柱,王磊
(安徽新华学院财金学院,合肥230031)
分层计量原则下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风险关系研究
谢明柱,王磊
(安徽新华学院财金学院,合肥230031)
以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与信息风险之间关系为研究主线,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其信息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是逐层递增的;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机制降低了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信息风险,且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可靠性越差,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其信息风险。
公允价值;信息风险;分层计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越来越成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关注的指标,甚至可以说是最关注的指标,公允价值的计量在财务报告编制以及其他具体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2007年为了更好地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FAS157对上市公司提出了分层计量公允价值并定期披露的要求,规定上市公司应该根据不同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可靠程度分三个层次分别给予计量并披露。[1]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对资产或负债组合公允价值的分层计量提出了要求,并对各层次的输入值给予了明确界定。
随着分层计量原则的颁布与实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信息风险的控制出现了巨大变革,给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带来很大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其可能面临的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Barth(2001)深入分析了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信息风险之间的关系,[2]Khan(2009)就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业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3]Riedl和Serafeim(2011)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金融资产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4]国内学者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也一直密切关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毛志宏、刘宝莹、冉丹(2014)研究发现,运用分层计量公允价值的公司对其公司治理机制具有很强的正面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产的信息风险;[5]蒙慧娟(2014)利用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探索了公允价值与信息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环境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风险是有影响的;[6]许庆玥(2015)对上市公司盈余波动、价值相关性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构建了数学模型,并就研究结论给予政策建议。[7]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参考和借鉴权益Beta值模型,在理论界先于国内学者创新性地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在分层计量原则前提下其资产或负债组合公允价值与信息风险之间的关系,尤其着重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检验了不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风险的影响状况,这是对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信息风险一般是指投资者由于所掌握投资对象的相关信息的不对称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由于投资者掌握的特定资产的相关信息不同而对资产真实价值估计的能力,本文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其他学者的定义,将信息风险定义为:在信息不对称原则下由于投资者对特定资产或者负债的评估能力不同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在公司资产进行定价过程中,确定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信息质量状况与资本成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常二者有着负相关的关系,往往信息质量越高资本成本就越低,而且在信息风险不可分散情况下投资组合所面临的风险与权益Beta值之间将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确定有很大的差异,信息不对称性在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极为普遍,投资者投资过程中的信息风险也因此增加,资本成本相应也提高。根据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所依据的输入值不同,将资产或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资产或负债组合价值的不确定性依次递增,而投资者在估值过程中获取输入值的难度也依次增加,也即获取每个层次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加。[8]如果投资者能够依此划分标准捕捉到不同的信息风险,那么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是随着其公允价值按第一、二、三层次计量而逐层递增的。
企业的治理机制良好与否是其风险管理优劣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整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披露机制越完善,对该企业资产组合公允价值的计量就越客观,越能够被投资者看重和利用。[9]如果按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以及市场指数协同波动状况均低于按第一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那么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将在更大程度地降低按第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组合的Beta值系数。[10]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资产或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能够依据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而降低。
2.1模型构建
在权益Beta值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典型会计恒等式为:
其中,A为企业资产总额,L为企业负债总额,E为企业所有者权益。按照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原则将资产和负债分别划分为三个层次,可将式(1)转化为:
其中,A1、A2、A3分别为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L12、L3分别为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OA和OL分别为除上述以外的资产和负债。将式(2)整体除以资产总额A,并对各要素进行风险加权调整,即可得到各要素加权平均值,公式如下:
由式(3)可得式(4):
式(4)即为权益值表达式,FVA1、FVA2、FVA3分别为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值,FVL12、FVL3分别为按第一、二、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值,OA和OL分别为除上述以外的资产和负债与资产总额的比值。
根据公式(4)可构建权益Beta值模型为:
式(5)中因变量Betait为利用所有者权益比率进行加权的权益Beta值,权益Beta值可由单因素模型获得。由公式(4)和(5),我们预期α1-α4的符号为正,α5-α7的符号为负。
为检验假设2构建的模型为:
式(6)中GovScore为上市公司综合治理水平状况,可以将其划分为10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用数值0-9代表,为了方便分析和建模的需要将其标准化为0-1,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9个可以体现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的指标,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公司治理变量表
2.2数据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实行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大致是在2007年,本文样本选择2007年以来在沪市主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信息收集整理自巨潮资讯网(www.cninfo.com.cn)公布的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权益Beta值数据以及其他财务数据收集整理自Resset数据库(http://www2. resset.cn/product/),经过整理和筛选共获得115家同时具有分层计量信息和公司治理变量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出现奇异值现象对数据进行上下限1%的Winsorize处理,所有数据处理过程均由SPSS 21.0实现。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中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值平均为4.45%,其中按第一、二、三层次计量的比值分别为1.31%、2.96%和0.18%,而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值平均达95.38%,远大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FVA2的均值为2.96%,高于FVA1的均值1.31%,而FVA3的均值仅为0.18%,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分布以第二层次为主,且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占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层次占比很少。样本公司中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资产总额的比值平均为0.23%,按第一、二、三层次计量的比值分别为0.02%、0.18%和0.03%,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资产总额的比值平均达到59.2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总规模很小,绝大部分的负债还未按公允价值核算,就各层次来看,按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比值明显高于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也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表3 公司治理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3中的各变量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尤其是各变量的均值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在考察期间内表现出了多种特点:(1)X1均值为47%,X2均值为31%,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高,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2)X3的均值为66%,大大超过50%,说明政府对样本公司的控制权较大;(3)X4的均值为87%,表明样本公司的董事长和CEO两职集于一人的现象很普遍,X5的均值为42%,对立董事的比例很小,此二指标体现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存在不足;(4)X6的均在为15.43,且标准差达到了0.9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高管所得薪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公司的报酬激励措施存在一定不足;(5)X9的均值为8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由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和监管措施较好,相关财务指标可信度以及精度较高。
3.2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上文内容,将上市公司按分层原则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作为公允价值信息风险的替代变量检验上市公司资产的信息风险,在样本期间内对公式(5)进行模拟,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资产按第一、二、三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的Beta系数分别为4.47、7.88和10.39,呈现单调递增趋势,且分别在通过了1%、5%、10%的显著性检验,Wald检验显示,FVA1、FVA2、FVA3相互之间至少在5%检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FVA1和FVA3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按第一、二、三层次计量公允价值的资产均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信息风险,并且从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带来的信息风险呈不断递增的趋势。
表4中计算结果显示,按第三层次计量的负债的公允价值Beta值系数为-4.17,且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水平,与按第一、二层次计量结果相比,不但Beta值系数的绝对值明显要高,在显著性程度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也即按第一、二层次计量的公允价值负债给投资者带来的信息风险很小,几乎没有,而第三层次计量负债公允价值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信息风险。
表4 公式(5)回归结果
表5为对公式(6)的模拟结构,从公司治理机制角度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信息风险之间关系进行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GovScore的估值系数为-0.11,并且达到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质量越高越能降低信息风险,GovScore与各层次资产的交乘项的估值系数分别为-2.55、-1.38和-18.98,并且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显著降低各层次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信息风险,GovScore与各层次负债交乘项的估值系数分别为5.89、2.05,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负债的信息风险。
表5 公式(6)回归结果
根据上文的定性假设以及实证检验,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分层计量与信息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公司治理影响作出以下结论:
(1)按分层计量原则计量上市公司资产或负债组合的公允价值的信息风险会随计量层次的下降而不断递增,按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息风险差距不大,而按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息风险明显增大,远远超过了上两个层次,投资者在按照第三层次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时要提高警惕,防止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
(2)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降低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的信息风险意义重大。从模型计算结果中可以出,第一、二、三层次的估值系数的显著性是不断下降的,分别为1%、5%和10%,表明了在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可靠性较差的前提下,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达到显著降低信息风险的作用。
(3)从负债角度来看,按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组合给投资者带来的信息风险要远大于按第一、二层次计量而带来信息风险,所以投资者在采用第三层次计量负债组合公允价值时也要加大对信息风险的防范措施。
(4)在10%的水平下负债交乘项估值系数的显著性均通过了检验,但显著性程度并不高,均未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原则下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对负债带来的信息风险影响状况不及给资产所带来的风险影响那么显著,在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原则下降低负债组合的信息风险方面作用有限。
面对上述的研究结论,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信息风险的重要性,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条件以及输入值获取方法要给予严格要求,同时在监管方面也要对董事制度、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规范化,不但要规范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而且也要着眼于公司治理机制,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不断规范相关规章制度以尽量降低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而引起的信息风险。
[1]SONG C J,THOMAS W B,YI H.Value Relevanc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62-69.
[2]BARTH M E.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699(6):38-44.
[3]KHAN.Whether Fair Value Accounting Cause Procyclicality and How to Cope with[J].Accounting Research,2009,11:112-118.
[4]RIEDL E J,SERAFEIM G.Information Risk and Fair Values:An Examination of Equity Beta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49(4):188-196.
[5]毛志宏,刘宝莹,冉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上市公司信息风险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990(5):30-35.
[6]蒙慧娟.公允价值与信息风险——基于金融行业的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7]许庆玥.盈余波动、价值相关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证分析[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8]夏成才,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2007(2):22-27.
[9]胡奕明,刘奕均.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J].会计研究,2012(6):13-18.
[10]张金若,王炜.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8-14.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 Value and Information Risk of Listed Companie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Hierarchy Measurement
XIE Ming-zhu,WANG Lei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31,China)
The article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 value and information risk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s the main line of study,and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ierarchy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 and information risk and the impa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on the information risk of the portfolio of assets or liabil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according to the first-,the second-and the third-hierarchy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the information risk of portfolio of assets or liabilities is increasing step by step;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reduces the information risk of assets by the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and the poorer the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by the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 is,the more effectively the perfect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can reduce the information risk.
fair value;information risk;hierarchy measurement
F831
A
1674-2362(2016)05-0059-05
(责任编辑王满达)
2016-05-20
安徽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资助项目(SK2016A0445);安徽新华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资助项目(IFQE201525)
谢明柱(1987—),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研究;王磊(1978—),男,安徽淮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金融工程、证券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