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说起金融首先想到控制风险,金融风险的首要表现是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在我国点多面广,多设立在村镇是最基层的金融机构。随着我国“十三五”扶贫计划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成为它的主要业务。所谓贷款风险就是债务人到期不能按合同约定偿还本息,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农村社会信用意识单纯、法律意识淡漠、恶意逃废债务人经常出现,给信用社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造成不良影响。怎样控制农村信用联社信贷风险?可以从风险形成的几个方面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扶贫贷款; 风险
一、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
1.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背景。
缩小贫富差距,带动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小康社会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比重高,而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数大,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需要脱贫的人口数约在7000万左右,消除贫困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目标,这就为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创立良好的社会条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30多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观,居民人均收入已成倍增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偏远闭塞的落后地区,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巨大金融需求,多年来农村金融机构在政策和制度结构失衡,金融服务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推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是由央行给信用社一定额度的再贷款,并在税收、信用环境、风险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体现国家扶贫的意图。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农民资金需求、提高农民信贷地位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信用社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当时新中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力武器。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发放,满足当时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对资金的需求。它的存款业务,给农村合作社提供有力支援。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信用社接受农业银行代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三农试点,创建县级联社,加强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随着我国改革大潮的进程,到90年代后期,其行政管理职责由农行转到中国人民银行。给信用社带来新的转机,新一轮改革提出的核心内容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农村信用社贷款方向做出重大调整,农业贫困人口贷款比重进一步增加。贷款方式便捷规范,农户贷款范围不断扩大,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整体实力得到加强,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核心力量。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 是指在办理贷款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不可预料的因素影响,造成债务人不能如期按约定归还本息,给信用社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农用扶贫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取得一定成绩,然而我国农村信贷起步晚,制度还不够成熟,随着农业小额信贷业务数量飞速增长,各种违规现象频繁出现,农业小额信贷的运作金融生态环境日趋复杂,各种风险不断加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自然风险等。
首先,自然风险。我国是农业大国耕种面积广大,农业生产俗话说:就是靠天吃饭,受天气气候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较大。同时在我国农业生产风险高保障弱,一旦遇到灾害之年欠收之年农业的损失,必然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服务的机构身上,形成自然因素造成的风险。其次,债权人因素。也称为人为操作风险因素。农村信用社是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创建时间短,管理体制、工作人员经验素质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在贷款办理流程中经常出现漏洞,例如在贷款前对农户的产业状况记录不够真实,评定的信用等级与实际偿还能力不符,造成回款困难。还有在审查发放环节中,疏于管理、决策依据不科学、对不良贷款的处置不合理,同样也造成贷款风险。再次,债务人因素。也可称为信用风险因素。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没有履行合同规定,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信用社造成损失,产生坏账。信用社的贷款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乡镇企业,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使得农户的信用意识和还款意识淡漠,有的将小额信贷与国家扶贫补助同等看待,根本没有偿还意识。同时他们对相关经济和法律常识不了解,加之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无形中加剧了贷款风险。第四,市场因素。农村经济是否稳定发展,决定着农户的收入水平即他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后多用于扩大农产品经营,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就会造成农户无法还款的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
1.规范贷款发放程序,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俗话说,有好的过程才能有好的结果。在贷款的发放过程中,对每一道环节都要明确责任,负责到底。在贷款前的申请、调查做到真实有效;对贷款中的审查、审批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则为准绳;在贷款发放环节,做到手续齐全资料全面;贷款后做到信贷档案管理及时明确,总之所有程序都要严格按照农村信用社规范信贷管理实施细则进行,确保贷款程序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改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状况。
2.严格进行资信评级,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机制,科学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要完善现阶段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农户的状况进行认真、全面的审查,实施签字责任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降低贷款的违约风险,减少坏账。要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增加失信的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县级信用平台的作用,建立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扶贫担保基金的设立,都进一步优化了农村的信贷生态环境。在辖区内对所有的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并录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系统,作为以后发放贷款的个人基本信用依据。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3.实行审贷分离,加强内部控制。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要对农户的基本家庭情况、贷款应用的方向、所经营项目的预计收益、以及偿还能力做真实详实的调查记录,调查评估报告要真是全面,并附上个人意见,提交信用社主管人员进行审查监督,要求申请贷款手续齐全,资料详实,对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只有将严格的工作态度在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才能避免发放贷款的道德风险。
4.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法,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所谓贷款五级分类,是指银行类机构采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担保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估算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序,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法以后,对农村信用社目前存在的贷款缺失和风险衡量不准确、识别不及时的问题得到解决。增强了贷款的实际价值。同时,促使农村信用社形成“识别计量风险-总结发现问题-改进信贷管理”的良性循环,也提高了信贷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5.实行收贷收息提前预告制度,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能够及时按期回款信贷员要提前发送到期贷款通知函,督促借款人做好还贷准备,提醒借款人做好还贷准备。避免因为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造成的遗漏现象。
6.建立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降低贷款风险。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既可以帮助农户迅速取得贷款,又可以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以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可将中央、省级财政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财政为辅、社会富余资金为补充,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成立专门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公司”,再根据各乡镇经济情况进行分配。
综上所述,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面对扶贫贷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是金融行业的工作常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依靠相信政府的扶持政策,在内部强化贷款风险的理念管理,强化贷款流程的责任管理,让贷款的风险与考核挂钩,并不断提供员工素质,加强领导机构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同时对外部环境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提高农村贷款人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作用,进一步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风散风险。总之农村信用既要风范贷款风险,又要提高贷款业务质量,才能保证农村信用社的扶贫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叶文浩. 江西省上高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运行状况调研报告[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方金兵.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3]颜承锐. 聊城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陈晓明. 青岛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