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红艳
摘 要:事业单位使用零余额账户,增强了政府对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调度。方便了预算单位用款,加快了财政性资金的运转效率,提高了使用效益。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和重视。本文就零余额账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零余额账户;实拨账户立项公共服务机构;财务风险;内控管理
一、我国零余额账户存在的问题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用于办理预算资金支付清算的账户,其日终余额在与设立在中央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后结零。从其运作过程和支付目的来看就是一个过渡型账户。当预算单位购买活动发生时,财政部门授权的银行会向该商品和供应商提供支付,然后于日终前向国库单一账户申请清算,由国库单一账户将资金支付到零余额账户。以此保证国库单一账户对预算资金的集中管理,体现国库单一账户对支付的集中控制。从而克服了传统的因分散、重复设置账户而导致的预算资金大量滞留于预算单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弊端。
(一)对于零余额理解的缺失:顾名思义这种帐户的余额一般每天都为零,但是很多人对于零的理解过于狭隘和偏执。账户余额为零是指银行账户显示每日清零。但是在单位账户上面并不是零。因为账目处理是一个宏观和全局的反应。财政部门会根据预算单位的预算上报情况每年给预算单位一个总的花销额,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可能每一笔花销都是预算数。所以就会出现执行数和预算数之间的差额。于是账面上的零余额账户就会出现余额。所以在实际的账务处理中,不能孤立的看待零余额的“零”。这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零,而非绝对意义的零。从全年来看,年末账面余额是零,因为预算数和执行数之间的差额在12月31日全部退回财政。所以此时账面上的余额和银行账户的余额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回归于最初的“零”。但在每个会计期间,零余额账面处理方式与实拨账户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频繁大额提取现金或将资金拨入实拨账户,弱化零余额账户的监督和集中控制能力。很多单位为了资金使用的方便,将资金频繁提现用于一些不合规支出,或是转入实拨账户用于员工隐形福利支出。使得这部分支出游离于财政监控之外。此外如果个别出纳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还极易发生公款私存,挪用资金问题。将单位资金转入个人账户进行短期投资理财,资金往来金额较大,所获利息不多且存在很大的资金损失风险。而代理银行也会受利益驱动或者为了维持客户关系,对预算单位不合规行为不能实施监督,会尽量满足并且帮助其提取现金、特殊划款等。
(三)随意更改零余额账户支付类型。由于很多单位申请预算时具有盲目性和贪婪性。其申请宗旨是金额越多越好,立项越多越好。但在实际执行中根本花不了这么多钱,可财政规定有些项目花不了的资金年末必须要退回财政。而且还会影响第二年拨款金额。所以很多单位绞尽脑汁将这部分钱“花光”。通过改变支付类型的方式,强行将一些稍微沾边或是一些根本不沾边的支出更改为此类项目支出。简单一点说就是本来用来买醋和买酱油的钱,由于米钱不够了,就用来买米了。更有甚者,也许并不需要米,但是醋和酱油钱剩了太多,为了花完这部分钱,买了米。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资金浪费。
二、完善零余额账户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零余额账户首先要规范零余额账务处理规则。当收到财政拨款时,借记:零余额账户。所有的支出去的钱,不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或退回,全部贷记:零余额账户。支出增加贷记正的零余额账户。支出减少或退回,贷记负的零余额账户。这样整个零余额账户的收支余关系一目了然。即所有的借方数都是财政核准的额度,他为所有类型的支出数圈定了范围。所有的贷方数就是预算执行数,通俗的说就是支出去的钱。借贷方的差额即是预算单位剩余可动用的钱。到了年末将预算单位剩余可动用的钱全额注销退回国库。零余额账户即清为零。全年零余额账户的预算数,执行数,余额数清清楚楚。简化了很多繁琐的调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的单位财政收到的钱计入借方,支出减少或退回的钱也计入借方。最常见的是对于应收款的处理。当应收款项支出时计入贷方,收回时计入借方。这样预算数执行数混在一起。到年末与国库对账时需要一笔笔摘录,增加了工作量不说,还很容易出错。
(二) 加强财会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和从业水平。尤其提高对公款私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健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办事,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此外还应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提高财务人员遵纪守法观念。尤其基层预算单位,真正做到合法合规。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与代理银行业务工作。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代理银行资格标准,选择服务能力强、质量高、成本低、信誉好、风险低的银行作为代理银行,约束代理银行行为,制定代理银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代理银行对预算单位的监督作用,明确代理银行应承担的风险和连带责任,以规范预算单位业务。代理银行应认真履行职责,除经财政部门批准外,严禁预算单位大额提现和转账个人账户的行为。此外财库部门还应成立检查组,对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监督。使代理银行的行为规范化。
(三) 预算单位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此系统独立于预算单位的控制,犹如单位自身的“免疫系统”,通过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授权审批等手段,达到防范风险于未然和自我纠正的目的。具体来说,内控部门要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查找业务风险,制定防范风险应对策略,修改、完善流程,最终制定完成单位的《内部控制手册》,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进一步提升单位管控效能。此外,预算单位自身来说,应做好“预算控制。预算首先要清晰明确,细分不同的款、项、目。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内控部门应对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分类考核,对各责任部门的资金规模、结构和使用方向进行监督。原则上,应定期对预算及执行数向社会公开。
综上所述,只有规范零余额账户,才能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双高志信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M].2012,(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说明[M].2012,(2).
[6] 巫继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J].会计导刊.2010,(3).
[7] 崔惠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6).
[8] 关静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9).
[9] 颜紫琴.对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的探讨[J].北方经贸.2010,(9).
[10] 吴利忠.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J].财会月刊2010,(4).